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杀驼破瓮① 曩②有一人,于瓮③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⑤有一老人来语之曰:“女莫愁,吾教女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⑥用⑦其⑧语,以⑨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先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把头伸到了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骆驼的头出不来以后,这个人为此事忧愁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忧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这个人听从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后来已经杀死了骆驼,又把瓮打破了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①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②曩:从前 ③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④食:吃 ⑤以为忧:认为……忧愁 ⑥即:只 ⑦用:听从 ⑧其:那个 ⑨以:用 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杀驼破瓮练习题杀驼破瓮 曩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注释:曩:从前 用:采用 复:又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盛( ) (2)愁( ) 2.“老人语之曰”中“之”的正确解释是:( ) A.指代养骆驼的人 B.助词,“的” C.指代骆驼 3.为“瓮”字注音:( ) 4.翻译画线句子 (1)骆驼入头瓮中食谷: 。
(2)汝莫愁,吾教汝出: 5.“一老人”说了什么办法让骆驼头出来?(用自己的话回答)答: 6.你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可笑的?答: 7.从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 。
掩 耳 盗 钟原文: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锤子来砸毁它,钟发出宏亮的声音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注释:1.钟:铜制的打击乐器 2.负:背 3.况然:即锽(hung)然,形容钟声宏亮 4.锤:锤子 5.遽:立即,急忙 6.以:拿,用道理:掩耳盗钟的人自以为掩上了耳朵就听不到钟响了,实际上钟响是客观事实,你把耳朵掩上了,钟还是要响,你听不到,别人照样会听到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劝告人们: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如同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欺骗自己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是没有用的寓言把掩耳盗钟者的愚蠢,描写得很生动这个故事后来衍化为成语,改为“掩耳盗铃”还比喻自己害怕就把耳朵捂上掩耳盗钟练习题原文: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注释:钟,古代的一种乐器 则,可是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负( ) (2)走( ) (3)遽( ) (4)掩( ) 2.文中的“之” 指代什么: (1)以锤毁之 ( ) (2)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 3.为“遽”注音:( ) 4.“遽掩其耳”中“其”的指代对象是:“ ” 5.翻译画线句子: (1)以锤毁之: (2)钟况然有音: 6.这个故事与成语 相近 7.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邴原泣学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必资也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释义 少孤:幼时丧父少:小时候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亲 愿:羡慕(与羡同一意思) 羡:羡慕 心中:内心里。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可以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孤:古文中指失去父亲的孩子,称为“孤儿” 志:志向 伤:悲哀 感:伤感 何:为什么 故:所以 泣:小声哭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仰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的样子,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 启示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邴原泣学练习题: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苟欲学,不必资也注释:邴原,三国时人 孤:丧父 书舍:书塾 愿,羡慕 中心,内心 资,学费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少( ) (2)泣( ) (3)得( ) (4)苟( ) (5)欲( )2.文中然的正确解释是:( ) A燃烧 B形容词词尾 C怜悯、同情3.“少孤”中的少的读音是( )请写出一句含有这种读音的古诗: 4.“羡其得学”中“其”指代的对象是“ ”5.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1)过书舍而泣 2)苟欲学,不必资也 6.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竟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馀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本文出自:《感应经》译文: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疮,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注释: 1.著(zhuo)第二音:放 2.《抱朴子》:晋人葛洪著 3.曩:从前 4.田夫:种田老人 5.着:放 6.验:验证 7.妄:胡乱《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葛洪(284~364年),字稚川,两晋时学者、文学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为司徒王导主簿,又被征为散骑常侍、大著作,不就后赴广州,在罗浮山炼丹蛇衔草练习题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竟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馀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注释:著,同“着” 以,用来 皆验,都有效验 续,接连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昔( ) (2)值( ) (3)焉( ) (4)经日( ) (5)本( ) (6)故( ) 2.文中提到的《抱朴子》的作者是 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