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水城市滨江岸线标准化设计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7MB
约29页
文档ID:318062241
山水城市滨江岸线标准化设计研究_第1页
1/29

    山水城市滨江岸线标准化设计研究    柳杉 何洪梅 陈静雯 李箐玮 黄聪 余畅 林强Summary: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滨水空间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核心与重点发展区域在现代城市中,滨水空间建设由衰败的工业区逐渐向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转变本文以重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九龙外滩示范段为例,以生态重生、空间重构、精神重振、形象重塑为设计要素,针对护坡型、桥下空间型、挡墙型三种类型的岸线,提出标准断面设计方案,以此来引导重庆“两江四岸”全段滨江岸线乃至山水型城市滨水岸线的标准化设计Key:标准化设计、护坡型岸线、桥下空间型岸线、挡墙型岸线一、前言自古以来,人类依水而居,而滨水空间作为大多数城市最早的居住、商贸、活动场所,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生活的核心区域马会岭将城市滨水空间定义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崖线、陆域三部分组成[1]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独特的稀有资源,逐渐由衰败的生产、工业聚集地向休闲娱乐、生态调节等功能转变,逐渐成为了城市新的发展主轴与核心国外滨水空间的建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修复以及生态环境保育为核心,形成了诸多的成功案例;如多伦多中央滨水区以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探索大尺度的开放空间、协调城市风貌、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设计原则,成为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滨水区域之一[2]。

但是,无论是伦敦的金丝雀码头、芝加哥的滨河步道还是马德里的河岸景观项目,均是平原城市的滨水空间改造成功案例,而缺乏对于山地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与技术的引导与应用在滨水岸线开发、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中,较多关注结合城市规划定位,就城市滨江地段两侧的用地性质和法定规划研究开发理论;或研究“海绵城市”理论为代表的规划理念研究在岸线设计上,“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几个方案入手,研究城市河道整治、岸线设计的方法和模式然而就“山水城市”这一类型的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鲜有研究本文以重庆“两江四岸”九龙外滩示范段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山水城市的各种类型的滨江岸线的现状问题,结合生态、交通、文化、景观四大类设计要素,提出各类型滨江岸线的針对性设计手法与技术,形成各类型岸线的标准化设计,成为指导重庆“两江四岸”全段滨江岸线乃至山水城市滨水岸线的标准化设计的重要基础与支撑二、重庆“两江四岸”九龙外滩示范段设计(一)项目概况重庆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延流经重庆主城区的长江、嘉陵江沿岸区域是重庆母城的发源地,在重庆城市变迁历史中,“两江四岸”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轴,其人文底蕴深厚、滨水空间特色鲜明。

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是还江于民,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本文借鉴案例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是按照总体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的目标,力争将重庆市主城区的“两江四岸”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滨江带九龙外滩位于重庆长江北岸,九龙外滩示范段区域紧邻杨家坪商圈、菜园坝火车站,北至九滨路-龙家湾隧道、南至龙凤寺、西至民新街-交通街-成渝铁路防护带、东至长江水崖线,岸线全长4.2 km,总面积91.24 hm2图1为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及九龙外滩示范段地理区位图从岸线类型上进行分析和梳理,九龙外滩示范段聚集了护坡型、高架路桥型、垂直挡墙型等多种岸线类型;按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分类,九龙外滩示范段聚集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特色九龙文化等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岸线类型丰富,文化多样的同时,九龙外滩又存在滨江区域与腹地高差大的问题,其垂直高差最大达到近90 m因此,九龙外滩示范段不仅承载了重庆历史文化、城市变迁的厚重底蕴,涵盖了重庆主要的滨江岸线类型;而且现状问题突出,充分体现了山水城市格局与特色,故在重庆“两江四岸”总体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及示范效应二)九龙外滩总体现状及问题1. 生态消落带亟需治理九龙外滩区域存在大量的消落带区域,重庆主城区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及夏季洪水等原因,导致季节性的水位高差变化较大。

