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黑格尔看自我意识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KB
约5页
文档ID:21445992
黑格尔看自我意识_第1页
1/5

从黑格尔看自我意识——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 《精神现象学》主要演绎的是通过自我意识展开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意识的实现就是通过个别的自我和普遍的自我达到统一,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实体转化为主体而形成概念、绝对知识的过程至今,黑格尔的“否定性”的辩证的吞食各种对立面,不断扩充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自我实现过程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自我意识 自我实现 主体性一、从意识到自我意识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为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自我,人的认识首先是直接的对象,后来才反思到自我,这中间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之前的“意识”的环节他首先从“意识”包括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开始分析意识阶段“感性确定性”是意识发展的最原始的阶段,是一种最直接的感觉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对于客体(对象)只是一种“意谓” ,主体所知道的的是一个最单独、最个别的东西,即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这种“意谓”只是一种简单的确定性,并不能通过语言说出来,因为“我们说出来的确是普遍的东西” (上卷,66) “当我们说出感性的东西时,我们也是把它当作一个普遍的东西来说的我们所说的是:‘这一个’ ,这就是说,普遍的这一个,或者当我们说:它存在时,亦即说一般的存在(上卷,66)对于“意谓” ,或只能“意谓“却不能言说的对象,能够“言说”在认识上又前进了一步,能说出来的只是作为共相、普遍性的对象和自我,这就进入了知觉阶段. 在“感性确定性”阶段里,在“意识 “中已经存在了主体和客体、自我和对象的差别。

“自我通过一个他物,即事情而获得确定性,而事物同样通过一个他物即自我而具有确定性 ”(上卷,64)自我和他物即对象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因其双方而获得确定性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尚处在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所以黑格尔说, “感性确定性”的本质“既不在对象里也不在自我里,它所特有的直接性既不是对象的直接性也不是自我的直接性 ”(上卷,68)在“知觉”阶段里,黑格尔主要讨论了关于事物及其属性的问题在知觉中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个别的“这一个”东西,而是渗透了“共相”的东西, “在知觉里……感觉成分仍然存在着,但是已经不像在直接确定性那里,作为被意识的个别东西,而是作为共相或者作为特质而存在着 ”(上卷,75) 黑格尔提出对“知觉”中的对象物有两种态度,单纯采取第一种态度,即以为事物就是多样性或诸特质,是有许多普遍的东西(共相)构成的集合体,这些特质互不干扰不相影响, “通过那漫无差别的又联系起来” 这样,物成了许多特质的“抽象的普遍的媒介” 那么单一性或统一性又成了主观知觉的产物而单一采取第二种态度,以为事物只是单一性或统一性,那么,事物的多样性则成了我们主观知觉的产物,但这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不是主观的,而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如果事物不具有特质和多样性,它就不能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因此,单一体与集合体是相互统一起来不能割裂的, “它是自为的,只因它为他物,它为他物,只因它是自为的 ”这也体现了黑格尔深刻的看到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个别与普遍的对立统一但在知觉阶段,我们所认识到的只是一些彼此平列或者说是现象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真正的自身的共性,达到事物的共同本质,所以,意识还必须从“知觉“阶段继续向前发展 “为他存在与自为存在既然两者本质上都是在一个统一体中,那么现在那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就出现了,在这里意识才真正地进入知性的领域 ”(上卷,85)在“知性”阶段中,意识所寻求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 ,不像在“知觉”阶段中,客体(对象)尚被看做是具有感性成分的东西, “知性”阶段中所企图把握的共相,是产生事物之各种属性的本质但“知性”仅仅是以外物为对象,把握的是外在物的共相和本质,即“直接性的状态”的概念,把事物的本质看成是自己以外,而没有把它看成就是自己本身知性只是对现象的认识,所达到的只是单纯的共相、一般抽象的普遍性,而不能认识到事物真实的内在核心的概念自身 “事物的内在核心对于意识还是一个纯粹的彼岸,因为意识在内在核心里还不能找到它自己;它[内在核心]是空的,因为它仅仅是现象的否定,就肯定方面说,它只是一单纯的共相。

”知性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核心、本质,而是意识达到内在核心、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媒介 (上卷,97)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在黑格尔这里, “自我意识”和“意识”的主要区别在于认识对象的不同在意识阶段,对象是异己的外物, “意识”是意识“对于一个他物的认识” ,而黑格尔说到“一般讲来,这样的对于一个他物、一个对象的意识无疑地本身必然是自我意识、是意识返回到自身是在它的对方中意识到它自身这种从前一种意识的形态的必然进展(前一种意识形态以自身以外的一个事物、一个他物为它的真实内容) ,正表明了不仅对于事物的意识只有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才是可能的,而且表明了只有自我意识才是前一个意识形态的真理 ”(上卷,113)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向是从认识外物转向认识人自身、意识自身或者说,与其说从“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 ,倒不如说是“意识”追溯到自身的起点,而真正的起点就是自我意识 邓晓芒先生在《黑格尔中的自我意识溯源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要追溯‘意识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 ,其实是要追溯‘意识如何发现自己就是自我意识’ ”他分别从本质的虚无性、反思、概念作为内在的东西、超感官世界及其颠倒、无限性五个方面系统而又联系地阐述了其观点。

