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2,书法珍宝,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这样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关于它的下落有多种说法3,兰亭集序书法作品,.,4,探究其内涵,不仅是优秀的书法艺术品;也是流传千年的优美散文 大家看到自己所爱的美景时,只会寄情于眼前的美景,还是也会因景生发各种情怀?,.,5,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6,解题,兰亭:位于魏晋最繁华富庶的国际大都市会稽(浙江绍兴),一座聚满仙气的首善之都,是魏晋风流朝圣地 衣冠贵族在兰亭举行盛会,商议国家大事,会稽市长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7,会稽之兰亭,.,8,相关典故及景点,兰亭园内“鹅池”、“曲水流觞”、 “兰亭碑”、“御碑亭”、“右军祠”等建筑精巧古朴,是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 另有 “兰亭三绝”可供欣赏9,君民碑,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10,父子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11,祖孙碑,右军祠后面是“御碑亭” 御碑亭为八角双重,原为木结构建筑,五十年代倒塌,1983年重建,亭高125米亭内御碑高68米,宽26米,碑厚20公分,为我国最大的古碑之一 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
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说它是国宝并不为过12,作者,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字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13,书法世家: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冠绝古今”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14,关于王羲之的趣闻,1东床快婿:(东晋太尉)郗鉴郗璇 王羲之 2白鹅换书:白鹅 黄庭经 王羲之,.,15,正音,第一段: 会(hu)于会(kui)稽(j) 修禊(x)事 少(sho)长(zhng)咸集 激湍(tun) 流觞(shng)曲水 第二段: 游目骋(chng)怀,第三段: 夫(f)人之相与 放浪形骸(hi) 感慨系(x)之矣 第四段: 嗟悼(ji do) 齐彭殇(shng),.,16,初读练习,1阅读第一段:文中都描述了“兰亭集会”的哪些方面?_。
2第二段中:游览当天天气怎样_;与会人有哪些收获_答案: 1时间、地点、自然风景、与会人物、趣事; 2天气晴好;开阔眼界和胸怀17,3略读第三段,你感知到作者由介绍兰亭集会的情况转到记述_ 4在第四段中作者做了_与_的对比答案: 3不同的人均会体会当下的满足,难想老之将至;时光流转,终将归尽 4今人与古人对事物及生死的感慨,.,18,思考:(从主线展开思考),1初到兰亭集会时作者及与会人士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 2关于人对“即时繁华”和“已为陈迹”的态度,作者是怎样阐述的?,.,19,3古人与今人共同感怀的是什么呢? 答案:对生死的感受20,语言测试1,连线: 1修禊事也 2列坐其次 3丝竹管弦之盛 4所以游目骋怀 5况修短随化 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7夫人之相与,答案:1-7;2-4;3-1;4-5;5-6;6-2;7-3 1盛况 2的原因 3交往 4旁边,水边 5用来 6长 7古代的一种风俗,.,21,语言测试2,填空: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 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_,_ 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 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_;_。
答案: 1有的人;通假字,面对面 2至,及 3面对;明白 4本来;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 5的原因 6对;这个,.,22,常识补充,1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2契(q):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23,3彭殇(shng)彭:彭祖,传说中此人活了800岁,指长寿的人;殇,未成年死去的人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24,常识补充,“一死生”、“齐彭殇”-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25,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2】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不能喻) 【3】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有感) 2定语后置: 【1】仰视宇宙之大(广大的宇宙) 【2】俯察品类之盛(丰富的万物),.,26,3省略句: 【1】映带(于)左右 【2】列坐(于)其次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5】引以(之)为流觞曲水,.,27,特殊字,通假字 【1】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因此28,以: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次:古义:次,旁边、水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 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29,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古义:过去,从前今义:对着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30,成语积累,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31,精读:,1初到兰亭集会时作者及与会人士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 答案:乐(原文:“信可乐也 2关于人对繁华和陈迹的态度,作者是怎样评论的? 答案:乐时不知老;倦时情已转原文:“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32,怎样的痛: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精读,.,3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34,怎样的“悲”: 正因为我们 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但生死难测,因此,“每览昔者”我们“悲”古人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35,情感思路(结构),乐(1,2)=痛(3)=悲(4),.,36,问题探究,1、王羲之的这种由乐事乐景想到了生死及人生的痛与悲,是否过于消极?说说你的看法。
2、魏晋时期的风气和现在的社会风气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共同点37,艺术手法,1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景物的描绘 ;亭中游宴的情形;由眼前的美景和乐事想到了人生的痛和悲,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受 2情景结合:描写“兰亭”突出了淡雅在游览中不仅是观景,并且是养性、明理和悟道38,总结全文,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