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外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无菌术⒈无菌术的定义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内容包括一定的方法(机械除菌法、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⒉无菌技术可分为几种方法? (1)机械的方法 ——使微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没有杀灭作用:㈠.刷洗;㈡.过滤;㈢.隔离(2)物理的方法:(一).高压蒸气法;㈡.煮沸法;(三)干热灭菌法—火烧法 (3)化学的方法: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那些?药物、浓度、用途、用法各有什么特点? P6 表2—14.手术洗手时肥皂刷手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刷手至肘上10cm,但酒精浸泡仅至肘上6cm?顺序:三段式,指尖—腕部,腕部—肘部,肘部—肘上10cm)——消毒液泡手(至肘上6cm) 原因:先处理较大的一块较干净的区域,再在其中远离边界处使用酒精消毒,避免清理过程中边界细菌经酒精重新污染手臂(了解)5.戴无菌手套的原则是什么?未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外部,已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内部 6.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如手术有延长切口的可能应事先相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第三章.麻醉⒈全身麻醉的方法有哪些?1)吸入全身麻醉;2)静脉全身麻醉。
⒉局部麻醉方法有哪些?常用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1)表面麻醉;2)局部浸润麻醉;3)区域阻滞;4)神经阻滞常用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P27表3—23.椎管内麻醉方法及其并发症的预防1)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2)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3)骶管麻醉预防:控制好药物的浓度、用量、和麻醉平面第五章.体液与营养代谢⒈人体水的总量、影响因素与分布总量与分布:细胞内液(男40%,女35%)体液 血浆 5% 细胞外液 功能性细 20% 胞外液15% 组织间液 无功能性 细胞外液1~2%影响体液总量的因素:1)年龄;2)性别;3)肌肉组织含量⒉脱水与缺钠的临床分度及三型缺水的鉴别临床分度:等渗性(混合型)脱水——水和钠等量丢失,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钠浓度正常;高渗性(原发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钠浓度增高;低渗性(继发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血钠浓度降低三型缺水的鉴别:分度 等渗性 高渗性 低渗性 (血Na值>150mmol/L)轻 2~4% 2~4% 血Na值<135mmol/L中 4~6% 4~6% 血Na值<130mmol/L重 >6% >6% 血Na值<120mmol/L (式中百分比为失液量与体重相比)⒊治疗缺水补液量及补钠量的计算1)生理需要量:成人 :2000 ~ 2500ml 小儿: 按千克体重计算。
第一个10千克100ml/Kg,第二个10千克50ml/Kg,第三个10千克20ml/Kg2)累计损失量 等渗性脱水:轻、中、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百分比高渗性脱水:也可根据血钠浓度计算补液量:补液量(ml)=[血钠测定值(mmol/L)-142]×体重 (kg)×4(女性为3,儿童为5)低渗性脱水:补液量根据失水量计算,补钠量的计算公式:补钠量(NaCl克数)=[142-血钠测定值(mmol/L)]÷17 ×体重(kg)×0.6(女性为0.5)3)继续损失量1.发热 10% ~20%/0C/天; 2.气管切开 >800ml /天 3.大面积烧伤 可>3000ml /天 4.胃肠道损失 5.尿崩 6.出汗等4.临床补液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注意补钾;严密监测,适实调整;积极病因治疗 5.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血清钾值各为多少?静脉补钾应注意什么?怎样治疗高血钾? 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静脉补钾应注意:①浓度 千分之三,②速度 20mmol/小时(≤80滴/分),③总量 6~12克/天,④小便,⑤血pH值,⑥时间(>3天)。
高血钾的治疗:①停止摄入,②拮抗,③转移,④促排,⑤对症,⑥对因6.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理1)体液的缓冲系统;2)肺的呼吸;3)肾的排泄7.使用5%碳酸氢钠治疗代谢性酸中毒时怎样计算用量?1)根据co2cp(mmmol/L)值计算:需补5%碳酸氢钠量(ml)=[ co2cp下降值(mmmol/L)÷2.24]×体重×0.62)根据BE(mmmol/L)值计算:需补5%碳酸氢钠量(ml)=[ BE测得值(mmmol/L)-(-3)]×体重×0.4÷0.6 第六章.输血⒈急性失血如何根据失血的量决定输血的成分和量? 失血量 输注成分①<总血容量的10% 一般不须输血,适当补晶体液②总血容量的10~20%,HCT>30~35% 晶体+胶体/血浆增量剂③总血容量的20~30%,HCT<30~35% 晶体、胶体液+浓缩红细胞,适当补血浆④总血容量的35~50% 全血+浓缩红细胞(各半)+晶、胶体+血浆⑤>总血容量的50% 同上+清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⒉输血时注意事项1)核对项目;2)检查血液、血袋;3)不准添加其他药物;4)无菌操作;5)严密观察;6)保存血袋2小时3.输血的反应及处理 课本P131-138第七章.休克⒈休克的定义及三期的特点休克:肌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综合征。
