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论《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风格专 业:英语专业本科姓 名: 准考证号:指导教师: ************学院2010年 月论 文 摘 要ABSTRACT本论文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简·奥斯汀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风格第一 艺术上自觉的选择 简·奥斯汀波澜不惊且有限的生活背景,恰恰成就了她的创作,据她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她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这即是奥斯汀在艺术上自觉的选择 第二 独到的人物刻画为其作品增色不少 简·奥斯汀的人物被称为是圆的立体的而不是扁的平的奥斯汀素来长于刻画人物,有的批评家还认为在这点上她能与莎士比亚媲美 第三 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主要关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她的小说具有普遍意义她的写作领域非常狭小,主题材料、角色变化、社会背景和情节都只限于18世纪末期的英国的乡村生活,因而又有其局限性尽管如此,但奥斯汀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面同时也创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因而其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论《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风格一、简·奥斯汀的生平简·奥斯汀(1775—1817)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对英国小说做出了很大贡献她生于英国南部有文化教养的牧师家庭,读书和写作是家庭活动的主要部分所有这些都为奥斯汀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作为一个才女,她15岁就开始写短剧、小品试笔来娱乐家人,21岁完成小说时已挤身英国文坛最佳作品行列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把那些普普通通的事件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她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18世纪—19世纪之交的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态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奥斯汀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一年,这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1811年至1818年,奥斯汀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六部小说这六部完整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抒发,也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而大都是描写她自己熟悉的乡间所谓体面人家的生活与交往,但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于是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来到了奥斯汀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一百七十多年的考验,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称赞,部部均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那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同时亦被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二、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 1、题材范围奥斯汀所写的小说都是英国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完全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很小的生活圈子里,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巧妙、合理,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写作风格朴实无华,清新隽永,表面上琐碎的叙述读来耐人寻味对于简·奥斯汀,要想捕捉她的"伟大"之所在,应从何处下手呢?她笔下那一场一场的舞会、一次一次的串门喝茶、一顿一顿的家宴和一桌一桌的纸牌,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散步、闲谈等如何能体会她的小说艺术的伟大呢?显然我们评价奥斯汀是不能以一般的眼光来看待的。
毫无疑问,奥斯汀适合写小题材,她始终按自己的方式写作她虽没有改变写作风格,但她的作品照样为许多人所推崇在奥斯汀的小说中,房子的确可能是窄的,人物活动的天地也可能是小的,但这并不能限制作者的视野2、时事涉及简·奥斯汀小说中对于当时时事的描写不多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正经历着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英法战争等重大事件她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革,但她终生居住在乡间小镇,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总的看来,她的作品题材范畴似乎不太广泛和博大,没有极端的贫富悬殊,没有激烈的对抗和争斗,也没有强烈的激情她的作品中也鲜有自然景观的描写,即使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近五百字的景物描写,但主要也只不过是为了赞美彭伯里花园之雅韵,为伊丽莎白对达西家的看法的改观埋下伏笔需指出的是,虽然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对家庭、婚姻和伦理问题讨论得较多,但事实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对历次战争和英国社会出现的某些变化是非常了解的3、人物塑造奥斯汀写小说最擅长的也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人物的形象,一不靠抽象处理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而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奥斯汀的小说尽管也继承了18世纪小说中流行的关于少女走向生活的主题,但她的作品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侧重于探索少女成长中丢掉幻想错觉、认识现实、自我发现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她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是从盲目性走向自我认识的典型奥斯汀本人则成了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简洁、诙谐的风格,敏锐讽刺的内涵,介于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和十九世纪浪漫运动的抒情主义之间她擅长幽默而具讽刺意味的描写手法,用字简洁明确,写作风格可说兼具男性作家的明快和女性作家的细腻奥斯汀能把“日常平凡事”写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塑造人物形象鲜明著称她善于用喜剧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因而具有淳朴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性在风格上,她是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主张小说写作中的条理、理智、与文雅等传统思想奥斯汀的作品题材较窄,基本上都是描写她所处的那个阶层的爱情故事但她观察仔细,文笔细腻,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许多层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她的作品阐明了恋爱婚姻的伦理道德观,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奥斯汀在创造人物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多层次调动,致使她的对话生动、富有个性、含义丰富奥斯汀的作品的确不恢弘,不庞大,但是她那讽刺技巧是那么的驾轻就熟,嘲讽渗透于每部书中的字里行间,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的自然,让人感到确有这种人存在于世上。
奥斯汀小说卓越的艺术显示了她是一位不动声色的讽刺大家她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作为嘲讽对象,将她所熟悉的生活用精雕细琢式的写作技巧表达出来,显示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奥斯汀还善于用委婉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人物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另外其作品的喜剧情调也值得注意奥斯汀着力于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以及女主角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分析,使其小说摆脱了18世纪的传统从而更接近于现代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之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优雅的散文笔法、巧妙曲折的故事结构和细节,使其小说一反夸张戏剧性浪漫小说的潮流,而开朴素现实主义小说之先河,对读者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可以说,她有善于在狭窄有限的场景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高超技巧;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性质以及格调,忠实地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某些侧面深刻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于平凡中揭示了不平凡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真实,正是简·奥斯汀写作的独特风格吧三、简析《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风格《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汀的讽世喜剧长篇小说,奥斯汀的这一杰作属于以谈婚论嫁为主要内容的风俗小说,是作者的前期作品。
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反映了奥斯汀谙熟的生活圈子中的现实奥斯汀的小说是英国小说史上写实世态小说的开先河之作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一社会风俗喜剧佳作,饶有风趣地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间的风俗人情,衬托出那个社会的闭塞与停滞,给人以艺术的想象《傲慢与偏见》一书的思想成就卓然,超越了同时代的爱情小说奥斯汀的某些人物基本上只是漫画,是扁平的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和柯林斯牧师,他们身上只有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从他们一开始出场就交代清楚了奥斯汀的作品中关于年轻女性婚姻和爱情的别具一格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小说中鞭辟入里的刻画,赋予奥斯汀喜剧风格的典范奥斯汀是一个长于刻画人物的作家采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好像可以从书本中走出来奥斯汀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会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
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奥斯汀专门描写爱情与婚姻,其实她首先主要写婚姻问题,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我们不得不钦佩奥斯汀的“两寸象牙”的巨大容量,怎能不承认《傲慢与偏见》没有写历史事件,可是通篇字字句句不露痕迹地透露了历史社会的气息四、结论 奥斯汀运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现实主义手法及讽刺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面她发展了戏剧小说,打破了西方文学史上正面人物完美无缺的传统她的客观描述手法也是英国小说史上的首创她对于女性小说的贡献更是前所未有的奥斯汀的作品即令人愉悦,同时又耐人寻味,是英国文学最高成就之一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简·奥斯汀那充满睿智的头脑,以及其无可比拟的写作技法奥斯汀所特有的非凡的写作技法使得其作品与英国小说同时走向了成熟因而简·奥斯汀作为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参考文献1 朱虹,《奥斯汀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鲁宾斯坦,《从莎士比亚到奥斯汀》,陈安全,高逾,曾丽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勒弗罗伊,《简·奥斯汀》,本点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邓比,《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苇杭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
5傅景川,《外国文学61讲》,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6苏耕欣,“意识形态的诱惑—评里查逊与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描写”,《国外文学》,2002(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吴卫华,“析奥斯丁的女性写作立场”,《外国文学研究》,2000(3)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8 玛吉·莱恩,《简·奥斯汀的世界: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的生活和时代》,郭静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