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每周一题19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53KB
约19页
文档ID:178152769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每周一题19页_第1页
1/19

1. 《诗经•郑风•溱洧》,诗篇通过青年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展示了战国时郑国的上巳风俗,此为我国上巳节、亦即今日;三月三;节庆文化之源由于诗中对这一节庆活动的习俗,男女青年欢娱、游憩、择偶等风俗的描绘,以及该节庆活动的祓禊、踏青等活动,使该诗被誉为中国第一首旅游诗篇请谈谈你对该诗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诗经•郑风•溱洧》作为我国第一篇旅游诗篇,极具浪漫色彩和风俗气息《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诗中无论是仲春之月男女相会、互赠花草,还是祭祀高媒和祓禊于水滨以求子,都体现了浓浓的古代风俗人情《诗经》形成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各种民俗形成的时代,郑国上巳节呈现了一副充满幸福、欢娱的春游图,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下,这一风俗也显得更加和谐、自然,也最好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国的男男女女手持兰草聚集在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幸福平安,尽情嬉戏,最后互赠芍药定情的情景,散发着和谐、自由、平等的人类童年时期淳朴的民风民俗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蕑”,香草名,菊科,亦名兰,江南人以之为香祖。

兰草清香幽幽,为花中君子,并且具有祛暑、化湿等药物作用,青年男女手执兰草,既有避不祥之意,又象征自己品德芬芳如兰勺药”即芍药,又名“将离”,古人在离别的时候常以芍药相赠,芍药除为信约之外,尚有“结思情”之意“芍”和“媒妁”的“妁”读音相同;“药”和“约”同音,可见隐在芍药之中的是一份甜蜜美丽的盟约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仲春之月会男女,也是顺应天时,三月阳气上升,是孕育繁殖的季节青年男女在春色撩人的季节里,渴慕异性,相期相会,也是古人对于物候的敏感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认为自然和人类之间可以相互交感,互相促进,繁育子女,目的是使周代及时补充军备和劳动力,增强国力 上古最常见的祓禊方式就是沐浴古代民俗,三月上巳日常去水边洗涤,就是为了洗掉污秽以求结晶和福祉《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都手持兰草,兰草有特殊的香气,古人以为用兰草沾水洗身可以祓除不祥,防病除疾,利于生子情人之间相互玩水嬉戏,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互赠兰草以定情,也有宜其子孙的意义 “多子多福”的观念,历来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生活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手段落后的古代,人口繁衍成为发展生产、维系种族绵延的保障,子嗣兴旺便成为先民的一种愿望,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本能要求。

2. 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关注诗文形象的移情化,如:为什么说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辞》的一大特色就是想象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和活动,因为据记载这首诗作于仲冬,怎么会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又怎么会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为诗人未归前之想象,不而不是诗人的眼前之景了也就是说,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我们都知道眼前之景,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重在抒情表意作者之所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同时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以此寄托他渴望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借助虚实结合的手法,描述了他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他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而《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自由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也感受到了陶渊明身为一名中国传统士人渴望为国出力却无路可走的悲凉之感 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现实与想象的交替,表明了陶渊明明白,他所想象出的日后美好田园生活在日渐黑暗腐朽的朝代中始终是维持不久的,仅能以诗明志罢了。

3.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及其名作《登池上楼》,重点关注谢灵运在山水诗上的贡献及其诗作中的玄言和色彩谢灵运素有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谢灵运的山水诗倾向于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本来面貌,揭示景物天然的美,力求传神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诗中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唱歌的鸟儿的变化,构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图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联为全诗增色不少,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

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从全诗来看,诗人写到这里,低沉的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了4.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李白、刘禹锡,重点为诗作中反映的;踏歌;文化,其次是诗与民俗、唐代的诗歌与踏歌文化等踏歌是一种列队成行,舞者手牵着手,手臂相连,边歌唱边双脚踩拍的群体歌舞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唐诗中不少作品记载了踏歌的场面 李白《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时候,惊喜于汪伦的出现,还以踏歌来为他送行诗人只说听见踏歌声好朋友汪伦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诗人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刘禹锡《竹枝词》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用平静的湖水和热烈的踏歌声来做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热烈欢乐的,就如那欢快的踏歌声一样,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是很祥和的。

刘禹锡的《踏歌词四首》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这组诗描写了当时川江一带的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踏歌文化的盛行在两位大诗人的诗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到古代的文化风俗 5. 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诗开盛唐之风,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诗风清纯、了无杂念,可见;文如其人;之谬,了解诗人与诗,作为人的诗人与作为诗人的诗谢眺出身贵族,曾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成”他的出身、经历、思想以及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所以人称“小谢”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的诗句,对他极为推崇谢眺的诗从内容上看,多是表露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畏惧心理,流露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对仕途的厌恶,乐于寄情山水他在描写山水时能吸取谢灵运诗作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自然的长处,同时较少玄言内容,避免了谢灵运的晦涩、平板的缺陷,把自己的感情很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和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正是体现他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开头两句先用了王璨望长安、潘岳望洛阳的典故,引出自己晚登三山回望建康、留恋京城的心情汉末诗人王璨告别京城长安时,写了一首《七哀》诗,有句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灞涘,即指“霸陵岸”西晋诗人潘岳曾为河阳县令,作《河阳县》诗,有“引领望京室”之句谢眺在这里运用了借指的手法,以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手法委婉而有韵味接下来写登三山所见的胜景:明丽的阳光照射在飞耸的宫殿屋脊上,屋脊高高低低,历历在目,显得壮丽辉煌;天空的晚霞铺展开来像一片彩缎,澄清的江水如同一条白色绸子;江中的春洲上落满了喧闹着的鸟儿;芳香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鲜花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然至“去矣方滞淫”以下,笔锋一转,写出自己对京城的留恋和期归无望的心情:自已将要离开京城久留他方,而我是多么怀念以往的欢宴生活;一想到日后归来的希望非常渺茫,便不禁潸然泪下;怀着这种望乡的痛苦感情,谁能不让黑发变白呢?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谢朓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晦涩平板以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名理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他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致,都能姿态欣然,诗画一体可见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着广大的空间和更贴切的生活基础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还将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丽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由谢诗之清丽,单纯,恬静,温和可见,谢朓应该也是一个纯粹安然的人 6.比较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和乔吉的小令《重观瀑布》,说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在内容上,两者都是描写瀑布的风景,但是李白诗写的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所看到的风景,写出了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和香炉峰瀑布的迅急和飞流而下的气势磅礴,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而乔吉的小令自远而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瀑布胜景,表达了对大自然肃然起敬的赞叹 而在形式上,两者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选景和立意均体现奇特的夸张和想象,李白诗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诗人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而乔吉小令中的;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说成织女织就的白练,写其高、写其色,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给人的感受。

而不同处在于:李白以七言绝句形式表现,乔吉以散曲形式表现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表现极为凝练,于精粹凝练中突显雄奇瑰丽《重观瀑布》用;似白虹饮涧,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