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史基本史料总结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76KB
约2页
文档ID:540887950
唐史基本史料总结_第1页
1/2

唐史基本史料基本史书:《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 五代史》(亦称《五代史记》)和《大唐六典》是应当精读的基本史籍,其中尤其是《资治 通鉴》一书,更应当经常反复地读,案头不可一日或缺精读史书:在精读上述基本典籍的基础上再涉猎一些诗集、文集和笔记之类的书籍象 《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五代会要》、《唐律疏议》及《唐大诏令集》等 书,如一时无暇通读,但起码也要经常翻检,熟习各书的体例和大体内容,以便在进行考释 和从事专题研究时知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门中去查找史料重点的三史:《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唐史史料的来源:唐代最主要的历史原始记录是“起居注”皇帝左右特置起居郎(有时 称起居舍人),每天把皇帝的言论、行事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所谓“起居注” 史馆根据“起 居注”中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编纂,写成“国史”和历朝“实录”五代人修《旧唐书》、北 宋人修《新唐书》和《通鉴》时,就是主要从唐朝“国史”和“实录”中搜集史料的今人除能 看到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外,已读不到唐朝建国后的“起居注” 除《韩昌 黎集》保留《顺宗实录》五卷外,其余历朝“实录”和“国史”已全部散佚。

唐代“实录”只到武 宗一朝,宣、懿、僖、昭、哀各朝“实录”均非唐人所撰,系宋代人宋敏求所补写了解这一 点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旧唐书》一书前半部比较精详而后半部舛错特别多,为什么 《册府元龟》一书大部照抄“实录”,而宣宗以后用贾纬的《唐年补录》补足从目录学书籍中了解唐史:为了弄清唐、五代、北宋修史时隋唐二代史料在当时保存的 情况,不妨参考一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王尧臣等人所 编的《崇文总目》,知道一点古籍著录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尤其是《读书志》和《书 录解题》二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此外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 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也都是这一方面必读的史书读史时对后人成果的参考:譬如读两《唐书》时,不但要参考赵翼的《廿二史箚记》和 《陔余丛考》、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及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等书,而且要读近人 岑仲勉先生的《唐史余沈》等书此外如吴兢的《新唐书纠谬》和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 也应该加以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辩证》,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研 究成果,更当着意吸取,不能有所忽略。

注意各部史书的特点:譬如隋唐之际的很多跨代人物,在《隋书》本传中一般只写到隋 亡,入唐以后的经历就只能到两《唐书》中去查找了,这就是《隋书》的特点之一另外, 《隋书》各志本来是《五代史志》,记载内容远不止有隋一朝,实际包括了北齐、北周、梁、 陈及隋各代的史实,有时甚至远溯晋代读《旧唐书》和《新唐书》,应当每纪、每传、每 志都两书对照起来钻研,掌握各书的优点与缺点譬如《旧唐书》多照抄“实录”,虽然修史 的人加工较少,但保留了史料的原始面貌对我们却非常有利,尤其重要的是许多诏令、奏疏、 书信都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对我们使用史料可以说是利莫大焉修《新唐书》的欧阳修是 宋代的古文家,由于过份强调“事增文省”,所以很多有价值的诏令、奏疏、书信或则被完全 删去,或则被略写得面目全非李密讨隋炀帝檄文是一篇农民起义的重要文献,在《隋书》 和《新唐书》的《李密传》中均付阙如,只有在《旧唐书》中全部保留下来了再如《新唐 书》过份强调“文省”的结果,甚至连很多必要的年月也都失载,而我们运用史料却首先就重 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性,在这一方面就只能求助于《旧唐书》和《通鉴》了当然《新唐 书》列传也不是全不如《旧唐书》,如《黄巢传》就是新胜于旧。

