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卷第5期 2011年5月 物理教学 PHYSICS TEACHING VoI.33 No.5 May.2011 欧文·朗缪尔和充气白炽灯 林信惠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主要追述朗缪尔发明充气白炽灯的过程,重点介绍朗缪尔的思考和创新过程,并提出从朗缪尔的工作得到 的几点启示 关键字 白炽灯 朗缪尔 致黑现象 热损耗 1879年,爱迪生发明实用碳丝白炽灯,电灯的研制由试 验研究转入实际应用阶段,掀开了电照明技术革命的序幕 后经库利吉用钨丝取代碳丝延长了灯泡的寿命,也大大提高 了灯泡的发光效率但是,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展,人们迫切 需要效率更高、寿命更长的电灯为此,许多科学家继续为 了制造出更加实用的电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而在其中做 出突出贡献的是——欧文·朗缪尔正是他的工作,使白炽 灯臻于完善 l 朗缪尔及其主要贡献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1881—1957)是美国物 理化学家1903年毕业于哥伦比 亚大学矿业学院,后到德国格廷根 大学留学,师从热力学第三定律的 建立者能斯特(Wahher H. Nernst,1865一I951)1906年取 得博士学位后,朗缪尔回到美国, 在斯蒂文斯工学院任教三年。
1909年,28岁的朗缪尔进入通用 电气公司,后在此工作达41年之 久,1932--1950年任通用电气公 司研究实验室副主任1950年退 休后,一直担任该公司的顾问 图1朗缪尔像[ ] 在通用电气公司实验室工作的几十年中,朗缪尔在广泛 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多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很少 有科学家能像他那样在科学上有广泛创造性贡献一直延续 到生命的最终他的多产令人惊叹,1909--1953年的44年 中,他发表科学论文二百多篇朗缪尔15次获得名誉学位, 22次获得国内外各种奖章 朗缪尔曾将自己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领域分为八类: (1)一般课题,科学研究,科学哲理,科学在工作中的促进和 激励,以及科学教育;(2)物质的结构,包括分子、原子、晶体、 蛋白质和铁磁性材料等;(3)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气体的 扩散和蒸发,充气白炽灯等;(4)高温低压下化学反应的机 理,催化作用;(5)高真空物理,真空泵,电子发射和空间电荷 效应;(6)低压下的气体放电;(7)表面化学,吸附作用,表面 张力,单分子膜,多分子组合膜,以及在生物上的应用;(8)气 象学有关领域,航空学,海洋学,水和空气的湍流运动,潜水 艇的探测,飞机的结冰问题,雨、雪、冰雹的形成等o[23 而朗缪尔这么多的科学贡献是从研制充气白炽灯开 始的1 2改进自炽灯 在斯蒂文森工学院三年里,朗缪尔发现沉重的教学任 务,让他根本无暇去从事研究。
1909年他得知通用电气公 司有一个暑期职位,朗缪尔就申请在那里工作一个暑假时 任通用实验室主任的惠特尼一看到朗缪尔就觉得此人不同 寻常,马上就接受他为实验室顾问朗缪尔刚进入实验室 时,惠特尼并没有马上安排研究工作,而是让他在实验室里 逛逛,熟悉一下实验室,希望朗缪尔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暑假很快结束了,他发现在通用的研究工作是如此的有 趣,在这里可以自由地研究而不必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再 则通用提供给他满意的薪金,所以他选择留在通用,继续自 己的研究 早前,惠特尼就发现了一个令人疑惑不解的现象:在灯 泡抽真空后,残留的气体有消失的迹象朗缪尔就想,如果 “放大”这些气体是否更容易观察呢?也就是,往灯泡内引入 不同的气体,看看将发生什么! 当时在业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在灯泡内越完美的真空就 意味着越理想的灯泡朗缪尔的想法似乎与此背道而驰,但 是惠特尼并没有制止他,虽然惠特尼是这一共识的坚定支持 者,但是他还是鼓励朗缪尔继续实践自己的想法 朗缪尔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1928年1月13日,朗 缪尔在获得珀金奖章(Perkin Meda1)的演讲中回忆道:“科学 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而阻碍 了理想结果的出现(但是这些不利因素又是无法避免的)时, 一个好的实验方案是: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有意识地增加 这些不利因素去放大其所产生的不利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 · 6】 · 33卷第5期 物理教学 从中发现避免这些不利因素是否是有价值的。
