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中西建筑之美的开平碉楼碉楼是一种形状似碉堡的中国民居建筑,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 在广东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其融汇中西 的建筑风格最为让人津津乐道,因此开平碉楼也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 的一种特殊类型碉楼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明代末年, 开平匪寇横行,社会治安混乱又因这里台风暴雨频繁,洪涝灾害多 发为了应对这些天灾人祸,当地百姓在村中修建起碉楼,于是这种 建筑形式逐渐普及开来清代晚期,开平百姓为谋生而大批出洋,经 过几代人财富的积累,逐渐成为生活比较富裕的侨眷、归侨,因此这 里也成了土匪集中作乱的地 点这些海外华侨为了家眷和 财产安全,回乡时纷纷选择这 种带有防御性质的碉楼作为建 造新屋的首选形式至I」了民国 时期,开平碉楼的规模进一步 扩大,数量最多时可达3000 多座这些高大的碉楼墙体坚固、开窗窄小,矗立于周围低矮的民居之 间,防御外敌时居高临下,各层的墙体上均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 居民的防御火力点各碉楼之间也能形成交叉火力设计得非常巧妙从功能上划分,开平碉楼可分为灯楼、更楼、众楼、居楼等,其 中以居楼的数量最多灯楼多建在村外,一般是相邻的几个村落为了共同抵御匪患共同 出资建造的。
楼上多配有探照灯、枪支等警戒防御装置,主要用作预 警警更楼也称为“门楼”, 多建在村口,村里的成年 男性负责在这里轮流执 勤,检查进出人员和按时 报更报警,可为村民的安 全增添一道屏障众楼也叫做“众人 楼”,多是集全村之力共同 建造,也有几户人家合建 的注要作用是防御外敌, 只能用于避难时临时居 住居楼则是一种将防卫 和宜居这两项刚性需求充分结合,逐渐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碉楼到了 民国初期,富裕的华侨人家对碉楼居住环境的要求更加讲究,除了具 备防御功能,还要有厨房、卫浴、书房等多重功能,于是这种碉楼便 应运而生居楼多是由楼主人独资建造,楼体高大,造型多样,装饰考究,内部空间宽敞,充分体现了碉楼主人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 同时又兼顾了坚固安全和舒适宜居两个重要功能因此相比较而言, 居楼也是诸多类型的碉楼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高大的碉楼与低矮的民居对比鲜明,视觉上显得错落有致,使村 落的天际线产生高低起伏的变化,丰富而多彩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 不断融入,开平侨乡民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碉楼的整 体造型也逐渐由简单变得繁复起来,并形成了一种中西融合的独特风 格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主要是楼体 上部的建筑构件。
在楼主人的要求下, 工匠们将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等 建筑风格的柱廊、拱券、穹窿、骑楼、 城堡构件等建筑元素汇聚在一起,让 碉楼保留了本土特质的基础上,又展 现出不同的异域风情,焕发出一种独 特的艺术魅力这些楼体上部的建筑构件还非常注重细节装饰,一般多以灰雕展 示出各种装饰图案,其题材主要有中式的吉祥文字、龙、凤、麒麟等 动物纹图案,也有西式的花卉纹、卷草纹和几何纹样等中西方的经 典装饰纹样在这里交相辉映,精美而典雅碉楼正中多嵌有匾额,上 面标示着楼的名字,同时也寄托了楼主人的美好愿望和人文情怀匾 额上方以山花这种西方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构件为装饰反映出了碉楼主人追求西方审美和观念自由的思想意识开平目前尚存的碉楼有1800多座,其中赤坎镇的迎龙楼是开平 现存最古老的碉楼实物,原名迓龙楼该楼建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迎龙楼坐北朝南,高三层,墙体宽厚, 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此外,塘口镇的铭石楼也是一 座非常著名的碉楼该楼建造于 1925年,楼高六层楼主人方润 文早年在美国谋生,后来开杂货铺 发家,成为当地首富,回乡后兴建 铭石楼该楼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是当地最漂亮的一座碉楼。
带有浓郁欧式古典风格的碉楼与当地的传统民居交相辉映,形成 了一道道别致的乡间景色正是当年侨乡们不同的旅居地和审美观, 使得西方建筑风格得以和谐地融入这里,从而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 百态这些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是一座鲜活 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也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