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澳洲体系与临床实践的感受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24KB
约3页
文档ID:16558540
关于澳洲体系与临床实践的感受_第1页
1/3

本文是写来向医院汇报的,在此分享给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MACbook 写作,转贴于此有少量乱码,见谅)转眼间来到澳洲已愈半年,从刚来时的忐忑到现在的逐步适应?广泛沟通与交流与真正参与到临床工作中还是带来不少收获,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医疗体系西方发达国家,除美国以外,基本都是全民医保,国民住院治疗及手术,一般不用自己花钱,免费供应一日三餐,澳洲的 Medicare 即是如此?澳州医生中 50-60%为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他们承担了基础医疗的重担?每个国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负责自己一生的医疗和保健?生病了首先到自己的家庭医生(GP) 处看病,GP 认为需要 转诊,会联系按排专科医生(Specialist), 如心内科医生, 如果需要手术, 再转给心外科医生?手术完毕后,病人根据情况到以上三个医生处复诊或随访?没有前一级医生的转诊信,医院是不会收病人治疗或手术的(急诊除外)?正因为大量的 GP 作为一线医生的存在,澳大利亚的医疗体系才能健康运转,医院才会井然有序,很少见到国内医院熙熙攘攘, 人头攒动的景象?由于 Specialist 的稀缺性,病人看专科医生或安排手术往往要排队,几天至几周不等?如果不想排队, 可以购买私人医保?澳大利亚的医院以所在社区为单位,组成一个个的医院网络, 包括一家大型 tertiary hospital 和其它 数个小型 医院,诊所, 康复中心及养老院等。

病人按需要在几家机构之间转诊?如术后病人, 有 Physiotherapist 评估,根据情况可安排到 Rehab Centre 再住一段时间,直到可以回家?病人在从看 GP 到回家再到复查整个过程中,如同一个流水线作业,经过很多不同步骤, 多名医生,多学科, 高度专业化机构及人员的悉心治疗与服务,这其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同时也是提高效率,最合理使用床位等硬件资源的必然结果? 临床以我所在胸心外科为例介绍?西方医疗体系强调围绕病人,多学科紧密协作,在胸心外科更是如此?每天早上,外科医生(包括 Consultant, Registrar, Resident),护士,药剂师,物理治疗师一起查房?每周四中午心内外科医生共同讨论病例?每周五早上心脏专科的讲座与讨论,中午外科医生,护士, 药剂师,麻醉师,体外循环师等讨论下周手术病人?手术病人部分在手术当天直接进手术室,另外部分是心内科住院病人,由心内科医生转诊并被安排手术?术中麻醉医生常规食道超声监视手术情况术毕进 ICU,由 ICU 医生负责管理,外科医生每天早上来查房?医院对抗生素管理非常严格,心脏术后只用 24 小时,特殊病人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由感染科负责抗生素使用,最常用的抗生素是头孢唑林, 一代头孢,在国内现在已很少使用?患者术后肾衰, 可随时联系相关科室透析?而术后完全性传导阻滞或新发房颤,可即时联系心内科安装起搏器或心律转复?对于院感的控制,他们非常重视,必要的地方都有显目标识?查房时每看下一个病人之前都要进行手消毒, 对高危病人,如腹泻, 切口感染等, 查房时需要穿一次性隔离衣?另外,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医院内网络系统中存有所有科室的 Protocol,任何临床实践如用药,操作,抢救等的准备,用具和具体执行事项均有详细说明,并定期更新。

Protocols 有效控制了不同人员之间的差异性,是质量控制的准绳,同时也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镇痛这个本来应该是麻醉同行的领域,但因为本人在外科,所以也了解了一下术后镇痛方面的信息一般术后短期在 ICU 是静脉泵入芬太尼,侧切口的用 Paravertebral 局部给麻醉药转病房后根据患者情况,从 Paracetamol, Endone,直到 Tramadol,Morphine,根据 protocol 用药总之,要做到病人基本无痛感,不光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病人因为疼痛而减少呼吸运动或肢体活动,从而降低肺不张,DVT 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恢复信息系统  HIS 系统与国内类似,某些方面可能国内(我们医院)更先进一点,如这里的病历都是手写然后扫描,医嘱也是手写,加载速度较慢值得学习的是 PACS 系统,不光静态影像资料如胸片, CT 等,其它如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资料也可随时从电脑上调出,非常方便医患关系最让我羡慕的就是可能就是这里“和谐”的医患关系了病人与医生护士之间关系很融洽,查房时经常相互开开玩笑,术后病人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致有人对主刀医生说出“You are my god!”之类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而病房里有时也会送给病人一些小卡片,祝愿他们早日康复。

