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93KB
约7页
文档ID:210086118
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_1_第1页
1/7

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 摘要:基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和实施了“卓越潜力大学”计划和“创新大学”计划,对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申请条件、评选程序及经费分配等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尽管这些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现有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关键词:印度,世界一流大学,卓越潜力大学计划,创新大学计划为了鼓励印度现有大学在教学和研究上追求卓越,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下属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UGC)早在2001年,即印度“九五”计划(1997~2002年)期间就启动了“卓越潜力大学”(Universities with Potential for Excellence,UPE)计划鉴于印度现有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质量问题,2007年,作为印度总理高层次咨询机构的国家知识委员会向总理提交的报告中就建议创建50所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ies),这些大学不仅能够提供最高标准的高等教育,而且将作为其他大学学习的典范国家知识委员会提出的这些建议成为印度政府制定“十一五”计划(2007~2012年)的重要来源。

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印度“十一五”高等教育计划中,首次提出通过中央立法的形式支持创建14所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的设想,[1]并要求在计划结束之前至少确定这些大学的选址然而,这一设想并未能如期实现,“十二五”计划(2012~2017年)中再次重申印度需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创新大学2012年,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高等教育署还向国会提交了“创新型研究大学”议案(University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ill),主张通过公立、私立或公私合办的方式来创建多学科的创新型研究大学,并对创新型研究大学建设的资金分配、治理等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印度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大学提供了法律框架然而,该议案在议会中至今仍被搁浅基于此,为了应对新世纪的挑战,2013年,大学拨款委员会决定通过另一种途径推动建立世界一流的创新大学,即启动了另一项计划——“创新大学计划”(Scheme on Innovation Universities),鼓励印度现有大学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使他们成为卓越的创新和研究中心因此,本文将聚焦于“卓越潜力大学”计划和“创新大学计划”。

一、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背景(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20世纪末,全球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农业逐渐被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取代在此背景下,印度的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也逐渐占据本国经济的主导地位据推测,到2020年,印度9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75%的就业机会都将依赖于服务业和制造业[2]而在这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中,高新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这意味着知识创新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印度不仅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导致一些职业岗位过剩印度需要更多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印度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如印度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仅占GDP的1.22%,大学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仅占国内科研经费总额6%~7%印度大学已有的高等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随着印度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急速扩充,印度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也都未能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

有统计显示,约有75%未接受在职培训的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3]有学者指出,如果高等教育质量无法提高,印度可能将失去作为人口大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如果印度高等教育不能达到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的卓越水平,印度很难在知识驱动的时代中具有竞争力[4]在此背景下,印度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大学的教育质量问题,开始关注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二)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都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满足大众高等教育需求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对提供高等教育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印度大学教育委员会早在1948年就在《拉达克里报告》(Radhakrishnan Report)中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议,但并没有被全面采纳[5]尽管作为印度发展指南的5年计划中数次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要求,但质量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印度政府(尤其是各邦政府)仍仅关注高等教育扩招目前,印度仅有一些私立学院(如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和研究培训机构(如全印度医学科学中心等)能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仅有印度理工学院等少数高校被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世界三大大学排行榜①列入前100位的大学。

然而,这些高校大多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重视发展工程、医药等应用性学科,较少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而且他们规模较小,学科较为单一,其在校学生人数加起来不足全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6]基于此,一些专业性组织和机构纷纷向印度中央政府提交报告,建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这种背景下,印度中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七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开始关注大学的研究和学术发展,鼓励创建卓越中心自“八五”计划开始,印度中央政府开始实施差异性拨款,并启动了“特殊资助计划”(Special Assistance Programme)、②“高等研究中心”(Centre of Advanced Study)等一系列资助项目来激励大学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追求卓越在此期间,印度拨款委员会还成立了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tional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NAAC),负责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系统评估,以期巩固本国在知识技能密集型服务业的相对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型社会二、印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内容为了激励印度现有大学追求卓越,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卓越潜力大学”计划与“创新大学”计划,以期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在印度推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