普遍来说,长江每年水位波动在15 m左右,在极端洪水期间波动变化超过30 m,因此形成了独有的消落带区域图2展示了典型的消落带区域的现状该区域对外界的变化与干扰反应敏感,是生态脆弱带,也是易污染带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治理,消落带区域内植被缺乏,生物种类非常稀少,裸露的土壤观感不佳,对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消落带亟需治理2. 滨江可达性不足,步道不贯通九龙外滩区域主要通过九滨路、龙腾大道、鹅公岩大桥联系腹地如图3所示,成渝铁路穿过规划区,导致基地交通被割裂,缺乏与城市腹地的联系,可达性不足另一方面,片区内步道不连续,难以形成较好的滨水体验空间亟需提升片区的交通可达性和步道连续性3. 文化景点孤岛化,缺乏载体如图4所示,九龙外滩有较多的文化资源,如:黄桷坪钢琴博物馆、沉香博物馆、成渝铁路、防空洞、索道、建设码头等但整体呈现碎片化,兵工文化、抗战文化、现代艺术文化等零散分布,内涵彰显不足4. 立体景观展现不足九龙外滩示范段场地高差变化巨大(图5所示),从滩地的165 m标高到腹地的金科万人广场250 m标高,高差变化达85 m,但立体景观打造不足,难以体现山城特色三)滨水岸线现状及问题根据国内外岸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城市滨水岸线按人为的开发建设程度可以划分为自然型和人工型[3]。

自然型城市滨水岸线是指人工的建设较少,拥有一定量自然资源的岸线人工型城市滨水岸线是指在有限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人工化滨水岸线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滨水岸线重庆九龙外滩示范段的滨水岸线现状同时具有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两种其中,自然岸线主要表现形式为护坡型岸线,包括河漫滩型、陡坡型、浅丘陵型等岸线类型,如图6所示在九龙外滩示范段中,自然岸线分布整个项目范围内,其中南部自然岸线以陡坡型护坡为主,北部自然岸线则有较多的浅丘,中部以河漫滩为主人工岸线包括防洪挡墙、高架路桥等人工构筑物组成的岸线九龙外滩示范段现状的防洪挡墙从场地中部一直延伸至南部,长度为1.8 km;桥下空间主要集中在项目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可利用的桥下空间约6.5 hm21. 护坡型岸线九龙外滩示范段的护坡型岸线根据自然地理特性,现状有如下三个特点:(1)南部陡坡型岸线的自然原生态群落中的植物种类较为单一2)中部河漫滩型经过多年冲涮和淤积,形成较大面积的滩地,常年呈裸露状态,自然植被生长情况较差3)北部浅丘岸线中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品相不一,其中低海拔区域植被稀疏,观赏价值较低九龙外滩示范段范围内80%以上的自然护坡都属于消落带区域九龙外滩示范段内的消落带由于存在坡度较大、植被脆弱等问题,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较高,因此该段的自然型滨水岸线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2. 桥下空间型岸线重庆作为山地城市,临水区域与城市腹地存在较大的高差;因此大量滨江道路以高架桥的形式存在这些高架道路虽然增加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但同时也割裂了滨江区域与城市腹地的联系九龙外滩示范段中的九滨路作为沿江而建的城市高架公路,导致滨江区域约1.4 km的滨水岸线的可达性严重不足而高架桥下还设有3 m宽的排水箱涵,进一步割裂了滨江区域与腹地的联系同时,九滨路高架桥桥墩和桥下排水箱涵的裸露,不仅对生态、景观效果影响较大,还导致桥下空间利用率极低,形成了大面积的消极空间如图7所示,大面积的消极空间不但阻碍了崭新城市形象的打造,也使桥下空间区域严重缺乏亲水性和可达性3. 挡墙型岸线九龙外滩示范段内原有的防洪挡墙是按照长江防洪100年一遇的标准建造,总长度约1800 m经过二十余年的风吹雨晒,现状防洪挡墙普遍存在立面生硬、生态性差、设施老旧导致的外立面脱落以及未合理充分利用等问题,如图8所示同时,为满足防洪需求而建立的工业化的防洪挡墙,严重割裂了长江滨江区域与腹地之间的联系,使得滨水区域严重缺乏亲水性且交通可达性极低现状存在少量的下江通道位于各挡墙间,但由于步行距离较长、停留空间局促、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其使用率低,造成整个滨江区域严重缺乏人气与活力。

