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繁殖与改良》教案第三章 动物育种学 第四节 生产性能测定授课课时:2 课时(2011-05-30) 教学目的:掌握对不同类型性状测定时所选用的不同性能指标; 明确几种性能指标在分类学中的地位;知道性能指标的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对不同类型性状测定时所选用的不同性能指标; 明确几种性能指标在分类学中的地位;知道性能指标的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对不同类型性状测定时所选用的不同性能指标; 明确几种性能指标在分类学中的地位;知道性能指标的运用教学方法:以ppt教学和问答法为主,启发法,发现法和学习探 讨法相结合教学内容:一、 产奶性能测定1、 产奶量的度量指标:年产奶量、泌乳期产奶量、 305 天产奶量、成年当量305 天产奶量:12 个月 的产奶间隔最理想;当实际泌乳期超过 305 天时,就取截止到 305天的总产奶量; 当实际泌乳期不足 305 天时,需校正到 305 天成年当量:将各个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到成年时的产奶量,就称为 成年当量目的是校正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我国校正到第 5 胎时的产奶量2、 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乳脂率、乳脂量4%标准乳重量=(0.4+15X乳脂率)X产奶量二、 挤奶能力测定排乳速度 用一定的泌乳阶段时平均每分钟的泌乳量来表示。
通常校正为第100个泌乳日的 标准平均每分钟泌乳量标准乳流速二实际乳流速+ 0.01 X(测定时的泌乳日一100)前后房指数 在一次挤奶过程中前乳区的挤奶量占总挤奶量的百分比用于度量各乳区泌乳的 均衡性三、次级性状测定:次级性状(secondary trait)指那些具有较高经济意义,但遗传力较低或难以测定的性状,如繁殖性状、抗病 性状、使用年限等几种常见的次级性状配妊时间产后第一次输精到配上种的输精间隔不返情率(non-return-rate)指一头公牛的所有与配母牛在第一次输精后的一定时间间隔(如 60 到90 天)内 不返情的比例用于衡量公牛配种能力的指标类似于情期一次受胎率 乳房炎抵抗力乳房炎(mastitis)是有多种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乳腺炎症影响产奶量(降低20%左右)、降低牛奶质量测定方法:兽医 临床诊断、牛奶中的体细胞计数使用年限指牛在牛群中的实际使用年限四 生长发育及肥育性能测定生长发育性能测定为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主要依据各生长阶段的体重:初生重、 6 月龄重、 12 月龄重、 18 月龄重和 24 月龄重实际应用可校正到相应月龄 公牛采用测定站测定;母牛采用场内测定 猪生产性能测定一、繁殖性能测定:注意:繁殖性能只能进行场内测定 开产日龄、窝间距、窝产仔数、断奶仔猪数(育成仔猪数)、初生窝重、断奶窝 重窝产仔数:包括总产仔数(不包括木乃伊)、活产仔数(产后24 小时的存活仔猪 数)年产仔数:年生产能力二、生长性能及活体胴体组成测定 注意性能测定的过程中采用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 达目标体重的日龄:需校正平均日增重(ADG): ADG=(测定结束的体重一测定开始的体重)/测定天数目标体重时的背膘厚:需校正采食量:测定期内总采食量饲料转化率(FCR): FCR =采食量/测定期内增重测定方法:测定站测定(通常用同胞测定或后裔测定)、场内测定三、 应激敏感性测定PSS: porcine stress syndromeMHS:恶性咼热综合征;PSE 肉: pale-soft-exudativePH1<5.9 : PSE 肉氟烷测定法;基因诊断法四、 胴体品质测定指对屠宰后的胴体进行品质测定,包括胴体组成测定和肉质测定1、 胴体组成测定停食但不断水,24 小时后屠宰2、 肉质测定肉色、PH值、系水力、大理石纹评分 PH1<5.9: PSE 肉 ; PH2>6.0: DFD 肉1、胴体组成测定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重量。
屠宰率:胴体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膘厚:肩部皮下脂肪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腰荐椎结合处的三点平均背膘厚;或 6-7 肋膘厚皮厚:6-7 肋间皮厚眼肌面积:胸腰椎结合处测定:求积仪、图像仪、坐标纸计算;长X宽X0.7 胴体组成测定瘦肉率: 胴体分割测定(脂肪率、皮率、骨率),不包括板油和肾脏 富瘦肉块比率:从左侧胴体取下后腿、前肩、腰和后颈 4大块,各块去皮和皮下脂肪后的总重占左侧胴体重的比例与瘦肉率高度相关,大于 0.9富脂肪块比率:从上述4 块取下的皮和皮下脂肪加上板油的总重占左侧胴体重的比例 鸡的生产性能测定一、 产蛋性能的测定 产蛋数: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数自闭产蛋箱;单笼测定常用开产 至40 周龄、 55 周龄、 72 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产蛋总重(总蛋重):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量反映经济价值 蛋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蛋鸡在产蛋期内产理想大小的蛋的比例,就是要提 高开产蛋的重量,使蛋重在短期内达到最佳水平,且后期的蛋重不会太大 蛋品质:蛋壳强度、蛋白品质、血斑和肉斑含量、蛋白形状、蛋壳颜色等 料蛋比:与剩余耗料量(实际耗料量与理论耗料量之差)相对应二、 产肉性能的测定1、 生长发育测定:体重、增重、料肉比2、 胴体品质测定:屠宰率、腹脂率、胸肌腿肌和翅膀等分割肉比例、胴体缺陷 羊的生产性能测定一、绵羊的生产性能测定: 毛长:肩胛后缘一掌、体侧中线稍上处毛的自然长度细度:肉眼评定:支数一一指1kg重的羊毛能够纺成多少段1000米长的毛纱 用仪器测定:显微镜测微尺测量选择相关概念:自然选择: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作 用: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件控制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 适应性状的产生人工选择: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家养动植物进行 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作用。
作 用:进化的方向由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转向有利于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畜产品 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愿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差异差异:1、针对维持群体均值而言:自然选择是向心选择;人工选择是离心选择2、选择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人工选择有明确的 方向性和目的性,人们往往是事先就根据选择的目标来制定出选择方案3、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见效慢;人工选择的过 程则相对较短,见效较快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间的关系1、当选择的方向一致时,自然选择能加快人工选择的进程,增强人工选择的效 果2、当选择方向不一致时,人工选择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制约或影响此时,要获 得人工选择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加强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来克服自然选择的作 用高产对家畜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往往是有害的,故应加强对高产品种的营养条 件供应和环境条件控制3、当两种选择作用严重抵触时,人工选择就不会取得进展选择的实质选优去劣 结果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从而导致了群体中相关基因的定向变化,打破了群体 自身的基因频率的平衡状态,改变了生物类型打破了自然状态条件下生物群体的“哈代-温伯格”平衡改变一个种群的主要方法(选择的途径)首先,创造或发现变异方法:诱变或杂交 其次,通过选择的作用在群体中定向地扩散这种变异型基因,并逐步使之成为群 体的主导类型。
方法:通过定向选择来增高理想基因的频率 有变异存在,才有新品种的产生,变异为育种提供素材,变异是育种的基础课后作业:生产性能测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