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看经济与就业的平衡发展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KB
约10页
文档ID:479935412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看经济与就业的平衡发展_第1页
1/10

建国60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发展,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我市1949年至2008年平均从业人数(由于资料所限,以年初从业人数和年末从业人数的平均数作为年平均从业人数)为就业增长的指标,以1949年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对两者关系作简要分析,从中探讨我市经济与就业平衡发展的关系问题一、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一)GDP和从业人数双双大幅增长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GDP由1949年的2.9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8215.82亿元(本文所用的2008年数据为推算数,仅作参考)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GDP比1949年增长了675.3倍,年均增长11.7%;我市从业人数由1950年的101.6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89.32万人,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3.4%数据表明,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呈现不同的特点,前者相对平稳,后者则波动较大,详见图1。

我市三次产业全面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8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7.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9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9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849.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1%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也不断增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由1950年的62.11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81.20万人,年均增长0.5%;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由1950年的12.9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75.57万人,年均增长5.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50年的26.5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32.54万人,年均增长4.5%图1:1951年—2008年广州市GDP指数、从业人数指数图(二)产业和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长数据表明,我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27.4:33.0:39.6;此后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195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三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5.5:43.0:41.5。

1956年至1988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位居首位;与此同时我市第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增加值比重在1989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当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8.5:45.0:46.51990年至1993年间,我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呈“胶着状态”,占GDP的比例位次交替变化1994年至2008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高于第二产业,并在1998年首次突破50%;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2.1:38.9:59.0(详见图2)图2:1949年—2008年广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情况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也呈现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虽然1984年之前,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一直居首位,但一直呈下降态势1950年到1984年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由61.1:12.7:26.2调整到35.5:35.5:29.0;1984年到1995年期间,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居第一位从1996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第一位,当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22.7:38.2:39.1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例为11.8:40.0、48.2(详见图3。

图3:1950年—2008年广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情况(三)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强相关系数可以定量描述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当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至0.3时,变量之间表现为弱相关;当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至0.5时,变量之间表现为低度相关; 当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5至0.8时,变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相关; 当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8至1.0时,变量之间表现为高度相关为了从整体上分析从业人数与增加值增长的相关性,本文利用EXCEL计算了1950年至2008年从业人数和增加值的相关系数(见表1)表1:增加值与从业人数相关系数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系数以可比价计算的相关系数全市总体0.860.89第一产业0.100.24第二产业0.860.87第三产业0.920.95数据表明,除第一产业外,无论是全市总体,还是第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也无论是现价还是可比价增加值,它们与从业人数均呈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0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数相关系数也达0.85以上,第一产业相关系数则不到0.3,相关程度较小第一产业相关程度较小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太多,导致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显。

由此可见,除第一产业外,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经济增长能促进从业人数增加,从业人数增加能促进经济增长由相关系数检验可知,我市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隐性失业等原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同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会受到就业弹性的影响就业弹性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表示,它是指增加值每增长1%,所引起的就业增长百分比,即就业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之比为了尽可能消除个别年份极端值带来的数据异常,同时考虑到我国一般以五年为周期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本文以5年为一个时期进行考察,计算了不同时期我市消除了价格因素影响的实际就业弹性系数(见表2)表2显示,第一产业实际就业弹性较低,且在12个时期中有5个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负,说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吸纳就业作用较小,且剩余劳动力要向其他产业转移另外,第三产业的实际就业弹性系数在12个考察时期中有6个时期均大于第一、二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从1981年至2005年的5个考察时期,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均显著大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强以2001年至2005年时期为例,GDP每增长1%,拉动从业人数增长0.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减少从业人数0.26%;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拉动从业人数增长0.18%;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拉动就业增长0.42%。

表2:不同时期广州市三次产业实际就业弹性系数年份总体就业弹性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1951年—1955年0.270.200.440.351956年—1960年0.270.370.58-0.131961年—1965年0.660.27-0.691.191966年—1970年0.39—0.330.021971年—1975年0.591.590.620.471976年—1980年0.340.090.790.351981年—1985年0.21-0.270.380.491986年—1990年0.16-0.610.160.311991年—1995年0.18-0.080.200.331996年—2000年0.260.070.270.352001年—2005年0.23-0.260.180.422006年—2008年0.52-67.230.660.61注:个别年份受极端值影响,就业弹性经济意义不明显,故略去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较效益最好本文采用增加值与平均从业人数之比计算劳动生产率,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市劳动生产率之比计算比较效益2008年,我市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1.92万元/人,其中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07万元/人、11.61万元/人、14.58万元/人,第三产业比较效益达1.22,高于第一、二产业,第二产业比较效益为0.97;第一产业比较效益最低,仅为0.17,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1950年至2008年数据显示,我市从1987年开始,第三产业比较效益就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以最近5年数据比较,我市社会劳动生产率2008年比2003年提高了4.61万元/人,上升了63.1%,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0.91万元/人、4.09万元/人和4.79万元/人,分别上升79.3%、54.5%、48.9%虽然我市2008年第三产业比较效益最好,但最近5年增长幅度相对较慢,比较效益从2003年的1.34下降到1.22,优势相对有所减弱(详见图4)图4:1950年—2008年广州市劳动生产率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分析本文通过计算结构偏离度来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偏离度是指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它可以考察全市产业结构对就业来说是否均衡它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等于零则表明二者均衡限于篇幅,本文计算了1990年至2008年我市结构偏离度的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保持较高的负的结构偏离度,其绝对值保持在0.7至0.85之间,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劳动力过剩。

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趋于平衡,从1990年到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趋势相当明显,从1990年的0.18下降至2008年的-0.03,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平衡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维持在0.2至0.4的水平,说明第三产业仍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表3:1990年—2008年我市结构偏离度情况表年份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0-0.720.180.401991-0.740.270.301992-0.740.250.291993-0.750.210.301994-0.740.180.281995-0.750.180.261996-0.760.200.241997-0.770.200.241998-0.780.140.291999-0.790.130.282000-0.810.040.352001-0.82-0.010.392002-0.83-0.020.402003-0.840.030.342004-0.850.050.292005-0.840.040.262006-0.850.030.242007-0.840.010.232008-0.83-0.030.22三、结论和建议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尤为突出联合国开发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就业机会的扩展依赖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基本能力的提高,但是如果不实施某些辅助的政策,经济增长是不会主动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的,要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还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