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伏邪学说的发展及意义浅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50KB
约6页
文档ID:208929254
伏邪学说的发展及意义浅析_第1页
1/6

伏邪学说的发展及意义浅析陕丙中医学院摘要:阐述伏邪学说的形成发展,分析伏邪学说发展的理论意义、 临床意义和预防意义关键词:伏邪;发展;意义;一、伏邪学说的发展伏邪学说,即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 体内逾时发病的一种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推导出来的一种理 论伏邪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共同为伏邪 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伏邪学说出现了萌芽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伏 邪学说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展东汉•张仲景率先提出了伏邪(又称 “伏气”)的概念,他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日:“师日:伏气之病,以意 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后来晋•王叔和总结 提出了伏邪学说初期重要的“伏气温病”理论,他在《注解伤寒论•伤寒例》 中指出:“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在随后的晋代至明代间的一千多年里,“伏寒化温”理论便成为温病病机公认的 解释[1】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明清以来,伏邪学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的 变化。

主要表现在伏邪病因的扩展;伏邪病机的探讨;伏气温病证治的发展;伏 邪学说的广泛运用等方面[2】首先“伏气温病”理论在临床上受到冲击明• 汪石山则提出了 “新感温病”新感温病的提出,则是对伏邪病因发病学说的一 个重要补充明•吴乂可在《温疫论》中把伏邪病因由单纯的气候致病说发 展为“异气”致病说清•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指出:“感六淫而不即病, 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把“伏邪”病因范围扩展为六淫伏邪,使伏邪学 说突破了早期的局限性,出现了质的变化[3]其次,伏邪的病机探讨也在不断 深入早期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正虚邪伏理论不断得到扩展,清代雷丰 在其《时病论》中提出伏邪性质论,朱丹溪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关于伏邪 的脏腑功能失调论;沈源在《奇症汇》中提出的伏邪遗传论;叶天士在《临证指 南医案》中提出正邪混冋论;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提出病邪残留论及失治误 治论等,这些理论都对伏邪的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再次,伏邪的治疗也冇了突 破性的进展在伏邪的治法上突破了长期“法不离伤寒,方必宗仲景”的局限, 由表及里的治疗原则及辛温发散和扶阳的方剂,已不适合伏邪的治疗。

并逐渐形 成以“扶正、透邪”为指导原则的伏邪治疗体系强调在伏邪治疗上扶正是关键, 同吋透邪外出、除邪务尽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指出“前数方虽皆为 存阴退热而设,艽中有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者,有一面补阴一面搜邪者,有一 面填阴一面护阳者,各宜心领神会,不可混也其是将扶正与透邪进行充分、 有机的结合以治疗伏邪最后,伏邪学说得到了广泛运用伏邪学说的初期提出 得到当吋医家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温病系统中的运用极其突出,逐渐形成了以 《伤寒论》为代表的“伏气温病”理论随着伏气温病的发展,伏气学说也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清吋期伏邪理论的运用逐渐扩展到温病系统以外的领域, 后世医家统称为“杂病伏邪”最突出的属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中日:“感六淫 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日 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吋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 邪;有己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伏邪学说 的广泛运用为临床治疗诸多疾病拓宽了思路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和发展了伏邪 学说,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二、伏邪学说的意义1. 伏邪学说的理论意义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推导出来的理论。

伏邪 学说的提出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方面,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具冇重要意义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对伏邪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例如,晋•王叔和提出的“伏气温病”理 论是温病学证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病学系统化理论形成上具奋至关重要 的作用另一方面,伏邪学说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随着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逐渐从宏观进入到微 观对于那些无症可辨,而现代医学化验、检查结果异常的病人,便可创新的将 伏邪学说病因学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认识理论互通,通过细致了解患者个人史、既 往史、家族史等,运用伏邪理论进行中医思维加工,再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对患者 进行治疗从伏邪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的思路来看,针对中医传统诊断盲区,利 用现代医学的成果进行补充这为中西医学之间的贯通提供冇益的经验,也为医 学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指导2. 伏邪学说的临床意义(1) 指导临床辨证根据伏邪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来分析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辩证既为伏邪,则必有一定潜伏之期,隐匿性是伏邪的重要特点,即在“伏”的状态 吋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难以察觉,在潜伏期内也往往无证可辨。

而邪气潜伏在人 体内是动态变化的,不会自动消除,而是对人体的影响逐渐扩大,最后出现由量 到质的爆发古人无法对侵入人体的伏邪做具体的辨别,只能根据发病特点和临 床表现来反推之前邪气的性质根据伏邪性质判断其发病吋间及传变途径的规律, 这样就可以进行准确的辨证、治疗侵入人体的伏邪,一方面,其性质可以划分 为偏寒、偏热两人类邪气性质偏寒,其潜伏体内后更侧重于耗气伤阳;邪气性 质偏热,则更易耗伤气阴另一方面,其性质可划分为内邪、外邪两大类外感 邪气潜藏人体虚处待吋而发,如冬伤于寒,寒邪伏匿,至次年春天,阳气升发, 激动伏邪而发即“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内生邪气即脏腑功能失调,毒 邪内生,邪气潜伏体内伺机而作,待蓄积旺盛而发同吋,伏邪发病过程中,如 果不能及吋根治,邪未透尽,继续伏留体内,暗耗正气,在对正气损伤到一定程 度后,即造成正虚基础上的气机进一步逆乱,从而产生多种病理产物,如痰、瘀、 浊等这些病理产物又反过来加重了气机的不调,形成正虚邪伏、寒热错杂、表 里同病的恶性循环[4](2) 指导临床治疗针对伏邪隐匿潜伏、缠绵难愈的特点,以及正虚邪伏、表里同病的 病因病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扶正、透邪”为总纲的伏邪治疗 原则。

