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6KB
约18页
文档ID:405053535
2023年新闻传播业务真题名词解释艺术_第1页
1/18

间离效果 又称陌生化效果、疏离,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为政治服务;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在剧本的创作上,他多以异国的、模糊的时空背景,并运用说书人讲述故事,以达成观众与剧情间的疏离效果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性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例如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所归纳的:间离“作为一种方法重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2](P. 24)就间离理论而言,表演层面仅仅是其产生作用的外延之一,与其并列的至少还涉及导演解决、舞美手法、音乐解决、以及戏剧结构和文本修辞等方面布莱希特之所以更偏爱就表演问题论间离理论,是由于对于完整的戏剧实践过程而言,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相对来说是在所有实践环节中更为关键的,在剧作层面,作为剧作家的布莱希特无须多言,只要提供符合间离理论的作品即可——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导演,他就必须让演员甚至观众明白如何在表演及对表演的欣赏中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

如此看来,他的这种理论偏爱体现着一种高明的理论宣讲策略但作为研究者而言,绝不可以就此将间离理论仅仅视为一种表演理论,并仅在这一层面推究间离理论的内涵假如我们将概念的外延当作其内涵,并据此展开反思,如此行事,不产生某种结识上的偏差倒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对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作出全面的结识以及反思就必须从它真正的理论内涵出发印象派艺术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成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以下是印象派绘画的部分画家和作品)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莫奈 --日出 印象 睡莲   梵高-- 向日葵 星夜 鸢尾花  塞尚 雷诺阿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

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进一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测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互相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获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涉及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并且在某种限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

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吹笛少年》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性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忽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认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同样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也许用比他更简朴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虽然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并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完全变革了以前的画法!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都不乐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100数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 权威评价: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

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锋利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边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经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特别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往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导致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毕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

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气愤,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解决过于简朴,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解决,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也许用比他更简朴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简介: 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画作中位于中间的那个人,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奉献;尽管他历来没有参与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这些画家比马奈年轻10岁左右尽管马奈得到了这个尊称,尽管他与这些年轻画家保持着和谐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与印象派组织的画展。

由于希望得到官方的认可,他从1859年开始定期将画作送给沙龙评审委员会审查他参与沙龙的运气时好时坏:有时他成功地被接受,如当他于1861年在沙龙上展出一幅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画作时(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时又被轻蔑地拒之门外,如当他于1866年向沙龙提交一幅名为《吹短笛的男孩》的画作时 马奈的成就重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特别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少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用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获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取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特别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获瞬息间光的照耀才干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测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解决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朴的线与面,从而达成传统绘画所无法达成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测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测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同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成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爱好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重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解决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线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剧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初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