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课前讨论,名记的评价标准课程章节介绍,第一章 邵飘萍 第二章 范长江 第三章 赵超构 第四章 穆青 第五章 李普曼 第六章 爱德华·默罗 第七章 沃尔特·克朗凯特 第八章 法拉奇,第一章 新闻报国之邵飘萍,内容结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邵飘萍的新闻业务 第三节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第一节 概述,一、生平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1、求学: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2、初涉报业:1909年夏,大学毕业回到故乡金华,在母校教历史、国文一边教书,一边为上海各报撰稿3、终身报业生涯: 1911年,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笔,开始了15年的报业生涯 4、遇害:1926年4月26日,北京,被张作霖杀害二、邵之性格剖析,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温文尔雅,冷静细致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洒脱豁达,辛辣幽默三、报业生涯掠影,1、“呜呼袁世凯” :新闻界反袁第一人帝王思想误尽袁贼一生议和,停战,退位,迁廷,皆袁贼帝王思想之作用耳清帝退位,袁贼乃以为达操莽之目的,故南北分立之说,今已隐有所闻矣! 袁贼不死,大乱不止。
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 “总统非皇帝孙总统有辞去总统之权,无以总统让与他人之权袁世凯可要求孙总统辞职,不能要求总统与己 ——1912年1月《汉民日报》,,2、1914年流亡日本,组织“东京通讯社” 3、1916年,《申报》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撰写了一系列“北京特别通讯”,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称号的记者 4、1918年首创“北京新闻编译社” “我国人自办通讯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国5年7 月,邵振清所创立之新闻编译社是也”——戈公振《中国报学史》,,5、1918年办《京报》,独立办报,改进副刊 “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 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 所作为也!” ——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京报》每顺世界进步之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崇 拜真理,反对武力,乃《京报》持论之精神出版不数 月,颇蒙内外各界赞许,在言论上已占相当之地位 ——《京报三年来之回顾》 “良家子女,累累伺振青之声音颜色以行 ——章士钊,,6、1918年10月,成立北大新闻研究会, 成为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7、编写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最早的新闻专著之一。
第二节 邵飘萍的新闻业务,一、邵飘萍的采访与写作“他察物精审,治事勤敏.广交友,重然诺”——方汉奇 1、以抓“独”、抓“内”出名新闻的获取靠采访,采访则全赖外交记者之活动 ——邵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 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 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张季鸾,,“一旦您在新闻界获得了地位,您就应该设 法拉些关系——恩格斯《致康·施米特》 思考:邵飘萍“外交记者活动”具有怎样的现实 意义?2、时刻保持“新闻脑” 3、写稿时要全神贯注状若木鸡,静穆又如处女——邵飘萍,,“外交记者活动” 的现实意义,A、利用耳目、关系之手段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 B、利用外交谈判之技巧,把握采访主动权 C、以外交家的智慧和勇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 最终使事情转危为安 D、外交家的风度言表注重交际但又不卑不亢二、邵飘萍的政论,1、紧贴时局,激昂文字寡廉鲜耻,数年以来无所建白之资政院议员……暗受袁 贼之指挥……存假立宪于万世故使虏廷下摇尾乞怜之书,定 欺人自欺之法……是各省之资政院议员资格早已消灭,其理 甚明,人所易晓夫资政院议员,所以令表全国之意见。
……而 资政院议员,犹从事于助桀为虐,伪改宪章,借款增兵,违背人道, 以尽歼同胞之命……庶袁世凯之清内阁更不能假咨政院之名 义,肆其阴谋鬼蜮之伎,以损我中华民国之名各省同胞尚乞注 意——1911年12月6日《汉民日报》《呜呼前清之资政院议员》,,“因袁总统素与日本不怀好感”日俄战争后曾欲与美 同盟,以驱逐日本势力,卒归失败欧战开始以来,恐日本 之压迫,为种种防害运动已往之中日交涉,振其辣腕离 间英日,自诩成功,遂欲实行皇帝之宿愿——1915年11月《加盟问题之东京消息》“奉天督军张作霖,初以马贼身份投剑来归,遂升擢而 为师长,更驱逐昔为奉天督军现为陆军总长之段芝贵,取 而代之‘张作霖’三个字乃渐成中外瞩目之一奇特名词至 于今所谓‘大东三省主义’,所谓‘奉天会议’,所谓‘未来之副 总统’,所谓‘第二张勋’,时时见之于报纸,虽虚实参半,褒 贬不同,委之马贼出身之张作霖亦足以自豪也矣 ——1918年2月《张作霖自由行动》,,“欲夺他人生命财产以自肥者,其气概且如此然则 吾人为国家生命自救灭亡起见,安得不一致奋起以决一 生死也哉!”——1919年5月1日《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打倒外国强盗,严办外国凶手。
