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28.93KB
约32页
文档ID:43225386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1页
1/32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P73)1.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P73)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P74) : (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P75)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 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 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P76) : (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关键因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措施( 2)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因素;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人们的观念(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P78 )2.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理论( P79)1934 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三个序列“: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现代阶段:低生率持续、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 (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 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 (5) 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阶段人口转变模式( P80)(1)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采取人为干预生育行为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模式先是高位静止阶段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3. 人口与发展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P82 )人口与经济发展( P83 )人口因素表现的两重性特征是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P83)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第二节 人口分布于迁移1. 人口分布( P84)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分布的测度( P84)测量人口密度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前述的人口算术密度(亦称粗密度 )此外,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提出了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

法国地理学家还提出了比较密度的概念比较密度 指单位面积农田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P84)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的 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 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海拔 500m 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 43%的高原地区 (海拔 500m 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 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 )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 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 2/3 以上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三个指向性) :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中国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 (今黑河市 ) 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P86)自然因素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 也是人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可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气候 2.地形 3.土壤 4. 水体 5.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1.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 经济发展水平3. 经济活动方式 4. 交通输条件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2.人口迁移( P89)概念对人口迁移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 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但这样的定义无法涵盖通勤、季节工、旅游者、游牧民族等暂时性或不定期的人口移动故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内涵更为广泛的人口移动概念重要性人口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口移动的形式、动机多种多样。

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到近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 新大陆的发现、产业革命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奠定了当今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P90) 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 (英国拉文斯坦): (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 (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 (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 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 (1)居住历史分析: 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 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人口迁移原因 :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 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 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 : (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 (3)流动高峰提前, 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 :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 (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第三节 人种1. 人种的划分( P91-95)划分种族的标志 (P92) :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 鼻形、血型、指纹世界种族的划分( P93) :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地理人种( P93-94) :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2. 人种与地理环境( P95)人种的起源于地理环境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3. 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P97 )第四节 民族1. 民族的形成于特征民族的形成( P98 )民族的特征 (P99) :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2. 世界民族的分布( P99)七个民族 :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3. 民族的迁移与聚集( P101)4. 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P105)第五节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 P108)第四章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1. 极低的人口密度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 人口分布: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分布相对集中4. 人口迁移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1. 婴儿存活率低2. 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3.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4. 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对变化,平均寿命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1. 第一个 10 亿用了 100 万年的时间2. 第二个 10 亿用了 100 余年3.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加速增长, 尽管人类受了二战的痛苦,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回升和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 出生率上升都使得世界人口加速增长。

世界人口的第三个10 亿过程用了 30 年4. 从 1960 年到 1975 年,世界人口由30 亿发展到 40 亿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已经简化,但是由于世界人口3/5 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处于高增长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5. 1987 年突破了 50 亿,世界人口的第五个10 亿才、过程缩短为 12年6. 从 1987 年至 1999 年,世界人口用了13 年便突破了 60 亿大关尽管人口的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继续持续增长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生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 2011 1. 西北欧模式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果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2. 日本模式与西北欧模式相比,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

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4. 印度模式直到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 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 生育控制较弱,人口直到 90 年代仍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居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大二段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人口与发展1.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2.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 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3.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论述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相互关系: )从自然环境来看,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