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对孔子的评价(最完整最实用)3700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秦汉评孔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汉代儒学的特点是: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正文:孔子的一生:1.学习礼乐(15 岁) "礼乐" :旧有的统治秩序(奴隶制度,分封制)2,讲学收徒(30 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3,从政生涯(51 岁) 官: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思考】未被采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献身文教 整理文化典籍 评价孔子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探究问题】 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①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 ,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②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③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④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⑤ 世界意义: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 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1) 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 之"礼" ,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 , 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 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 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 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 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 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高考演练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 ,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3,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有教无类 无类"5,孔子曾周游列国 10 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 3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 A,孔子地位低下, B, 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C,受其它学派打击 D,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6,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孔子认为"7,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 Xi:畏缩)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 "不学礼,无以立" ,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8,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C. 教育向民间普及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9,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 .造成 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10,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11,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这段材 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12,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第二篇:孔子评价 2500字孔子:(前551-前479)字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 故事: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动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台港评孔1.现代新儒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2.儒家资本主义又称“第三种现代化模式”或“东亚工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