比如:如果你 有一个灯泡里面的真空已经足够理想,但是你为了制造出更 理想的灯泡,就不要再去设计继续改善真空环境的方案了 而是应该按你自己掌握的方式去尽量破坏灯泡内的真空环 境,那么你可能发现,或者改善真空是不必要的,或者真空还 需多大程度的改善I-3],255) 这样,就在别人还在为真空环境下如何制造出理想灯泡 苦苦挣扎的情况下,朗缪尔却往灯泡内引入各种气体先往 灯泡内充入相当于一个大气压的氢气,观察到非常独特的现 象:有限的氢气消失了(实质上这些氢气被分解成氢原子被 吸附在灯泡的内壁上)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氢气在高温下 吸热分解成氢原子这意味着,引入氢气的钨丝将会有热损 耗(heat losses)I-3],256) 那这个热损耗是多大呢? 于是朗缪尔就研究了钨丝温度与其电阻的关系在钨 丝上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就可以通过测得的电压、电流计 算出电阻,知道钨丝上的热损耗但是“当温度升高到极高, 将会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呢?”([3],256) 结果引起了朗缪尔的兴趣,当温度在1800 K时,热损耗 就与温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当温度超过1800 K,达到几近钨 丝的熔点时(3380℃),热损耗就与温度的五次方成正比。
这一结果被朗缪尔解释为:氢气在高温下被离解成原 子,而从灯丝扩散开来的氢原子,在一定距离处再结合成氢 分子,导致了热传导急剧的增加所致 在得到了这些结论之后,朗缪尔自然而然对这些氢原子 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感兴趣开始了连续数年对氢原子的研 究但是,获得理想灯泡却遥遥无期,“这些实验对于致力于 改善灯泡的人来说,几乎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愚蠢的”(E3], 257)然而,就是在这些“愚蠢的”实验中,朗缪尔发现分解成 的氢原子能被灯泡壁和金属表面强烈地吸附,从此开始了气 体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现象的研究,而且获得了令人惊讶的 成果他用大量实验证明被固体吸附的气体在固体表面上 铺成只有一个分子厚度的单分子吸附层,最终通过对铺展在 水面上的油膜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意义,于是在 1917年提出了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促 进了表面化学的迅速发展由于朗缪尔在这一领域做出了 开拓性贡献,获得了193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当氮气在低压下(低于一个大气压)被引入灯泡,温度达 到2800 K时,氮气以一定速率消失(这一速率与氮气的压强 大小无关)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零级反应的情况这表明 反应速度受到钨从灯丝蒸发速率的限制。
为了验证这一假 定,朗缪尔在较理想真空以及不同温度下,测得了钨丝重量 损失速率这一速率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符合已知的 热力学定律并且由于单位面积上灯丝损失速率与灯丝的 粗细无关,那么可知,钨丝重量的损失确实是由于蒸发,而不 是由于与残留气体的化学反应,也不是由于通过灯丝的电流 对周围空间的作用导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如果能够得 · 62· 到完美的真空,就能制造出完美的灯泡吗?从以上的实验, 朗缪尔开始得出答案 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这些气体,任何一种被引人 灯泡都不会导致灯泡致黑除了水蒸气,水蒸气分子与热钨 丝接触产生易蒸发的氧化钨而且由于高温,此时氢气被分 解成氢原子,这些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氢原子与氧化钨反 应,生成了钨和水蒸气这些生成的水蒸气反过来又作用于 钨丝上,这样导致了无休止的反应这样不断的循环反应, 其中氢原子起了主要作用,是它把越来越多的钨沉积在泡壁 上因此,哪怕一丁点的水蒸气都能导致数量巨大的钨丝被 带到泡壁上 那么,水蒸气就是导致灯泡致黑、寿命缩短的“元凶”吗? 还有,水蒸气是从何而来? 朗缪尔发现:水蒸气其实是在抽制真空的过程中,不慎 混入的。