一世之枭,国民公敌——1924年《京报》,2、辛辣幽默,笔锋常带感情,,“邵飘萍文章、词锋锐利,态度勇猛,即使是在同辈 中也是不多见的这和邵飘萍疾恶如仇的性格直接相 关,他的笔端常含有充沛的情感,对帝国主义、封建军 阀、大资本家常常是入木三分的刻画和痛快淋漓的斥 骂,对身处水深火热的百姓则是深深的同情和伸张正义 的呐喊——胡文龙,,昨日长辛店枪击工人大惨剧(本报特讯)军队开赴长辛店,以武力解决罢工……击毙工人三名,重伤者二十余,轻伤者三十余此事可算军队胜利,赵继贤的压迫政策一时成功本报甚愿工人从此即不敢再行抬头,则赵继贤之勋业可谓能削平工潮,应铸铜像……想赵继贤等既能令军队开枪……拭目俟之,其前途诚极堪注目也兹以各社报告录后阔少爷掠夺车夫 白用了他们力气岂不等于盗贼(本报特讯)车夫白拉好几里地,路上哪儿要钱去?正含泪诉苦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警爷,又推又打的说走,别在这儿乱走!那有冤无处诉的苦车夫,轰的东西而逃唉,这是甚么现象啊!有钱有势的人,讲白坐车,还得拼着命去跑,那么穷苦无告的洋车夫,还能有活路吗?,3、说理精辟,常设伏笔,总结: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回答总的题目,介绍一个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都会作详细报道。
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也会常设伏笔,以做日后报道 A、对金佛朗案的报道“若全国人皆以国家为前提,不怀党派互讦之私意,对于政府 之忍痛剜割,不妨彻底加以鉴原关税增加如何实行?实行以后,如何整顿?乃为财政生死存 亡之关键若将眼光放远,筹划通盘,则事实上此案究竟吃亏至 何种程度?”“有私的利害关系者,不肯为此言与在朝在野各派有连者, 亦不肯为此言——1905年《赤裸裸的金佛郎案谈》 B、1917年3月对“府院之争”的报道,三、邵飘萍的新闻摄影工作,1、重视新闻摄影工作,创《京报》图片刊,首创画刊套色写真图画之作用,乃使读者既闻之又见之,其兴趣 自然较诸乾燥无味之报告为浓厚矣——《图片周刊》发刊词 2、根据时势,配发图片,以新闻图片为武器本刊发刊之主旨,乃注意国民常识,且以开拓少见多 怪者之眼界,而批评讽刺,亦即寓于优美的写真图画之 中同时本刊既为京报之一部分,凡时事以写真图画报 告者,亦可以补京报篇幅之不足——《图片周刊》发刊词,,,3、对“五卅”惨案的图片报道 A、惨案发生后仅一周时间,《京报》就在6月8日出版了《上海惨案写真外人凶杀华民证据之第一号》,刊载了南京路上被帝国主义枪杀的烈士尸体。
B、第二期为英人在沪横行之状态 C、第三期为惨不忍睹的被害同胞放大照片十余幅,以后又登汉口惨案真相 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有两组:一组是报道为“五卅”惨案愤而投江的刘光权, 另一组摄影报道为北京群众为“五卅”惨案举行的示威游行第三节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一、为革命办报,做人民大众的耳目喉舌 二、坚持无产阶级的办报思想 三、办报要有指导性,反对低俗报刊宁可牺牲一部分之销路,决将此类稿件一扫 而空——邵飘萍 四、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五、新闻本位思想 “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的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料厥唯新闻 ——邵飘萍《新闻文存》,,,“新闻要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邵飘萍 “亲临现场,细致观察发问不多,使言者无所遁饰——张季鸾,,,“新闻进步与否之标准,唯视纽斯增加与否以为断 “其第一功绩,即在提高访员地位,增进新闻记事之信用 ” “报纸上所发表的评论,乃依据新闻中的事实而加以批判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六、依靠群众办报注意借助社会力量和智慧办报,办副刊,兼报纸和杂志之长 “多种副刊轮替发行,周而复始,既不患单调,又不致凌乱,于学艺之专研,报章之体例均为有益。
七、提倡“精通简要,雅善讥弹”、生动活泼的文风 八、新闻事业发展关键靠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九、编辑、广告和发行《京报副刊》主编孙伏园 《民众艺术周刊》胡也频等主编,鲁迅 校阅 《妇女周刊》,北京女师大蔷薇社编辑 等 鲁迅主办《莽原》记者以品性为第一要素 必要的知识与经验 善于观察,推理联想 把自己培养成“铁肩”、“辣手”一身二任的社会活动家为弱者吐不平之气,使豪暴之徒不敢逞其 志,不能不屈服于舆论之制裁匆匆三载,被捕三次,下狱九月”“军阀碰他一下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要逮捕 我,我跑掉了——邵飘萍,,,编辑:注意标题与版面的安排 发行:自力更生,自办印刷厂 广告:“不吹,不捧”,不搞“黄报”,不追求低级趣味总体评价,“邵飘萍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既办 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 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越成 就——方汉奇“ 飘萍一支笔,胜过十万军——冯玉祥“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特别是邵 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讲师,是一个自 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 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