一方面,伏邪非透不尽,要用“透”的方法给伏邪以出路,透邪外出,不 闭门留寇,同吋还要做到除邪务尽,而勿伤其正如《金匮要略》云:“下利己差,至其年月H吋复发者,以病不尽故 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又如李涛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太少两感、 邪伏少阴的肾病伏邪,苏中麻黄开表、细辛透邪、附子助阳,其总的原则就是引 邪由里出表[5】杨金亮等应用伏邪理论以达原饮治疗耐药细菌的感染,用槟榔、 厚朴、草果等注重散邪,临床应用效果良好[6】另一方面,在伏邪的治疗上,扶正亦是关键首先,扶正以阻邪深入,《灵枢•百病始生》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清吴鞠通提出:“前数方虽皆为存阴退热而设,苏中有以补阴之品为 退热之用者,有一面补阴一面搜邪者,冇一面填阴一面护阳者,各宜心领神会, 不可混也其次,以养正达邪,而勿养痈遗患扶正不仅是阻邪内陷,更是助 正透邪清柳宝诒提出“若惟取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冰伏不出 拟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俾邪机得以外达三阳为吉”[7]伏邪治疗注重邪、正两方面,扶正以透邪,透邪以护正,伏邪治疗 理论在现代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 炎、红斑狼疮等;部分慢性炎症:呼吸道、泌尿道的慢性炎症、病毒性肝炎等; 部分过敏性疾病:尊麻疹、过敏性紫癫、过敏性哮喘等。

部分传染病:流行性出 血热、乙脑、流感等;遗传性疾病:如癫痫、艾滋病等[8】另外,为很多棘手 的疑难杂病,顽症重症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治疗思路在许多现代医学难以入 手或疗效不佳的临床问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3) 提示病变的发展趋势,判断预后著名医家何廉臣说:“所伏之邪,有微其,冇浅深;人之性质,冇阴 阳,有强弱,故其中又有轻重之分焉 [10]所以,可根据伏邪之病因病机,证 候性质以及人的虚实强弱来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如伏邪初起患者精 气亏损较轻,正气能够与邪气剧烈斗争,热势较重主要以气分实证为表现,提 示疾病有由里向外透达的趋势,此吋应该因势利导,及时清除里热,预后较好 如果患者精气亏损较为严重,正气不足以抗邪外出,即伏匿于里而不发于表,则 必有郁,郁久必化热,其至表现了血分证的证候则提示疾病冇向里发展的趋势, 此吋应该提前防治未受邪之地,采取“截断疗法”[11]3. 伏邪学说的预防意义正如伏邪学说的理论起源《素问•金匡真言论篇》所言:“夫精 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伏邪是否能够伏藏,正气的作用 是关键一方面,未病之吋,要防病扶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可 以导致外邪入侵,所以应顺应四吋不断提升人体正气,避邪外袭。

另一方面,既 病之后,要扶正以祛病邪气侵入人体后要及吋扶正,以安未受邪之地,防止邪 气内陷;同吋,通过不断增强人体正气有助于驱邪外出总之,伏邪学说的发展,不仅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而II对临 床辨证施治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杨德福.伏邪学说之探讨[A].新中医,2005, 37 (1): 9-11.[2】杨德福.伏邪学说源流考[A].中医药学刊,2005,23 (2): 310-311.[3】杨德福.伏邪学说之探讨[A].新中医,2005, 37 (1): 9-11.[4】刘清泉,高洁.伏邪探源[A】.中医杂志,2011,52 (2): 95-97.[5】李涛,陈洪宇,王永钧.伏邪理论在肾病中位用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 30 (3): 478-479.[6】杨金亮,齐文升.达原饮在细菌耐药中的应用⑴.环球中医药,2008 (4): 42-43. [7】柳宝诒,惜余医案•卷之二.伏温门赵案[M].未刻本:文济邦录藏.[8】杨雨田,武俊青,杨悦娅.伏气学说的历史沿革[A].中医文献杂志,1999, 2:10-11.[9】刘清泉,高洁.伏邪探源[A].中医杂志,2011,52 (2): 95-97.[10] 朱松生.伏邪学说述评[A].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 (1): 22-23.[11] 张鹏程,杨进.剖析伏邪学说[A】.江西中医药,2008, 39 (306): 7-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