此外,《新唐书》的“志” 一般说来都优于《旧志》,尤其是《兵志》部份为正史的首创,更具有突出的地位读《旧 五代史》首先应知道这是清朝人的辑佚之作,并非完整的原著,所以不免有“割裂淆乱”之弊 欧阳修后来修《新五代史》,着意于运用“春秋笔法”,对史实记载不甚经意,尤其是篇幅不 足,史料有限,所以今人治五代史,主要只能从《旧史》搜集资料了司马光著《通鉴》、 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取薛史,不据欧史,恐怕是有一定道理的《通鉴》一书的特点之 一是附以《考异》,司马光在《考异》中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考辨,而且引用了很多后人已无 法看到的典籍,这些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此外,胡三省的注也有很高的价值因此,读《通 鉴》不能只重正文,必须同时细读《考异》和胡注,有的时候,我简直还把《通鉴》当作工 具书使用,譬如两《唐书》的记载有难懂难通之处,一查《通鉴》相应部份,不仅文义大白, 而且有时能够发现两《唐书》的脱误有些偏僻的古地名在一般工具书及《地理志》上无从 查考,不知相当于现在的何处,一查《通鉴》胡注,就知道在元代的地名,然后根据元朝地 名按图索骥,就知道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了关于陈寅恪:研究隋唐五代史,还需全面掌握近世权威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论点。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治隋唐史的泰斗,他的“关中本位”论、“党派分野”论、“种族文化”论,在 史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有的史学家继承、发挥和发展这些观点,有的史学家提出一些 实际是陈先生诸论的变态观点,也有一些后起的史学工作者对陈先生的部分论点提出异议 不管怎样,首先了解、掌握陈先生的成果是追踪学术发展历程的起点如果不知道《唐代政 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两部书的基本内容,就会对现在的一些学术争论 感到茫然此外,读陈先生的书,还应当学习他那种索隐探微的治学方法,严肃认真的治学 态度,极端敏锐的洞察力读唐史的顺序:隋唐五代史划分成若干大的段落,然后分段同时读有关的基本史书,譬 如先读《隋书》和《通鉴》的隋朝部分,同时涉猎《全隋文》及《大业杂记》等书其次读 有关唐初武德、贞观时期的史书,并且每个人物都同时对照两《唐书》的本传来读这样一 段一段按时间顺序读下去,其好处是:首先,印象较深,便于记忆;其次,便于精读,能够 仔细考虑问题,读书的同时就随手可做一些研究;最后,顺手考校一些史料关于跨学科的研究:今后搞隋唐五代史,不妨研究一点跨学科的课题,这也是放大一下 眼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发展过程有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方面分科越来越细, 门类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

这种辩证发展过程 就使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既有必要,又有可能目前隋唐五代史的研究状况是这种渗透非 常不足,其主要表现是:研究隋唐社会政治史的史学工作者,在自己的著作中需要涉及思想 史和文学史时,这一部分往往写得比较薄弱;研究隋唐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史学工作者在谈到 哲学、文艺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时,往往也出现薄弱环节,目前唐诗发达的原因之所以异 说纷纭,不能解决,恐怕主要的原因就是搞隋唐史的人不研究唐代文学,搞唐代文学的人不 研究社会政治不仅如此,象韩愈、柳宗元这些既是思想家又是文学家的一身而二任的人物, 我们如果不同时研究思想史和文学史,也很难做出科学的结论 (删一段 松按)因此为了将 来在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上有大的突破,最好能培养出一代兴趣广泛、能够进行多学科综合研 究的史学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我个人的条件很差,在有限的余年补上这些课深感不易,所 以在此大声疾呼,寄厚望于大有作为的年青一代关于学术权威:充分尊重前辈的史界权威,大胆解放自己的思想轻率地否定、贬低前 人的成就和轻易地妄自菲薄,都是错误的每一个人的学术道路都应该是由自己走出来的, 任何人都不应当模仿权威或跟在先辈的后面亦步亦趋三人行郑重提醒:转载请注明来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