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蓝宝书-生理学

万****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5.50KB
约19页
文档ID:117746524
蓝宝书-生理学_第1页
1/19

临床医师资格考试蓝宝书-生理学(1)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非常重要)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经载体或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或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其中,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出胞或入胞是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举例O2、CO2、N2、NH3、H2O、乙醇、尿素等的跨膜转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普通细胞,离子(K+、Na+、Cl-、Ca2+)肠及肾小管吸收葡萄糖Na+泵、Ca+泵、H+-K+泵移动方向物质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的一侧移向低浓度的一侧物质从高浓度梯度或高电位梯度一侧移向低梯度的一侧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移动移动过程无需帮助,自由扩散需离子通道或载体的帮助需“泵”的参与终止条件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受“泵”的控制能量消耗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势能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属于被动转运消耗了能量,由膜或膜所属细胞供给一、单纯扩散单纯扩散的方向及速度取决于:①该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二、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物质的扩散是在通道或载体帮助下完成的,这些通道或载体是位于细胞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

易化扩散是非脂溶性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介导方式借助于通道蛋白质的介导借助于载体蛋白质的介导转运方向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快慢特性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特异性特点相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白质高通道具有静息、激活和失活等不同功能状态,通道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无饱和现象化学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饱和现象举例带电离子K+、Na+、Cl-、Ca2+的快速移动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的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如钠泵、钙泵、H+-K+泵钠-钾泵是在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简称钠泵钠泵具有ATP酶的活性,又称为Na+-K+依赖性ATP酶Na+泵的活动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结构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其生电性活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②钠泵活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pH、Ca2+浓度的相对稳定;③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条件;④钠泵活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势能储备)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四、出胞和入胞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均属于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非常重要)一、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及其特点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一般在-100~-10mV之间其特征是①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②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③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不同极性的电荷积聚的结果,通常把这种静息时位于膜两侧电荷(外正内负)分布的状态称为极化当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时,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细胞在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2.静息电位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2)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Na+,K+顺浓度梯度外流,并达到电-化学平衡3)钠-钾泵的生电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参与静息电位生成。

卫考 整理细胞膜对K+和Na+的通透性是静息电位的主要决定因素3.影响因素(1)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2)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改变对K+通透性增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对Na+通透性升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3)钠-钾泵的活动水平常考)(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掌握)①动作电位上升支膜对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Na+向膜内易化扩散(Na+内移)②锋电位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绝对不应期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相对不应期一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③动作电位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④负后电位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的外流⑤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三、兴奋与兴奋性(一)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称为兴奋只有可兴奋细胞(并不是所有细胞)接受刺激后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二)兴奋性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三)兴奋性变化的规律细胞在产生每个动作电位后,依次出现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可兴奋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特点及其机制(掌握)分期与动作电位的相应关系兴奋性持续时间(ms)机制绝对不应期锋电位降至零0.3~0.5钠通道开放后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逐渐恢复3钠通道部分恢复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超过正常12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低常期正后电位低于正常70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四)阈值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它是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阈下刺激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在刺激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强度大小了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但在整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长时间的有效电刺激,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相对不疲劳性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重要考点)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组成。

终板膜上有ACh受体,即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ACh囊泡破裂释放→ACh进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总和达阈电位时→产生肌细胞动作电位可见接头前膜处Ca2+的内流对于突触小泡内ACh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接头前膜以量子释放的形式释放ACh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每个突触小泡内约含有1万个ACh),称为一个量子的ACh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1次/秒的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称微终板电位(MEPP)当接头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和Ca2+内流时,大量的突触小泡几乎同步释放ACh,产生的MEPP会叠加,形成平均幅度约为50mV的终板电位(EPP)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目前认为,它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肌质网(即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偶联因子是Ca2+临床医师资格考试蓝宝书-生理学(2)血 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非常重要)一、内环境与稳态(一)体液体液的组成及占体重的百分比如下:(二)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内环境三)稳态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内环境的稳态所谓保持相对稳定或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不是说“静止不变”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一)血量血量是指人体全身血液的总量二)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三)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所以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血细胞比容增加多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四)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结合,使之不会很快从肾脏排出;③运输功能;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卫考 整理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全血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二)血液的黏度全血的黏度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黏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两者在形成、大小及作用上均不同,其区别见下表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比较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形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Osm/kgH2O)小[1.3mOsm/(kgH2O)]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注:1mOsm/kgH2O=1mmoL/L(四)血浆pH值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血液NaHCO3/H2CO3缓冲系统的缓冲,肺的排酸功能以及肾的排酸保碱功能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非常重要)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成年男性:(4.0~5.5)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g/L(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2.红细胞的功能①运输O2和CO2;②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二、白细胞生理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种类和功能见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