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百年来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及历史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27KB
约2页
文档ID:54093380
百年来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及历史_第1页
1/2

百年来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及历史百年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同样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如果就激荡的形态而言,可以用“天翻地覆”来概括;如果以冷静的态度来描述,可以说这是一个媒介业“多方向发展”的百年下面以时间为序,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历程:一、党派报刊林立的20 世纪前十年1900 年,孙中山先生指派革命党人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开创了革命派通过报刊进行革命活动的传统该报不仅在内容上,也在报纸的编排上为中国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创新的面貌很快,中国出现了约700个大小党派,其中多数追随孙中山的主张,大多有自己的报刊,热闹非凡革命派报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舆论基础二、本世纪中国新闻传播遭受的第一次灾难——癸丑报灾中国的现代新闻业自19 世纪初诞生以来,遭受过许多局部的迫害,但整体的发展尚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然而,袁世凯为压制反对他称帝的舆论,1912—1916 年间全面迫害报刊,这期间至少有71 家报刊被封闭、 49 家受到传讯、 9 家被军警直接捣毁;至少24 名记者被杀害、 60 名被捕入狱全国报纸1912 年有 500 多家,到 1916 年已不足130 家。

由于迫害最为严重的年代是1913 年,农历癸丑年,所以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随着袁世凯的垮台,中国的报刊才得到相对宽松的出版环境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术新闻学诞生,商业报纸蓬勃发展袁世凯垮台后, 各地军阀争夺权力,于是在新的强权产生之前的缝隙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大约从 1916 年到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少有的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新思潮展现着自己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无数新报刊的诞生,以及报刊面貌的更新采用白话文、使用标点,竖排改横排(这一点后来没有推及开),报纸副刊普及,电报的使用,记者站的纷纷建立,使得新闻的流通大大加快在这个背景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商业报纸得到较大的发展,其特点用邵飘萍的话来说,即突出了“以新闻为本位”,以传递新闻为主要功能例如所有权转到中国人史量才手中的《申报》、北京《京报》、改革后的上海《时报》 、天津新记《大公报》 、上海《新闻报》等等尽管各报倾向有所差异,但它们主要不是政治性报纸,而是商业性报纸通讯社也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1926 年时,全国已有 155 家中国的广播电台也诞生在这个时期。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的学术新闻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由蔡元培先生倡导而形成,其标志是1918 年 10 月 14 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中国的新闻教育也由此为起点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任白涛是中国学术新闻学的开山鼻祖四、中国国民党的媒介业形成的“官方”体制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氏为代表的国民党成为控制中国的新的强权该党的媒介,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以及在围剿红军时创办的军队报纸《扫荡报》,构成了控制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官方新闻传播体系但是,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许多商业性的报刊,国民党内的自由派人士办的报刊,以及各种文化、教育、科学刊物,某些民营电台和通讯社,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主要新闻机构虽然居主导地位,但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各级报刊、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等)已经在根据地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同时,还有大公报团、新民报团、益世报团、世界报团、申报团等民营报刊集团居于偏左或偏右的中间状态五、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斗争中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产生于五四时期,但是真正成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标志是毛泽东领导的延安《解放日报》1942 年改版。

这次改版确立了通过党的报刊指导党的工作的原则,毛泽东认为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改版的精神扩及到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各根据地的报刊和国统区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为未来新中国的新闻传播体制奠定了基础1940 年 12 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但该台真正在全国产生影响,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六、 20 世纪中国新闻传播最大的变化——新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原国民党的中央级新闻机构龟缩到台湾省,留在大陆的各种分支机构和依附于国民党的报刊全部被查封;进步的民营报刊继续出版1949 年 8 月, 《人民日报》成为党中央机关报;12 月,原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启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随后各大区、省级行政区均有了党的机关报和相应的人民广播电台1954 年取消大区,大区级的报纸、广播电台消失,形成中央、省级党的机关报和中央、省级广播电台 (及后来的电视台) 体制新华通讯社在共和国成立之时即成为国家通讯社,并于1950 年完成了各地支社、分社的归口工作1952 年底,允许继续出版的几百家进步民营报刊和几家民营电台,最早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国营或并入其他报、台,从此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不再有民营成份,完全国有化。

文化大革命前中国新闻事业的格局大体是:中央级报纸有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民主党派的联合机关报《光明日报》(1957 年以后改为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全国性知识分子的报纸)、金融经济方面的全国性报纸《大公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中央级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58 年开播, 1978 年改名“中央电视台”)经过 50 年代初的院校调整,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成为新闻专业,随后再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海原有的五家新闻专科学校和大学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于是形成中国南北两大新闻系的新闻教育格局另外,还有一家于1959 年建立的当时规模不大的北京广播学院七、中国新闻传播的又一次大劫难——“文革”十年“文革”时期中国新闻传播再次遭到劫难,全国原有的约700 家报纸,大部分在造反派的冲击(1967 年 1 月《文汇报》首先夺权,波及全国)下停刊,只有中央的几家报纸(《大公报》停刊, 《光明日报》全部刊登新华社稿,勉强维持出版,最少的一期仅印了4000 份)和省级行政区各保留一家,共约40 家;各种杂志,绝大部分停刊电视台停播原来内部发行的《解放军报》开始与《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齐名,以“两报一刊”的名义,经常贯彻林彪、“四人帮”的旨意,发表重要文章,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批判运动,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

