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案例分析与反思.docx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68KB
约8页
文档ID:533157883
案例分析与反思.docx_第1页
1/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一、导课的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正是因为这,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才值得去探索、去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导入一般是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来实现的,“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但是,教学情境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正确利用,锦上添花;利用不当,适得其反导课应该是简捷、现实、亲切、有趣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整堂课教学质量,而我们有些课的导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1.繁琐如一教师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 “小熊超市”好多小动物购物,画面非常漂亮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买什么呀?”“想不想当售货员?”……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忙得不亦乐乎十几分钟的课堂黄金时间过去了,却还没有切入正题看得出来,上课老师是精心设计的,课件也是精心制作的,却万万没有想到,老师这么煞费苦心的设计、制作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反思: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

情境要有数学味,实实在在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烦闷课伊始,是孩子们精神最饱满、精力最充沛的时光,也是最能接受知识的时机而有些老师却不善于把握这样的大好时机一上课,“同学们,我们先来做几道题,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几道三四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唉,又是这样孩子们象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提不起精神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了 反思:课的开始如果没有利用有效的情境活动,明显是苍白无味,“有课无导”怎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 三、精实巧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教师该进行怎样的课堂导入呢?愚以为须因课而异,做到“直白、有趣、快乐、悬疑” 例如:直白 即开门见山,能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案例:《年、月、日》的认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请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 天 生2:一年有12 个月 生3:一个月有30 天 生4:不一定,有的是31 天 师:是吗?请举例说说 生5:这个月(指3 月)就是31 天 生6:我还知道31 天的是大月,30 天的是小月 生7:我妈妈告诉我,2 月有些特殊 …… 反思:开门见山法直接明了,节省时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

主要适用于与以前所学知识无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中,因为对于此类新知识的传授,由于无旧知识可以迁移和连接,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也就是学生非课堂教学的,生活中固有的知识起点作引子,因此采用直接切入主题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最为适宜 总之,课头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以上案例证实了这一点课头导入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头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并在内容上切人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能给学生以足够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程所希望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作些积极有效的探索《分数初步认识》课堂导入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这时学生已经对整数的四则计算,运算定律等内容有了较好的认识,特别是对除法运算中的“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这些都是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二、情景描述 (从运算的封闭性引入): (一)课前谈话,回顾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 师:有谁还记得你从幼儿园来到小学,我们最先学的是什么数字? 生:1 和2 师:我们学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生:我们先学加减法,再学乘法,再学除法的 (二)利用运算的封闭性引入分数 2 1 1、利用四则计算的封闭性,引发认知矛盾与冲突 师:如果现在让同学们用1 和2 写出一些加、减、乘、除的算式,相信你一定会写 教师出示灯片:1×2 和2×1 这两个算式都是用1 和2 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 和2 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师:许多同学写得很快哪一个同学愿意把你写得算式说给大家听? 生:加法:1+2=3,2+1=3 减法:2-1=1 乘法:2×1=2,1×2=2 除法:2÷1=2 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棒极了!她的意思就是这样——教师依次出示灯片: 加法:1+2=2+1=3; 减法:2-1=1,“1-2=?”有这个算式吗?没有学过 乘法:1×2=2×1=2; 除法:2÷1=2, 有这样写得吗?“1÷2=?” 生:没有 师:现在你们看,加法和乘法很“舒服”的。

加法1+2=2+1=3,乘法1×2=2×1=2在这四种运算中,留下两个地方不太“舒服” 师:一个就是1-2=?我们没有很好的研究还有就是1÷2=?这两个算式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今天我们不研究1-2=?那我们接下来研究谁? 生:1÷2 师:我们来研究1÷2=? 2、用除法意义迁移,引出分数 师:根据除法的意义,安静地想一想:1÷2 是什么意思? 师: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其实关于除法我们也不忙于回答,我们接着看 出示灯片:被除数÷除数=商 师:集体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都知道4÷2=2,它是什么意思? 生1:把4 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 师:说得对吗? 生2:就是4 里面有几个2 师:一个是平均分,一个是里面有几个,也就是包含几个 出示灯片:2÷2=1 师:在4÷2=2 中,4 是被除数,2 是除数,2 是商在2÷2=1 这个算式中,1 是叫什么? 生:商 灯片继续出示:1÷2=? 师:1÷2=?这个算式,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1 分成2 份,等于一分之二 师:有谁听懂她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她说,把1 分成两份,每一份是一分之二 师:是怎么分的?(生坐在位臵上回答:平均分) 师重复:平均分。

师:能说出它(1÷2=?)的商是多少吗? 学生回答:一分之二教师灯片出示1÷2= 2 /1 ,部分学生马上改口:二分之一 灯片出示:读作二分之一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说)被除数÷除数=商,注意看商和它的写法: (写) 1 ÷ 2 = 2 /1 教师板书 2 /1 的顺序是自上而下,边写边说,1 除以2 的商是二分之一 这个数的读法是自下而上 2/ 1 师:我们除号不写了,用什么来替代了?(生:横) 师:这个数有三层,你仔细看这个数 师:这个数是什么数? 生答:分数 教师板书:分数 三、问题讨论 这个引入研究课题的环节,是从数学运算的封闭性入手的除法运算对于自然数集合来说是不封闭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除法时,总是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较小的数是否可以除以较大的数呢?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意义吗?它的商是怎样表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人类如果想解决,就需要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这个引入环节,就是试图让学生初步经历和感受:数学内部的这些问题以及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所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本节课就是想让学生有数学家的一些经历,其它的课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设计意图哪? 四、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从除法引入分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分数这个“儿子”是除法这个“妈妈”生出来的,它们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学生能比较自然而轻松的知道“分子相当于被除数”等结论。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条件: 1、学生需要丰富的学习经历与体验 我们要从整体入手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以一个单元或某些知识领域为单位设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学习经历也就是说,感受了从“数学到数学”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让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方式 1 ÷ 2 2、学生需要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否预设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我相信,如果老师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思考,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常常会超出我们对学生的估计 我们教师应该为此努力,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编号03 《纳税与利息》导课案例 一、背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门艺术巧妙的导课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同时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沟通知识的新旧领域,加速旧技能的迁移,新技能的形成,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首当其冲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植树问题》导课案例 一、背景 根据学校教科研的内容,本学期对导课进行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正是因为这,我们数学教师才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理想的新课导入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创造性导致新课的最佳入口处,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情境描述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出示公告: 招聘启示:学校为进一步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文昌中心小学 2009 年4 月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从同学们当中招聘几名校园环境设计师播放录音)问:你们想不想成为我们校园的设计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的具体要求吧! 2、[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 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 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 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 米种一棵) 师:每隔5 米是什么意思? (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 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 米) 2、 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个小组,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这条线段代表 20 米的小路 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设计的方案画一画小组活动) 4、反馈交流后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三、问题讨论 《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视实际问题 建议讨论的问题: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对植树问题进行导课? 四、分析: (一)导课具有“吸引性” 乌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