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6 第 26 卷第二期 总第 40 期 75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苏艳红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 重庆 400715) [摘 要][摘 要]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一直是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争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在此笔者试图进行再一次的梳理,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和联系能引起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对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处理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来论述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的关系也即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尽管二者在教育中的 关系以及孰轻孰重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教育学者赋予不同的内 容,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理论著作及其教育实践,社会本 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存在以下区别和联系 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 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 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 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 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 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 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 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 迪格尔所认为的: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 人而不在于社会 ”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 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 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 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成为社会有用的公民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教育家纳托尔普(Natorp)指出: “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人之 所以为人,只是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1]因而他认为: “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 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1] 理论基础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倡导个人本位论者大多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和 特点,并遵循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自然主义者通常认为,人 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天赋的能力,教育必须顺应天性,重视 儿童的自身兴趣和需要无论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 天性,提倡“自然教育” ,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的卢梭;还是倡 导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真善美的原型,应该用自然的方式把儿 童培养成自由人,而不能对儿童的个性进行压制和机械的训练,教 育的过程应该是儿童自由发展的过程的瑞典教育家爱伦.凯 (E.Key) ; 甚至是宣扬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人的自我实现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带有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体本位论者,我们都不难从他们 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中发现自然主义的“影子” 。
社会本位论者通常依据社会学,或在社会学的基础上来建构教 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涂尔干(E.Durreim)认为,社 会才是真正的存在, “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2]而社会本位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法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家孔德(A.Comte)则 把生物学中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观点引进到社会学的研究和社会实践 当中,他认为: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存在,因为不管 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1]教育社会学家白尔格门(Bergemann)也认为, “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与改善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1]由此可见,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就是建立在这种社会学基础之上的, 它要求教育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出发,作为社 会的工具而运转,以社会整体的客观需要的满足为最高目标,把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作为最高的价值 产生的时代不同产生的时代不同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最初出现于欧洲中 世纪的大学和城市学校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实践 中但是在这一时期,个人本位论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观点并未被明 确的提出,只是在具体的教育中有所体现。
从十七世纪起,资产阶 级哲学家为了反对基督教会对人生活的压制和禁锢,为了充分地揭 示宗教的不合理性,开始从自然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推断人的自然状 态,这种思想观念及具体行动反映到教育中,就形成了个人本位论 最初的思想形式――教育应服务于自然人的生活发生在十八世纪 的法国启蒙运动对于个人本位论的进一步明确和成熟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个人本位论最初是因为其具有可以为新兴的、进步的资 产阶级所利用而被提出的,开始它是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的一种强 大的思想武器,是反对宗教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它为 当时正在进行着的社会变革摇旗呐喊 社会本位论是相对应于个人本位论而产生的 随着个人本位论 被明确提出,同时一些进步的社会学家、思想家或教育家开始倡导 人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应受到尊重及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宣扬,他们 希望通过对教育目的侧重点的宣传来唤起人们变革旧有制度的束 缚在如此的情况之下,那些出于维护现有社会的稳定或维护现有 的社会制度为己任的学者也相应的提出了社会本位如在十九世纪 的法国,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神学与尚武型社会和 科学与工业型社会之间的矛盾激化并公开对抗,在对抗的过程中, 科学与工业型社会越来越占有优势,如此以来,整个社会又出现了 新的危机: 神学和尚武精神的逐渐没落导致了人们共同信仰的瓦解, 促使整个社会滑向动乱的边缘。
在此背景之下,孕育出了以孔德为 代表的社会本位论者,他们期望利用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这一新 的思维方式对当时社会的挽救有所帮助在此之后,社会本位论的 教育目的观一直有着绝对的一席之地,它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 作有着几乎无法衡量的影响 二、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联系 二、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联系 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互相依赖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都不可能单独的存在,离开了个体的存在,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社会; 脱离社会的个体更是无法生存、生活 社会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肌体,也不可能 自行、自为地去推动自己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前进都是因为生活于 社会中的个体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去促进社会发展前进的社会利用 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塑造社会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式手段在教育中反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客观内容是必 须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情况下,社会在给个体提供环境服务、 提供能量资源的同时,对个体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和束缚,这是一个 动态平衡的过程,否则,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前进 个体一方面依赖于社会,从社会中汲取自身生命个体成长发展 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营养, 充分地享受着社会赋予每个成员的权利; 另一方面个体也要履行着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主动充分地发挥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地从社会获取而又回报 社会的过程,只是在获取和回报的时间先后次序上不同在婴幼儿 时期或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从社会上获取促进个体成长发展的 资源;个体成年之后,获取和回报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对于个人 的成长而言,如果没有社会这个巨大无尽的能源作后盾,个体就没 办法得到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 个体自身都没能得到良好和充分的发展之下, 怎么可能去回报社会、 为社会做出贡献? 既然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那么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人本位 论和以社会为核心的社会本位论也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 个体的成长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个体的成长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每一个人不仅是一 个自然的、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成员, 具有社会性,只具有个性或只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不存在的 正是因为个性和社会性是受教育者客观上所共有的,那么就不 能人为主观地把它们分裂开来相应地在教育目的上,我们也不能 任意机械地把侧重于培养个性的个人本位和侧重于培养社会性的社 2006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6 第 26 卷第二期 总第 40 期 76试论教师威信的树立 彭辉 吕宇敏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摘 要]教师威信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的威望和信誉,它对教育教学具有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丰富的学识、出色的能力是树立教师威信的根本,执着的敬业精神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关键(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学生充满关爱之情,要有高尚的人格)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树立教师威信的起点,优雅的风度仪表是树立教师威信的“亮点” ,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是树立教师威信的“源头活水” ,幽默风趣富有教育机智是教师威信树立的“加分点” [关键词][关键词]教师威信;学识;敬业精神;人格;第一印象 一、教师威信的涵义 一、教师威信的涵义 威信是“威”与“信”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 关系与反映,所谓教师威信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的威望和 信誉,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出色的能力、 执着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优雅的 风度仪表等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教师威 信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所享有的高度尊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 连柯认为: “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需要求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 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力量和价值 ”[1](P138) 二、教师威信的作用 二、教师威信的作用 教师威信可以说是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它对教育 教学具有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威信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的首要前提首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威信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的首要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说过: “绝对必要的是教师要有 极高的威信,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他的意见 ” 有威信的教师,由于获得了学生的信赖、尊敬和热爱,自然而然地 对其学科和课堂产生浓厚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 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就易产生良性互动,教学就会达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与此相反,在缺乏应有威信的教师授课时,学生常 常带着轻蔑的态度,对“要我学”有抵触情绪,弄不好会出现学生 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了 教师威信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威信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不仅要“教 书” ,更重要的是还要“育人”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 为,学生对榜样的模仿和以赏罚方式进行的强化学习是学生道德内 化与品质形成的重要机制威信高的教师有着较高的情操和修养,生活和工作作风严谨,能力较强教师的模范行为可以起到巨大的 示范作用,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无疑对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威信高的老师,无论 是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易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增强教育 效果与之相反,缺乏威信的教师,无论是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 学生都会当成“耳边风”,何来威信可言? 教师威信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完善教师威信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完善教师威信的 获得主要来自其自身非凡的素养和魅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威信, 就会在实践中自觉地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知识和基础,不断提高自己 的素养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威信的教师, 易在工作中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反过来能 促进教师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无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