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讲座心得体会古代文学讲座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 学院:文学院 年级:13 级 姓名:李嘉诗 学号:XX13051256 专业:语文教育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 ,我觉得自己获益匪浅不但使自己欣赏到了各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并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古人优秀的情操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而通过这一年度的学习,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和不朽,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敢遣词造句的评述,只是浅薄地表达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这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史的教科书各编中分为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文学批评等各种文体式样中间分别介绍各种文体的演变过程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以及主要文学家的文学活动 学习这学期的中国文学史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诗歌是所有这些文体里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在我国古代发源的比较早,各时期都出现了颇有成就的诗歌作品所以我在自学中首先把握了这个重点在这个基础上融会贯通,进行上下跨千年的把握和运用如果没有重点的知识做基础,是不可能有线和面的知识网的这就是文学的点滴积累和史学的纵横联系相结合对各个文学流派的把握,是文学史的学习重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园诗,这些诗表现了田园生活, 抒发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他的诗镇可谓是种享受,他把我们都带到那些美丽的迷人的田园中去体会当中的乐趣 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要求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文学成就如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出现了众多的诗歌分段和流派就分段来讲,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各个分段之间的过度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的是有相关性的,比如盛唐和中唐之间有一个大历诗坛的过渡阶段,它就既会有盛唐的余韵,也会有战乱过后的那种孤独寂寞情怀,有的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的再次,掌握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学如上古时代的神话和歌谣、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史传散文和辞赋、魏晋诗歌、南北朝乐府和文学批评、唐诗和散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对主流文学的演变发展要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对各个主流里面的主要作家作品进行重点掌握 学习古代文学史,必须学习古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古代的,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纪中国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宗教艺术,就很难认识杜甫诗歌描画现实的深刻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真实要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不了解当时艺坛状况,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同样,不熟悉中唐历史社会,对韩愈的《原道》 《师说》的理解就不能透彻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脑中就浮现出具体的印象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多读些古文,多读些古代历史和其它有关文献,主要是为了懂得这些材料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为人做事,更多的领会作品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时间里面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同时也感谢“丁博”这一个学期对我的教导 ,并且也很佩服你的文学功底和背诵古典诗词的能力也真心觉得你并非浪得虚名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样优秀当然也会不断向您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奥秘篇二: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历时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
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 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通过对古汉语的学习,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上看,在“五四”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即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算,也有了三千多年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 ,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 ,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 “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 , “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 ,先以雎鸠起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 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二、避讳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 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 ,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 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 ,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 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 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 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 , “政月”改称“正月” 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 , “正月”读成“征月” 。
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 ,改“姮娥”为“嫦娥” 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 鲁迅《阿 Q 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 ,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