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43KB
约10页
文档ID:393193377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_第1页
1/10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4 年 1 月 22 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 2018 年 3 月 30 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七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共同防治第三章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第四章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第五章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第六章扬尘污染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本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第三条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学有效、严防严治的原则第四条大气污染防治应当坚持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措施第五条大气污染防治,应当以降低大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为重点,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坚持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格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加快削减排放总量。

第二章 共同防治第六条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区域联动、单位施治、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对本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区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各自辖区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污染防治的要求,建立统一有效、分工明确的监管治理体系,并加强整体统筹协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第九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和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产业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减少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第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和防治对策分析,推广应用先进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大气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生态治理,提高绿化覆盖率,扩大水域面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十三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限期达标的工作目标,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 严于国家规定的大气污染控制阶段措施,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和 控制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本市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工业项目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制定或者修订 禁止新建、扩建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名录、高污染工业行业调整名录和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 名录,并向社会公布第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推行有利于防治大气污染的经济政策,引导企 业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或者转产、退出第十六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建立监测网络,负责统一组织开展大气 环境质量监测,发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发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重污染等 专业信息市气象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规律的研究,所属气象台站配合空气质量 预报工作和生活服务指导第十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重点污染源单位名录,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监督性监测数据信息第十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因违反大气污染防治 相关法律法规而受到相应处罚的企业及其负责人名单,并录入企业信用系统第十九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聘请 社会监督员,协助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第二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制定 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市人民 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空气重污染的预警信息市、区人民政府按 照预警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 制部分机动车行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拆除施工、停止露天 烧烤、停止幼儿园和学校户外体育课等有关排污单位应当执行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应急措施应急响应结束后,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开展应急预案实施情况的评估,适时修改完善应 急预案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污染大气环境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网 址等,明确有关政府部门的受理范围和职责有关政府部门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举报人反馈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有关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表彰或者奖励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以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 校及社会组织配合政府开展宣传普及,促进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社会风气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 励。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区域联防联控机构领导下,加强与相关省区市的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建立重大污染事项通报制度,逐步实现重大监测信息和污染防治 技术共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与应急联动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公 示考核结果对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综合考核评价,应当包含 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第二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 境质量目标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完成情况,并向社会公布第二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都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治生产建设或者 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二十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和 本市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并不得超过核定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 标第二十八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大气环 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第二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 响评价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依法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 意见。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第三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持大气污 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第三十二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 本市有关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第三十三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 本市有关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 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 物第三十四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自 行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记录监测数据,并按照规定在网站或者其他对外公开场所向 社会公开监测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得低于五年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监测点 位和采样监测平台并保持正常使用,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的 监督性监测第三十五条 列入本市自动监控计划的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 经营者,应当配备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并纳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监 控系统。

前款规定的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负责维护自动监控 设备,保持稳定运行和监测数据准确第三十六条 可能发生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制定大气 污染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负责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第三十七条 公民负有依法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应当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树立大气环境保护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部 门公开大气环境质量、突发大气环境事件,以及相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 门,举报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 部门不依法履行大气环境监督管理职责,可以向其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举报第三章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第四十条本市对重点大气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第四十一条 全市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以及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排放总量, 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 产业结构特点、交通运行状况等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每年向社会公布。

区人民政府和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制定年 度总量控制计划,并组织落实第四十二条 本市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大气污染物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核发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物种类、排放总量指标等要求排放污染 物,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第四十三条 排污单位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 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清洁生产水平、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产业布 局和结构优化等因素,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第四十四条 本市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的前 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可以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具体办法由市 人民政府制定第四十五条 现有排污单位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 定取得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或者填报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前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说明指标来源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排放总量指标不能满足需要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调剂 取得,并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减量替代、总量减少的原则,审批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通过减量替代获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在替代的排放量未削减完成 前,不得投入生产第四十七条 未完成年度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区域、行业,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该区域或行业内除民生工程以外的、排放该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评价文件;该项目的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第四章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第四十八条 本市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要求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合理 规划工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新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按照环保规定进入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目录由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第四十九条 本市实施燃煤消耗总量控制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清洁能源利用发展规划,确定燃煤总 量控制目标,并规定实施步骤,逐步削减燃煤总量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燃煤消耗总量控制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削减燃煤和清洁能源改 造计划并组织落实第五十条 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根据空气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