文档详情

结言端直意气骏爽藻耀而高翔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17KB
约11页
文档ID:287075840
结言端直意气骏爽藻耀而高翔_第1页
1/11

结言端直意气骏爽藻耀而高翔关键字:刘勰《风骨》;汉魏风骨;雄浑劲健豪放;沉 郁顿挫摘要:“风骨”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刘勰《风 骨》篇中提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 风清焉”、“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的理论陈 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的齐梁颓靡诗风最后,以李白“雄浑”、“劲健”、“豪放” 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为例,对“风骨”理论 加以阐释风骨” 一词,魏晋时用于人物品藻,一般指人物举 止高雅、神清气爽的风度美如《世说新语》:“王羲之风 骨清举”,用以指王羲之“翩若游云,矫若惊龙”的风姿神 韵刘勰最早将它引入文学批评,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评 价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长于“风”的作品,富于抒情 性,具有清新、飘逸的特色长于“骨”的作品,具有沉 郁、峻切的特色风清骨峻”、“藻耀而高翔”,才是艺术 的最高审美理想一、大风卷水林木为摧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自献帝播迁,文学 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l](p4 78)建安时代,战乱频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作 家,都饱经动乱,备尝忧患,能深切体验和同情人民的疾 苦,渴望为国建功立业。

同时,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寄情意 于文学的自觉,使他们十分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文学本身 的审美特征在创作中,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 实主义传统,并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因事为文,缘情而 发,深刻地描写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表现自己伤时 悯人之情怀、恨世嫉俗之愤懑、建功立业之壮志中有郁 结,发愤而作,故形成情绪激昂、气势雄壮、长歌当哭、 意境苍凉(即“慷慨悲凉”)的风格如曹操“忧国家之危 败,愍百姓之苦毒”(《魏志.良茂传》)的诗篇:"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 行》)[2](p44)王粲的“南登瀋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 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2] (p61)建安时代惨 遭百般凌辱的女诗人蔡琰在《悲愤诗》中写道:“城郭为山 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 豺狼号且吠 [2] (p71)这些诗所描绘的情景,简直就是一 幅凄风苦雨的人间地狱图但建安诗人并未因此而消沉颓 丧在他们的悲叹中,常常融合着积极向上的壮怀激情 为了统一天下,曹操高歌:“老骥伏板,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龟虽寿》)[2](p51)曹植《白马篇》: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p91)洋溢着希望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陈琳的“骋哉 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游览》 其二),则抒发了时光飞逝、及时立功、名留史册的情怀 这种风清骨峻、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我认为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悲慨》来概括最为妥贴:“大风卷水,林木 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 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 苍苔 [3] (p4 3)二、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大力提倡文章要有风 骨他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 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遍体光华 [1](P320)文章有“风”,是“意气骏爽”的反映风清” 是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而富于感染力文章有“骨”,是“结言端直”的表现'‘骨峻”是指运用的语言精要、劲健、 峻直文辞之精要刚健者谓之“骨”,绮丽华靡者谓之“釆”、“藻”王运熙先生说:“风是指文章中思想感情表 现得鲜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语言质朴而劲健有力,风骨 合起来,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4] (p641) 刘勰认为,作品的文辞,既应精要刚健,又要藻丽华美。

比如人的躯干,精要刚健之辞犹如骨骼,藻丽华美之辞犹 如血肉躯体必须要有骨骼作基干,然后血肉才得以附丽 所以他在《风骨》中说:“是以昭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 铺辞,莫先乎骨 [1](P320)作家的思想、情感、气质、 性格等特征,是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文辞精要刚健,作 家的思想感情就容易表现得爽朗;反之,文辞柔靡拖沓, 必然会影响思想感情表达的明朗性总之,“风骨”的基本 特征就是鲜明生动和刚健有力要文风清明,作者必须 “意气骏爽”;要文骨刚健,作者必须“结言端直”宗白 华先生说:“一篇有骨有风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同歌唱艺 术中讲究'咬字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 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 [5](p48)刘勰在《风骨》 篇中,引用了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话:“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来说明人的气质性格,主 要来自先天的禀赋,作者气质清刚,意气骏爽,作品就容 易有风骨而“结言端直”,即作品语言的运用,主要依赖 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p51)气魄宏大,苍劲雄 浑,有吞吐宇宙之势刘桢的《赠从弟》(之二):“亭亭山 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雪正惨 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 (p69)真 骨凌霜,高风跨俗,最能显示爽朗刚健的风骨,深受刘勰 的称赞刘勰大力提倡风骨,意味着他提倡清峻爽朗、质朴刚 健的文风,但他并不因此而轻视文采,而是主张风骨应与 文采相结合他在《风骨》篇中说:“若风骨乏釆,则鹫集 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 鸣凤也"[1] (p321)他以禽鸟为喻,指出作品有风骨而缺 乏文采,如同鹰隼一类鹫鸟,能高飞而乏羽毛之美;有文 采而缺乏风骨,则如同雉鸟,羽毛艳丽而不能高飞他理 想中的作品是风骨与文采二者兼备,如同凤凰那样,既毛 羽艳丽,又能振翅高飞这与钟蝶《诗品》序中的“干之 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是一致的钟嵯《诗品》也大力提 倡"建安风力”,并对曹植评价最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进而赞叹“陈思之于文章也,譬如人伦之有周、孑L,鳞 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可见,对风骨与文釆的推崇, 刘勰与钟蝶二人英雄所见略同三、骨气端翔光英朗练刘勰钟蝶重视风骨的言论,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唐代初期的一些有远见的文人提倡风骨,特 别重视学习建安文学,企图藉此来改革南朝以来的浮靡柔 弱的诗风。