新闻教育完全停滞,中国人民大学解散,该校新闻系并到北大中文系成为一个专业新闻学除了重复“报纸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外,便是批判刘少奇同志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新闻路线”在邓小平主持工作的“文革”后期,新闻事业有所发展,报纸种数有所增加,电视台恢复播出节目,但内容依然受到“四人帮”的直接控制八、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媒介业急遽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媒介业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仅从1978 年底至 1985 年 3 月的 1900 天里,平均一天半就诞生一家报纸80 年代中期在全国开始形成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报纸新结构从80 年代初开始,电子媒介发展迅速,先是普及彩色电视节目,接着完善各省电视台,近年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逐渐普及,不知不觉地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接触最多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业发展迅速,各种波段和频率的专题节目渐多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大众媒介的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报纸扩版加页,电视节目版块化,广播节目更加轻松活泼,同种媒介和不同媒介间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逐年加大,已经接近 90%90 年代以来已不再追求媒介的数量,而是强化质量。

至2000 年中期,我国的网民1600 万, “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在中国也见到端倪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教学得以恢复,至今已经出版了2000 种以上的各类新闻学书籍,而“文革”前总共出版了约100 种,其中没有一本是学术专著传播学1978 年引入后,即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至今新闻学与传播学实际上已经融合为新闻—传播学高等新闻教育1981 年起出现硕士, 1985 年起出现博士全国各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多达 60 多个, 广播影视院系得到了急速的发展和完善新闻法从1984 年开始着手研究, 日渐增多的新闻官司可援引的各种法律条文已经相对完善九、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新闻传播的发展20 世纪末香港、澳门先后回归中国,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其媒介业的体制与大陆有所不同台湾省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 40 年代的内战而成为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地区,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20 世纪内,香港的新闻传播经历了以英语传播为主向以汉语传播为主的过渡;经历了日本占领和光复的曲折,媒介业的变更较大二次大战后,香港的媒介业才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媒介的更迭主要由于经济原因。

1997 年回归祖国后,香港的媒介格局保持稳定市民报纸中最大的两家《东方日报》和《苹果日报》 ,竞争激烈,内容日趋庸俗化和注重视觉冲击前者已有31 年历史,后者在1995 年创办后一跃成为与前者势均力敌的报纸1999 年《东方日报》创办《太阳报》,目前形成东方、太阳与苹果的竞争局面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的“香港广播电视”外,香港主要的民营广电如“亚视”、 “无线”、亚洲卫视和“香港商台”(广播 )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澳门的大众化报纸在20 世纪初形成伴随着内地不断的社会动荡和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澳门的媒介业长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澳门的媒介业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现在《澳门日报》发行量占全澳的80%,是唯一的大报澳门地域过小,直到1982 年才建立澳门广播电视公司,1984 年播出电视节目, 2000 年建立了电视卫星台台湾省20 世纪前半叶处于日本的统治下,只有很少的日文“官文”报纸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后,创办了台湾第一家中文报纸《台湾新生报》该党败退台湾后,为维持其统治,1951—1987 年实行了38 年的“报禁”,只维持 31 家报纸存在的局面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促动下,即使报禁时期也发生了党公军营报纸与民营报纸力量对比的变化,后者逐渐壮大。

开放报禁后,登记的报纸多达数百家,但是真正稳定下来的约50 家在原先的《联合报》 、 《中国时报》两大民营报系外,现在增加了《自由时报》系,形成台湾三大报系;国民党自2000 年起在大选中失去执政党地位,其报刊影响力自然江河日下原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即现在的中广公司前身 )、中央通讯社, 早已改组为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公司,尚是台湾最大的广播公司和通讯社1962 年,集资创办的 “台湾电视台”首播电视节目,接着出现中国电视台、中华电视台,加上近年建立的全民电视台,形成四家鼎立竞争的局面公元历法是世界上一部分人创造的,正好凑上百年和千年的整数,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以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当然很好,但我们应当清楚,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依据某种历法年头的整数,会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例如,根据本世纪科技普及的“一代人法则”,从某项科技发明和运用的年头延续一代人时间 (二三十年 ),应当成为研究的一个时间段,例如电视发展的起点是20 世纪 30 年代,到出现卫星电视的60 年代 (其中应减去第二次大战的时间 )、从 1969 年最早的计算机联网传播到现在的因特网,均可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另外,许多具体的研究话题,例如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对大众传播业的影响、加入WTO 的背景下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等等,也将比以百年、千年划分的历史话题更为抢眼。

20C 过去了, 21C 到来了,这只是我们自己画圈自己跳的一种感觉,简单纪念一下这种感觉无妨,但一切该怎样依然怎样,还是各自努力工作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