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 中国 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 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 问题 ,仅凭古史传说是 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 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 研究 ,又使这个 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 经济 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 时代 末期或新 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 规 律 , 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 驯化为农作物, 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 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 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 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 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 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 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 13000—12000 年左右,处于间冰 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 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 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 自然 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 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 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 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 万年前 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 粒稻谷, 其中1 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 定结果,表明12000 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 年,栽培稻已 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 年。
3)这3 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 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 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 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 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大约到了8000 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 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 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 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 种,使庄稼顺利生长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于是就出现 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 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 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就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 位了但是,当时还不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施肥,因此种植几年之后,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就 将土地抛荒,另辟新地种植。
称之为抛荒制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上是属于这一阶 段如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 年),黄河中游的 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 年左右)、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 年左 右),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 多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距今7868 年左右),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 多年),长江中游的 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湖北省宜都枝城北遗址(均距今8000 年左右),长江 下游的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 年)、浙江省萧山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 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 7000 年左右)、桐乡县罗家角遗址(距今 7100 年左右),等等在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耜、骨耜、木耒(痕迹)、石刀、石镰、石磨 盘、石磨棒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发现了炭化的粟、黍、稻(籽粒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 作物,此外,还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或模型,说明原始农业已经脱离了 火耕阶段特别是耒耜等翻土工具是典型的农具,而整地又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环节,因此 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耜耕农业”。
大约从距今6000 多年开始,原始农业进入了 发展 时期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田的开 辟,产量的提高,有了更多的粮食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可以比较长久地在一个地方定居, 村落规模逐渐扩大而人口的增加又迫使人们去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和饲养更多 家畜,导致原始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农具的种类增加,石质农具通体磨光,制作得更加精 致、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农田得到进一步整治,修整沟渠等排灌措施,对田里的庄稼加强 保护管理(如铲锄杂草,驱赶糟蹋庄稼的野兽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 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址,都属于这一阶段考古学家不但在这些遗址中发掘出 大量木、石、骨、蚌质地的农具和数量众多的粮食作物遗存以及畜禽骨骼,更为难得的是发现 了农田遗址如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和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遗址都发现了6000 年前的水田 遗址特别是草鞋山遗址的水田是由小块水池状的水田串联而成,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十几平 方米,互相间有水口串联,并有水井、水塘、水沟等配套设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已 日趋成熟。
同时也表明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已由原始的抛荒制进步到熟荒耕作制,而南方则可 能已是连续耕作制,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大约从5000多年前到4000 多年前这段时间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达时期农具的制作更 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如石锄、石镢的普遍使用,石铲更为扁薄宽大,精工磨制,出现了有 肩石铲、穿孔石铲、穿孔石刀,石镰的制作也较以前进步,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的出现和推广, 晚期还出现了石犁,标志着生产力有显着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 麻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畜牧 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饲养,采集渔猎在经 济生活中的地位显着下降水井的开凿并被使用到生活和生产上,给定居生活提供更大的方 便,使人们可以向距离河流和泉水较远的地区扩展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但可以养活较多的人 口,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为 社会 积累了财富,而且为制陶等手 工业 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 造了条件,也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处于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有:中原地区的龙 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的昙石山 文化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 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以长江流 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已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二.作物的栽培农业的产生是以粮食作物的栽培为标志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说明黄河流域的先 民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已经种植粟、黍、稷等旱作谷物,在5000 年前已经种植小麦而长江 流域的先民则早在1 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粟 粟是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作物, 原产于中国北方,一直是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的粮食 作物它是从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的何时驯化, 目前 尚不清楚在河南、河北、山 东、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炭化 粟粒、粟壳或谷灰其中最早的为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沙窝李遗址,前者距 今 8000 年左右, 后者距今 7000 多年 磁山遗址共发现了 88 个存有粮食的窖穴 腐朽的粮 食均堆积在窖穴的底部,十分疏松,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 成粉末状粉灰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颗粒完整,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 米,与 现代 粟粒基本相同。
经灰象法鉴定证明是粟有些窖穴的底部粮食堆积中发现有完 整到陶盂,可能是盛取粮食的容器有些窖穴在粮食堆积的底部整齐地摆放着猪、狗等家畜 (骨架),可能是存放粮食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而放人的新郑沙窝李遗址也发现一片面积约 o.8—1.5 平方米比较密集的粟的碳化颗粒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 中,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这些粟粒有的是存放在窖穴里,厚达18 厘米有的是放在陶 瓮、陶罐或陶钵中其中有的可能是作为种子而保存的,也有的是放在坟墓里作为随葬品,可 见粟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 中也发现了距今4800 多年的粟粒,体积达1 立方米多说明至迟在距今5000 年前后,粟也 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粮食了黍、稷 黍稷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 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黍稷本是同种作物,农学界一般将圆锥花序较密,主穗轴弯生,穗 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子实黏性者称为黍;将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枝 向四面散开,秆上无毛,子实不黏者称为稷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公元前5850年 的碳化黍粒,说明黍在中国的栽培 历史 也有近8000 年,与粟一样古老。
在陕西省临潼县 姜寨遗址和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也都发现了距今5500 年左右的黍壳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 林家遗址的窖穴里,还发现了堆积达1.8 立方米的稷穗,是捆扎成束堆放在一起的,也可能 是作为种子贮藏的,其年代距今4000 年左右此外,在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地也发现了距今4000 多年的黍稷遗存它们和粟一样都是当时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麦 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较晚, 目前只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麦的遗存, 其中最早 的是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和大麦的碳化籽粒距令5000 年左 右其次为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中出土了数百粒小麦,距今4000 年左右在新疆哈密市五堡 乡克孜尔确卡古墓中发现大麦的植株和穗子,距今3200 年左右看来麦子在新石器时代还不 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稻 稻是一年生的禾本科草本作物, 喜温暖、 潮湿,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最主要粮食 作物栽培稻是从野生稻驯化来的驯化的时间大约在1 万多年前考古学家在江西省万年 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层中,发现了12000 年前的 野生稻植物蛋白石,但已具有人工干预的痕迹,说明当时人们不但已经采集野生稻作为食物, 而且可能已尝试人工种植。
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也发现了3 粒半1万年前的稻粒,其中 一粒是野生稻,其余属古栽培稻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遗址也发现了1 万年前的水稻植硅 石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也发现了9000 年前稻作遗存这就证明我国栽培水稻的历史已有万 年之久到了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