为了不让水蒸气有可乘之机,朗缪尔做了这样的实 验,把很好地抽过真空的灯泡浸在液化空气里,这样水蒸气 就无法与钨丝接触但是实验的结果是:灯泡照样致黑 这就说明了导致灯泡致黑的元凶是:蒸发(evaporation) 这样就可以得到答案:即使获得完全的真空,也无法改 善灯泡的寿命 接着,朗缪尔继续把氮气引入泡内进行研究发现,引 入大于一个大气压(或者更高的压强)的氮气,其结果对改进 钨丝灯的性能没有太大意义然而,在相当于一个大气压的 氮气环境下,实验却发现:灯丝维持逼近其熔点的温度所维 持的时间比在真空下要久的多同时研究表明引入惰性气 体可以大大降低热损耗而且由于氮气的存在,钨丝蒸发率 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已蒸发的钨原子,由于在氮气分子的碰 撞下又回到灯丝上 通过这种方式制得的充气白炽灯寿命超过了1000小 时,效率也提高了3O%~4O 后来,朗缪尔发现引入氩一氮 的混合气体效果最佳 这种充气白炽灯虽然在50瓦以下其效率不会比真空灯 高出多少,但是优势是发出了更多的白光而在更大功率的 灯泡上,不仅发出了更多的白光,而且效率是真空灯的两倍 1913年5月19日,朗缪尔申请的“白炽灯专利”得到 批准。
l_4 3有益的启示 朗缪尔对白炽灯的改进,以及后来的学术成就都对科学 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回顾朗缪尔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对 充气白炽灯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强烈的好奇心 早在青少年时期,朗缪尔就表现出对事物强烈的好奇 心朗缪尔6岁时,哥哥(Arthur)从学校带回家一瓶自己制 备的氯气,叫朗缪尔闻一闻,谁知这天真的孩子对此气体异 常着迷,满满吸了一大口,窒息了过去,几乎送了命十二岁 时,朗缪尔在自家地下室里建造了一个小的实验室,他最喜 欢干的事情就是把碘和氨气混合起来,放在各处因此,当 (下转第64页) 33卷第5期 物理教学 机将杯换了一个方向,拿出的自然是连好的环了 拓展:在魔术表演中,能将物体或人放入后变无又变回 的道具魔术箱子,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在箱子中装了一个双面 镜,如图5所示镜子沿箱子对角线安装,从而把箱子分成 两个对称的空间,且箱子的顶部和底部都设置了可以开合的 盖由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对称,箱 内部的棱角在镜中的像与镜子另一 边的棱角完全吻合,因此从某一反射 面观察箱子就会产生空箱子的错觉 因此,放在镜子背面物体或人是看不 到的,从而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
图5 四、隐身术 场景:如图6所示,桌面上摆放着一个果盘,里面装有苹 果与香蕉此时,一个年轻小伙子轻松自如地从隐身屋后走 入隐身屋内观众却只看到小伙子的一颗头颅和苹果、香蕉 一起搭配成~个果盘 探秘:在如图6所示桌子下面的桌腿内,镶嵌着完全反 光并相交9O度的镜子,镜面朝向观众,且镜面与两面墙壁互 (上接第62页) 母亲和弟弟经过就会碰到对人无害的爆炸从中朗缪尔获 得了很大的乐趣,按他自己的说法,“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从简 单、熟悉的自然现象中去领悟其中的内在机制”口]也是对灯 泡内残留气体的消失感到极大的好奇,才激起他探索这一现 象背后的原因,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对白炽灯的完善就这个 发明,每晚为美国节约了上百万美金的电费 (2)科学洞察力和勇于创新 受到良好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很多,但是有着良好科学洞 察力的科学家却为数甚少这是否是先天优势暂且不论 但是毫无疑问,有着敏锐科学洞察力的科学家会做出更大、 更突出的成就在当时的科学界,在当时的通用研究实验 室优秀科学家、杰出的技术人员甚多,为何只有朗缪尔发明 了充气白炽灯?为什么在大家还在拼命为抽取更理想的真 空做出努力的时候,只有朗缪尔反其道而行——往灯泡内 引入气体?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洞察力以及良好的创新 意识的重要作用。
(3)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在灯泡内首先引入氢气,但是并没有改善多少灯泡的 效率;朗缪尔又引入氧气,还是效果不佳!也许,同样面对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