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腾****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KB
约9页
文档ID:40277436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_第1页
1/9

名名 词词 解解 释释1、、 ““五四五四””文学革命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于 1917 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响应和参加 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 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文学革 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 响下发生的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 学发展 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2、、 《《新青年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1915 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8 年, 《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 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 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 1928—1929 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 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 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 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 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 件4.两个口号论争.两个口号论争 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 1936 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 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 地下党领导周扬等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民族革 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 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 存” ,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 在新形势 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 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5.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 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 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 了八股病的原因6.民族形式论争.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 年和 1940 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 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 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 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 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 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 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 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7.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论争论争 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争的一方以 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 以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文章受到一些人责 难论争延续到 40 年代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主 义的路》进行答辩8.孤岛文学.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从地域而言是指上海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 在日本侵略势力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就时间而言,是指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 陷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历时四年多;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 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搜、柯灵、王任叔(巴人)、文载道、周木斋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 现实、是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 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 ;二是戏剧特别活跃,业余剧团遍于各学校各行业,于伶的《夜 上海》 、 《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及上海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 、 《海国 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9.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 1942 年 5 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解放区 文学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文艺思想,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 教训,克服错误观点,使文艺于民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 由毛泽东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的发言 “引言” 和“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 向,对如何服务的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作家要到群众斗争中去汲取创作源泉,改造世 界观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对新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0.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 新秧歌运动发生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一起改造旧秧歌, 使之成为反映现实斗争,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代表作有鲁艺的 《兄妹开荒》等新秧歌运动表现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工农兵普及的艺术实践,是文 艺座谈会后在艺术上显示的最初成绩,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大型新歌剧11.对王实味的批判.对王实味的批判 “对王实味的批判”发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王实味是延安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 他在 1942 年初的延安报刊上发表《政治家·艺术家》一文,提出文艺暴露黑暗的主张,着 重暴露革命队伍内的“黑暗” ,认为这是文艺首要的工作又发表暴露延安“黑暗”的散文 作品《野百合花》 王实味的理论主张是片面的错误的有害的,对王实味的思想批判是必要 的;但是,把王实味作为反革命分子斗争处理,最后错误处决,是严重混淆了人民内部矛 盾和敌我矛盾的界线,是一个深刻的教训12.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 年 7 月召开于北平正是 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 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 的经验教训,大会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 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 的开端13.新潮社.新潮社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以新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之一的文化团体,创办刊物《新潮》 。

主 要社员有罗家伦、傅斯年、叶绍钧、杨振声、汪敬熙、朱自清、康白情、周作人等等,多 数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和支持下展开活动的, 《新潮》 上发表的俞平伯、康白情等的新诗,杨振声、汪敬熙等的小说,是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成 就 《新潮》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14.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 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 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 1921 年 1 月由 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 ,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 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 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 、 “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 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 大贡献。

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 位的文学思 潮15.创造社.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 7 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 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 、 《创造月刊》 、 《创造周报》 、 《洪水》 、 《文化批判》等,并出版创造社丛书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 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 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他们追求文学的 全和美,但他们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 及戏剧,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等,风靡文坛, 对新文学影响很大他们的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 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 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 年“五卅”以后,是 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 年进而提倡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

1929 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6.新月社与新月诗派.新月社与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 1923 年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和新 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 1928 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 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 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1926 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 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 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 “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1931 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 , 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 ,收 18 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 诗作成就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17.语丝社.语丝社 语丝社成立于 1924 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 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