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2014年第11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与点评(鲁教版)张洪杰/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212300)一、课标解读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江苏省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内容要求看,重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以及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对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不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过程要求看,强调“分析”,即要求提供典型的地理景观图片,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能力要求看,突出“运用”,即提供相应的地理材料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来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二、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节从本课的标题看,教材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二是“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两部分内容的结构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基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域差异的成因和主要表现,并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接着,教材给出了自然带的概念,并以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的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位置影响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带性随后又讲述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既是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容的补充,又为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打下了基础最后设计了一个活动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三、学情分析通过对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并且掌握了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尤其是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的掌握非常有利于学生新课的学习,并且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地理景观具有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受到自身认识视野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教师的讲授来了解地理景观,所以对一些地理景观图片还不能识别出来,所以教师需要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四、设计理念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领悟教材的精华构建师生民主、平等和互动的交互式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和材料等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和图表的分析,自主探究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了解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因地制宜的分析方法和空间定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能够进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六、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难点: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干枯的胡杨林、椰树、雪莲和荷花四幅不同地域的自然植被景观设问1:你能说出这些植被生长分布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设问2: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赏读图片,明确学习主题思考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和成因明确结论学以致用总结、明确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片的观察,知道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知识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以致用问题引领学以致用设问3:地理环境地域差异主要以自然带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自然带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命名的?思考自然带的形成,以及自然带是如何命名的明确自然带的形成过程和命名理解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承转过渡设问4: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否有章可循呢?如果有章可循,那么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自然带的分布及其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做铺垫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组织讨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图、寒带冰原景观、苔原景观和亚寒带针叶林图、温带荒漠景观、草原景观和落叶阔叶林景观图教师巡视,参与探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加强个别和讲解学生分成小组,观察视频,阅读教材所给的图文资料,思考、讨论、合作探究:1.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体会其变化的规律性?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纬度分布明显地区3.亚洲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学生代表回答,各小组相互补充和完善1.视频的播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的感知,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图表和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升探究能力承转过渡多媒体播放:教师展示一组黄山的自然景观和自己爬黄山的照片设问5:同学们出去旅游爬过山吗,在爬山的过程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和湿度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思考在爬山的过程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和湿度出现的变化分析产生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展示直观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回忆自己爬山时的感受,从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解释地理规律应用创新内化升华设问6: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的哪些因素密切相关呢?学生阅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说出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两坡自然地的类型及其分布上的差异使学生加深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掌握坡向和南北坡相对高度对自然带的影响承转过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某些地理要素的影响表现出与上述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思考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展示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荒漠里的绿洲等图片景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提供背景材料,总结产生非地带性现象的主要因素学生分成小组,观察视频,阅读所给的图文资料,思考、讨论、合作探究:1.影响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的因素是什么?3.影响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呈现热带雨林景观的因素是什么?4.影响荒漠里呈现绿洲景观的因素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掌握影响非地带性的主要因素。
比较分析深化认知多媒体播放:展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设问7:为什么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分析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62页的活动题,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思考“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有些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这句话,分析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让学生掌握、领悟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实现难点知识的突破,深化学生对垂直自然带带谱丰富原因的理解课堂总结总结: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再次总结陆地自然带的形成过程及其分布所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强调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布规律和表现明显的地区拓展与延伸播放课件:展示中国农牧区分布图和山地立体农业图, 探究各图中农业生产的区别和影响农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课后,学生从网络等媒体收集相关资料,联系中国农牧区的分布和山地立体农业的分布,说明认识地理环境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现实意义。
通过拓展性问题的提出来延伸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将地理知识生活化专家点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对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的完整课时设计,教师是按照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及地理新课改精神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师“教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差异是绝对,而统一是相对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分析现实的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于是,教师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案例设计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是以“学”“问”为中心来预设,并适机促成学习中动态问题的有机生成和机智化解。
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亮点从教学设计及实践中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智商的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求真能践”的综合实践活动生本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二个亮点如果在“应用创新、内化升华”环节中,请学生主动思考,或结合所学启迪学生进一步结合新的地理案例进行发散性创新提高,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从教学流程的设计来看,这节课是结合地理学科特征,采用了创新地理新知讲授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即创设情境、预习认标——问题引领、观察学习——小组合作、比较分析——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深化认知、梳理反思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并采用教学、学生活动两条线的有机交融,使得师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改变课本内容顺序,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动态、完整的构建和有机生成这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三个亮点点评人: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地理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侯建成 212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