先是从本质的虚无性为自我意识扫清了第一个障碍, “黑格尔在《逻辑学》开端所阐明的从存在到非存在(虚无)的辩证法在这里起作用了:当意识把对象设定为存在时,它发现这存在其实是虚无,并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 ”这样,意识的对象不再是“永远自在地存在着,永远和意识有着固定的、不可取消的区别” ,为自我意识的突围作了铺垫 而后的反思或者说“两个相互平行而反向的反思运动” ,则使“事物由此而走向了‘毁灭’(正如感性确定性成为了虚无性一样),不再是固定在那里的一个对象,而是一和多、个别性和普遍性、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的矛盾 ”在这里,知觉还没有完全摆脱其本身的感性层次,而纯粹的自我意识还需要对对象的反思并将这反思后的对象提升到概念的层次,否则对对象的反思仍与它无关 他在“概念作为内在的东西”中,同样强调了“内在的差别” 如果一个对象中的区别“只存在于思想中” ,那么这种区别显然就是思想所赋予它的,但这思想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知觉之所以把握不了这一概念,是因为它把这种运动只看作知觉者和被知觉者的外在关系;而现在通过概念就将它作为内在的东西把握住了 ” 知觉阶段所丢失了的对象在提升到知性阶段时就恢复了,但只是形式上的对象,内容上则是非对象性的,是思想性和概念性的。

“超感官世界及其颠倒”阐释了两个超感官世界,并从颠倒的辩证性帮助把我自我意识的自我颠倒结构:“颠倒并不单纯是从这个世界看是正的,从那个世界看又是反的;而应该是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眼光看它既是正的又是反的达不到这样一种理解,就无法把握自我意识的自我颠倒结构 他从“无限性”中揭示了自我意识的无限性结构早已经是“前此一切阶段的灵魂” ,最后得出了黑格尔自我意识“本身不过是艰难曲折的运动的结果,通过这一运动,意识的诸方式,意谓、知觉、知性都逝去了”的结果 同时他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全部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自我意识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黑格尔那些晦涩抽象的语言底下,把握其思辨的主要脉络 ”二、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自我意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自我意识是空虚、抽象的,它必须把自己实现出来,已达到我与人、意识与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最初的发展阶段是“欲望” 从“确信对方的不存在,它肯定不存在本身就是对方的真理性,它消灭那独立的对象,因而给予自身以确信……”(上卷,120)的杀死别人,抹杀别人的存在权,到意识到杀死别人,对象也不存在了的“相互承认”的自我性:我从别的自我意识那里获得承认并且给予别的自我意识以承认。

人的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双方面才会促成” ,人的使命只有在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意识的相互承认也是个过程,黑格尔称之为承认的运动,这个运动纯粹是两个自我意识双重运动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之间的交替作用是有意识发生的关系,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自我意识有意识地承认另一个自我意识,同时为另一个自我意识有意识地所承认但这种相互承认是要通过普遍性的认识才能达到,必须把自己从有限的个人改造为体现普遍的自我意识而当人们尚未认识到自己也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就产生了互相独立、对立的局面,而这种承认就成了一场生死搏斗:“它们必定要残旧啊这一场生死的斗争,因为它们必定要把它们自身的确信,它们是自为存在的确信,不论对对方,或对它们自己,都要提高到客观真理的地位,只有通过冒生命的危险才可以获得自由 ”(上卷,126)但这种斗争不可能永远势均力敌,处于劣势的一方为了保持生命不得不放弃获得承认的要求和自由,而胜利的一方也不是简单的把另一方杀死而是迫使他们为自己服役,于是它们以两个相反对的意识的形态存在着,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方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

也就是说, “自我意识”发展到了主奴关系的阶段但在主奴关系中,主人与奴隶都在自己直接地位的反面中相互转换,主人一方面和奴隶相关联,一方面与物相关联主人对奴隶来说,是依赖的对象,但奴隶对主人来说却是主人与物相关联的中介,因为奴隶对物进行加工改造,主人才能把物当作消费品来享受,这一方面来说,主人反而处于依赖奴隶的地位;从奴隶来看,一方面他依赖着主人,没有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他在对物进行加工和改造的劳动中,成了物的主人,可一说,他过渡到了他的直接的地位的反面黑格尔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通过劳动奴隶的意识回到了它自身 ”(上卷,130、131)“自我意识”通过“主奴关系”阶段向前发展点的结果则是“斯多葛主义” ,但黑格尔批评了’斯多葛主义”的自由,在“斯多葛主义”看来,只要自己阿紫思想上感动自由,则“不论在宝座上或枷锁中,在它的个体生活的一切交接往来的依赖关系之中,它都是自由的、超脱的,它都要保持一种没有生命的宁静” (上卷,134) 这只是单纯的思想上的自由,而不是活生生的自由本身,它是静止的,是“没有生命的宁静” 在这个阶段中“自我“是完全不理会现实世界且根本否定现实世界的,而由此进入的下一阶段“怀疑主义”则“凡是确定的或有差别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以什么方式、由什么原因而被肯定为固定不变的东西,都一概消失了” 。

(上卷,138、137) 但这种“怀疑主义”在黑格尔看来,只是在口头上和理论上宣称的消失,其实在实践中却予以默认,它的行为和言词永远是矛盾的,因此“怀疑主义”也不能使“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那么, “自我意识”由此则进入了“苦恼的意识”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现实的东西是非本质的,是变灭的,而不变灭的、本质的东西是与之对立的,但在思想所达不到的彼岸,自我只能“默想” ,这不是在思想,没有达到概念的水平黑格尔所说的“苦恼的意识”指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意识,这个阶段同样无法使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自我实现之路整部《精神现象学》阐述的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历程,即达到个体的自我与绝对、普遍的自我的同一、主与客的同一、实体和主体的同一,意识要发展到绝对知识的阶段才能真正达到本书后面则主要从理性、精神、宗教再到绝对知识四个阶段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过程,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纵观黑格尔的自我实现之路,是一个否定性的辩证过程,人为了自我实现,达到个体与普遍、主与客的同一必须通过战斗的历程他强调了自我实现历程的漫长性、矛盾性和曲折性,揭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就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