这两项计划分别对其建设目标、申请条件、审核程序及经费分配做出了不同的具体规定一)建设目标“卓越潜力大学”计划与“创新大学”计划提出不同的建设目标:前者聚焦于传统的优势学科,注重提升大学现有相关学科的基础设施水平,更关注大学的整体发展;后者则更关注新兴学科的培育和发展,更注重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校内外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1.“卓越潜力大学”计划“卓越潜力大学”计划旨在激励一些表现优秀的印度大学进一步提高其优势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水平,鼓励他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变革评价方法和追求卓越等方式来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敌,使他们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建设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项:(1)让这些大学在教育、培训、研究和治理方面达到卓越水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2)加强学术条件和硬件设施建设(academic an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努力在教学、科研和拓展计划(outreach programmes)方面达到卓越水平;(3)提高大学治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4)利用模块化的弹性学分制度和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系列创新手段来提高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5)加强国家和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建设;(6)通过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来提高本科教育水平;(7)加强大学与本国其他中心(或院系)和实验室之间的联系;(8)实施考试制度改革,如引进学期制、学分制、持续性内部评价等;(9)推动大学自治和权力下放;(10)开展以上可以实现卓越的所有活动。

[7]该计划不仅注重激励大学提高其核心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鼓励大学开展有助于大学整体发展的所有相关活动,并为其提供资助随着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联系日趋紧密和复杂,单凭某一学科的知识很难予以解释和解决,“卓越潜力大学”在“十二五”计划中又对该计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这些大学除了致力于实现“卓越潜力大学”建设目标,还需要加强教学、科研和拓展计划方面的创新能力,以新兴的跨学科专业教学和研究为主,努力成为“知识传播中心”和真正的“知识创造中心”在此基础上,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还决定根据博士学位数量、社会研究情况、合格师资数量等因素,从已经完成的“卓越潜力大学”一期计划的若干所大学中选拔3所“卓越大学”(University of Excellence)[8]2.“创新大学计划”“创新大学计划”旨在鼓励大学以崭新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推动校内外共同分享和共同发展,为大学的大胆设想提供所需的支持和自由,避免这些想法因与大学现有拨款模式不符而夭折其具体包括三个子项目:一是“创新教学”项目(Innovative teaching/educational programme),具体包括新型学位和新课程;课程改革(包括评估);教学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材料;新的教学评估机制;新的教育国际化战略等方面。

二是“创新研究”项目(Innovative research programme),具体包括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尤其是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新的跨学科方法;可供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的研究设备;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创新合作和研究交流;开展将学术界之外的传统实践知识或创新与学术知识相结合的研究;传播大学与地方相结合的新研究方式等方面三是“组织创新”项目(Organisational innovation),具体包括实施扩招和招生的制度改革;促进大学多样化和平等的新途径;学生参与决策的新方式;提高教职工积极性的新举措;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和问责,避免利益冲突的新治理模式;筹资的新途径等方面该计划明确规定,以下内容不包括在资助范围内:提升大学整体的基础设施水平;在已参与项目资助的学科或领域(如区域研究、女性研究等)设立新的院系和学科中心;改善常规的教学、教师培训和课程更新;资助专业协会和研究人员机构;定期实施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在质量提高和评估方面的规定、制度等二)申请条件及审核程序1.“卓越潜力大学”计划该计划最初只面向获得一般发展资助(Gener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GDA) ③的邦立大学和国立大学。

根据规定,凡是符合以下五项条件的大学都可申请该计划:(1)通过NAAC认证;(2)现有的研究生院系中应该至少有25%的院系已经参与大学拨款委员会的“特殊资助”计划、“加强科技设施委员会”计划(Committee on Strengthening of Infrastructur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SIST)④或创新计划(National facility/Innovative programmes);(3)近10年间已成功地开展学术、行政和财政改革活动;(4)近10年已成功地开展由校外经费资助的研发活动;(5)拥有有效的学术和管理体制,具备成为本国大学系统重构典范的潜力[9]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卓越大学的建设中,在“十二五”计划(2012~2017年)中,大学拨款委员会决定不仅允许邦立大学和国立大学参与该计划,而且允许私立大学和类似大学的机构(deemed to be universities)参与该计划,与公立大学不同的是,这类大学无法获得相应的资助[10]与此同时,大学拨款委员会对该计划的申请条件进行了修改,即,(1)通过NAAC认证并达到A级水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