四)设计要素1. 生态重生:消落带治理结合长江消落带的特点及限制条件,设计时强调了生态治理与水文形势相吻合,注重生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空间设计方面,避免过度人工设计,以“重回自然“的理念,营造亲水宜人的环境氛围,实现生态重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具体设计措施如下:(1) 立体打造生态功能区,实现季节性使用在消落带治理的规划上顺应常年水位变化的特点,设置生态禁入区、合理利用区与开放游览区(长江(重庆段)常年水位变化详见附件表1)[4]首先,生态禁入区位于165 m以下,平均每年有290天被淹该区域禁止市民进入,严格保育消落带生态其次,合理利用区位于165~175 m,每年4月至9月非洪水期市民可以进入该区域严格规范活动行为,严禁烧烤等破坏生态的活动行为;同时,局部可进行生态微改造,补植适宜消落带生长的本土植物最后,开放游览区位于175 m以上,平均每年约有10天被淹没该区域除夏季洪水期外,其他时间均可开放使用2)生境打造根据消落带常年不同高程水位特征,在不同海拔区域合理选用植物品种,构建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群落[5]如图9所示,在165~170 m标高区域,构建耐淹禾草群落,以狗牙根、狼尾草、块茎苔草、甜根子草、扁穗牛鞭草等本土植物为主;在170~175 m标高区域,构建高草草甸复合群落,以芦苇、荻、水葱、芦竹、火炭母等植物为主;在175~186 m高程区域,构建灌草复合群落,以中华蚊母、杭子梢、桑树、小梾木、芒等植物为主;在186~195 m标高区域,构建乔灌草复合群落,以南川柳、枫杨、水杉等植物为主。

图10展示了消落带治理希望达到的最終效果2. 空间重构:交通可达性针对现状滨江区域横向与腹地联系不足、纵向不贯通的问题,一方面构建桥梯驿系统,强化交通可达性;另一方面建立“三道”体系,打通纵向断点,实现空间重构,打造便捷共享游憩带1)桥梯驿系统结合地形高差,利用电梯、天桥、下穿通道、坡道、驿站等,将城市腹地与滨江空间进行缝合,构建“桥-梯-驿”系统(如图11所示),强化滨江地带与城市腹地的联系,实现滨江可达,构建从山至水的便捷共享游憩带桥梯驿系统中包含了四组跨铁路桥梁,分别是:①九龙桥上跨九滨路及成渝铁路,连接道路两侧具有一定高差的城市集中居住区与滨江公共区域,视觉景观较好,为人流快速引入滨江提供了方便②集散广场跨九滨路桥梁,两侧分别连接九龙窗、九龙梯,打造出特色九龙,具有整体景观性,将增强金科万人广场与九龙滩之间的联系,激活九龙滩广场与内街③北区两个跨成渝铁路桥梁,两侧连接山地步道与滨江绿道,将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周边市民的活动范围,增强城市腹地与滨江带的联系图12展示了桥梯驿系统在这些区域的应用效果2)“三道”体系根据重庆市主城区相应河段设计频率水位情况以及长江(重庆段)常年水位变化情况(详见附件表2),重庆主城区冬季消落带水位持续在175 m以上的时间达到3个月[6]。

因此,九龙外滩示范段结合重庆现状水文条件,创新打造“三道”体系,贯通沿江区域典型的“三道”体系如图13所示首先,在170 m标高处设置弹性道供季节性使用,平均全年可用天数约206天,随水位变化灵活使用,弹性道为自然滩地步道,不做硬化铺装处理其次,在175 m标高处设置亲水道,具有慢跑、休憩等功能,平均全年可用天数348天,达到几乎全年可使用,夏季过洪时进行管控,亲水道考虑抗滑、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