在医疗文件书方面,虽然在这里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文件,但他们的病历书写都很简要,或直接以画图表示,停止医嘱则是直接在上面一笔勾销这在国内不可想象的,也从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和谐,医生不会在病历书写方面有过大压力一方面,我想是因为这里的人相互之间待人比较真诚,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高,特别是对医生;另一方面,患者住院手术不用自己出钱,全部政府买单,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即使出现伤口感染,二次开胸等并发症,大多数病人都能理解当然也有医生面临压力的时候病人如果对医生不满意,可以起诉,专业学会也会介入调查潜在的医疗事故大额的经济赔偿甚至直接取消专科资格,吊销执照是悬在医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从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生水平的角度讲,这是必须的无论如何,当我说起国内医疗纠纷导致的暴力事件时,这里的医生都非常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培训体制澳洲目前医学院分两种,一种是高中毕业直接进,6 年制; 另一种类似美国 ,本科毕业后再读 4 年医学院?学位分别为 MBBS,MD?就行医资格来说并无区别 ?海外医生,除英联邦部分国家 ,其它国家的医生必须参加相关英语及医学资格(MCQ)考试才能行医 ?据我所见,澳洲医学生接触临床非常早,如 6 年制学生,基本后两年都在医院里?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工作第一年为 Intern, 然后是 1 年或几年 Resident. 相当于我国的住院医生? 再然后是 Registrar,相当于高年资住院医或主治 ?最后是 Consultant,是唯一具有独立行医资格的医生,大致相当于国内主任副主任医生?Consultant 之前,均是培训阶段,根据专业,在完成 Resident, Non-Accredited Registrar 并成功进入 Program 后培训时间 3-6 年不等?所谓 Program 即培训计划,完成以后才有专科行医资格?近年澳洲医学院扩招,进入 Program 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在进入培训以后 ,要面临数次大考和每三个月一次的评估,考试两次不过就会被踢出 Program,非常严格而残酷?据我所知 ,有人连续三年申请某专业均未能进入,也有考试数次不过而被淘汰的, 甚至到了 Consultant 级别,也有定期专业学会就医疗技术水平及教学的评估,不合格的仍有可能被踢出去,只能重新进行培训, 再次来过?手术室与中国不同的是,进入时换的鞋自备, 什么样的都有,运动鞋, 皮鞋,拖鞋,只要干净整洁,并无特殊要求。

Sign In, Time Out, Sign Out 严格执行?由于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力度,手术所用的耗材全部为一次性,包括手术衣,手术单等?心脏手术中常规使用 Swan-Ganz 导管及食道超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手术中人员非常注意自我保护措施,尤其是针对锐器, 在使用过程中,有专门的容器置于台上,保证传递中不会意外伤害?就手术水平而言,国内顶级医生并不见得比这里的医生差,甚至可能更好,然而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培训体制,国内医院,医生之间差别非常大,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较大差距另外,在理念和新技术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交流,我发现国外的医生对中国的医疗水平了解非常有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批判的学习西方医学水平虽然发达,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另外国情不同,医疗体制和国情不同,有些东西也不能完全照搬比如 GP 在澳洲承担了国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重担,而在中国,全科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这就决定病人的看病流程迥异,如在国内,除少数情况外,病人一般很难做到手术当天直接进手术室,术后也不能将病人尽早转诊至康复中心或医院治疗,必须延长住院时间。

手术耗材在这边有过于浪费的倾向,要在国内达到同样标准,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西方提倡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和引流管,下床活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术后喝冰水恐怕不符合国人习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