三期特点:(1)休克前期:微循环障碍的缺血缺氧期,代偿期,神志清晰,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跳加快,脉搏细速,脉压差缩小,皮下静脉瘪陷2)休克期:微循环障碍的淤血缺氧期,失代偿期,此期病人表现为神志淡漠、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发生昏迷口唇及肢端发绀,四肢湿冷心跳快而弱,脉搏细速或难以扪清,血压下降,出现少尿或无尿3)休克晚期:微循环障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临床表现持续加重,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进行性下降,有多发性出血倾向皮肤或皮下可出现栓塞或坏死多数病人发生严重的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⒉休克的治疗原则㈠一般紧急处理;㈡补充血容量;㈢积极处理原发病;㈣纠正酸中毒和维持内环境稳定㈤血管活性药物应用;㈥治疗DIC;㈦激素等其他药物应用第八章.重症救护与监护⒈心跳骤停的诊断要点1)意识突然消失,呼之不应(在全身麻醉下无法察觉)2)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摸不到,血压测不到,心音听不到3)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停止,但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骨骼肌松弛药后无挣扎表现4)组织缺氧后会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作为间接判断心跳骤停的指征⒉复苏程序中的A、B、C、D、E法各代表什么意义?A—气道,B—呼吸;C—循环;D—药物;E—电生理检查与治疗⒊现场急救时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哪些?(一)徒手人工呼吸法:1)口对口(鼻)人工呼吸;2)1.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二)利用器械或特制的呼吸器以求得最佳的人工呼吸:1)面罩气囊法;2)气管插管气囊呼吸法。
⒋心脏按压及按压有效的表现是什么? 心脏按压有效时可以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的搏动,可量到血压,患者的面色好转,瞳孔缩小监测呼气末CO2分压(ETCO2)用于判断CPR的效果更为可靠,ETCO2升高表明心排出量增加,肺和组织的灌注改善)心脏按压过程中如果瞳孔立即缩小并有对光反应者,预后较好如无药物的影响而瞳孔始终完全散大且角膜呈灰暗色者,预后一般不良但瞳孔的变化只能作为复苏效果的参考,不宜根据瞳孔的变化来决定是否继续复苏⒌复苏后的处理原则1)进一步呼吸支持;2)维持生命指征的稳定(药物、电除颤等);3.保持内环境稳定;4)器官功能保护与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5)持续脑复苏;6)防治感染6.什么叫MODS?临床分几型?MODS: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分型:1.一期速发型;2.二期迟发型7.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有哪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病因:1.肾前性;2.肾后性;3.肾性临床表现:少尿型ARF㈠少尿或无尿期 :1.水 2.电解质(钾、钠、氯、镁、磷)3.酸碱平衡 4.氮质代谢产物 5.出血倾向 ㈡多尿期:尿量增加但肾功能尚未随之好转(原因:滤过增多但重吸收与调节功能未恢复),可出现电解质缺失和脱水,尚存在氮质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
由于体质虚弱,极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非少尿型ARF无少尿或无尿,每日尿量常超过800ml,但血肌酐呈进行性升高,与少尿型相比,其升高幅度低,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均较少尿型少见,感染发生率亦较低,临床表现轻,进程缓慢,需要透析者少,预后相对较好但临床不可忽视此型肾衰竭8.治疗ARDS时使用人工呼吸机的目的是什么? 纠正低氧血症和改善肺泡换气功能;第十一章.外科感染⒈造成外科感染的要素是什么?①致病菌—毒力、数量、种类;②感染途径—环境、医疗操作;③抵抗力—全身、局部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⒊感染的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1)非特异性感染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2)特异性感染的特殊表现2.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3.器官系统功能障碍⒋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未明确致病菌前,先按临床诊断、病灶部位、脓液形状等估计病原菌种类,选用广谱抗生素,同时留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病灶标本送细菌培养(必要时做特殊培养)+药敏试验;当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出来后,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同时需要参考前一阶段抗生素使用效果,针对性选用窄谱抗生素;72小时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⒌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⒍破伤风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发生原因:①破伤风杆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性梭状芽胞杆菌②创伤组织缺血坏死,合并其他细菌感染使得组织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降低时,为破伤风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预防:1)主动免疫:百白破疫苗;2)妥善处理伤口:彻底清创、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液)清洗;3)被动免疫: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