初唐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指责高宗龙朔初年, 文人竞为纤细雕刻之词,“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指出建安以来的五百年中, “风雅之道”丧失殆尽,于是他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并 把它作为诗歌革新的旗帜即:要恢复和发扬建安文学的 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 逶迤颓靡的诗风,要求创作反映社会的民生疾苦、表现作 者的豪情壮志这些作品具有笔力遒健,慷慨激昂的特 点他称赞东方左史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 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肯定其具有"汉魏风骨[ 6] (2) (p55)所谓“骨气端翔”,“骨气”即“风骨”所谓 “端”,则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说的“结言端直, 则文骨生焉”所谓“翔”,则如刘勰所说的“意气骏爽, 则文风生焉”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 光乃新其为文风,譬征鸟之使翼也”所谓“音情顿挫”, 指音律声韵之美,情感沉郁顿挫,二者有机结合则波澜壮 阔、激荡人心所谓“光英朗练”,指作品精力弥满、光茫 四射所谓“有金石声”,指抑场抗坠,发出掷地有声的金 石之音所谓“兴寄”,就是要求作品情兼雅怨、其旨遥 深,“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

风骨”、“兴寄” 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与融会,是陈子昂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也是他为初唐进而为盛唐所作的审美理想规范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一诗中写道:“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在《荐士》诗中说:“国 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据 史载,与陈子昂“交游最久”、最友善的卢藏用在《右拾遗 陈子昂文集序》中盛赞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 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力挽狂澜,横制颓波,使初唐 文学艺术摆脱了齐梁之风,阔步迈向盛唐四、太白长于风少陵长于骨盛唐诗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李白、杜甫刘熙载 《艺概•诗概》中说:“太白长于风,少陵长于骨”李白是 盛唐诗歌的最高最集中的代表,其美学风格可用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劲健”和“豪放”来概括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劲健”:“行神如空, 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豪放”:“天风浪浪, 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3] (p38 -41)李白的诗 其特点在于笔力遒劲,文风雄健,气势恢弘,境象壮丽 李白的精神如火如风,既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冲击力,又有 一股不可阻挡的穿透力,感染人而又震撼人,使人浑身发 烫,又使人飘飘欲飞。

赵弼在《太白酒楼赋》中说(李白) “豪吟吐万丈之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啸歌玩空界之日月, 震荡驻人寰之风雨眼空四海,气盖千古,风流豪迈,直 使人精神飞越,欲凌风而遐举 [7] (p 345)李白一身傲骨, 笑傲王侯,可以把他比作大鹏天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 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 时龙跃天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 天姥吟留别》)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才会“兴酣落笔摇五 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请看他的《将进酒》,诗一开篇, 劈头就是两个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形成激浪排空的气势黄河之水来自天际而又直泻 东海,遂成为空间巨大的拉长性表征而“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则又成为时间倏忽的压缩性写照 正因为空间无穷无尽而时间稍纵即逝,诗人便萌发出及时 行乐的思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然后 他又对自己的才能表达了无限欣赏和坚信之意:“天生我 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正因为李白的信念建筑在坚 定然而又似乎有点乐观的基础之上,所以他才会采取及时 行乐的生活态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接着,他改变了诗的语言节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杯莫停”,以表达诗人急促跳荡的情感节奏吴功正先生对 此分析道:“诗人在酒上形成情感的盘旋、情感的激荡,以 酒来消解寂寞、烦恼,在酒中形成情绪的狂放和旷达他 一个劲地呼唤着美酒,情绪始终在高亢激越的状态中流动, 最后表示'与尔同消万古愁',在旷达解脱的状态中形成情 绪的波荡 [7](p34 7)变化多端的语言节奏,反映了诗人 波动不息的情感节奏,正所谓“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 入胸怀间”这首诗很好地反映了李白雄浑、劲健、豪放的 美学风格杜甫是处于由盛唐进入中唐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巨人 他的诗歌的美学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指作品深 沉含蓄,意味深长,感情浓郁,气势雄壮;“顿挫”是指情 感起伏变化,抑扬抗坠,跌宕多姿严羽在《沧浪诗活》 中将杜甫的诗风概括为“沉着痛快”,故可用司空图《二十 四诗品》“沉著”中的两句诗来形容杜甫的诗风:“海风碧 云,夜渚月明”郭绍虞先生在《诗品集解》中解释说: '‘海风碧云,指动态的沉著;夜渚月明,指静态的沉著海 风而衬以碧云,阔大浩瀚,状壮美的沉著;夜渚而兼以月 明,幽静明彻,状优美的沉著 [8] (pl54-15 5)即:“沉著” 风格既有雄伟壮阔的一面,又有幽深雅致的一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