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社会认知2010版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60MB
约141页
文档ID:56831573
第三章 社会认知2010版_第1页
1/141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 形成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第五节 归因问题,第一节 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第一节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是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第一节 社会知觉,定义——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包括: 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群体和自我的知觉) 2、人际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对人们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4、因果关系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其中又以对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为最受关注的课题,因此它也常被用作社会知觉的代用词或同义词实际上,对人知觉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对人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对“知觉”含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性映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而且还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这种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所以,不少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

例如,通过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二)社会知觉的特点,对他人知觉的信息来源,体态和动作是另一种非语言信息,2、对他人的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有意识互相操纵利用),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以点带面),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一)认知者因素,1 认知者原有经验 2 认知者的动机、兴趣与价值观念; 3 认知者的情绪状态 4 认知偏差,(二)认知对象的因素1 魅 力(气质、人格)2 身 份(职业、地位)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三)认知情景因素,1 空间距离:霍尔(E.Hull)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分为4种,2 背景参考,二、自我知觉,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自我知觉是在交往过程中随着对他人的知觉而形成的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象自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 、情感和内部状态 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马克思曾指出:“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的,他是把别人当镜子来照自己的 对自我的知觉与对他人的知觉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对他人的知觉愈深刻、愈全面,对自我的认识随之而发展 自我知觉对自身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使他的行为遭受各种不应有的挫折自我知觉的概念,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两者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通过前者建立后者,但后者影响前者的客观性前者关注认识,后者关注评价和情感我是谁?,请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我的自画像:,对自己的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 对自己的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对自己的短处、缺点、弱点的评价: 我的座右铭是: 我最欣赏自己的是: 我最讨厌自己的是: 我最近一次流泪是因为: 我的朋友: 我与家人相处:,(一)自我概念,二、自我知觉,,1、定义 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 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 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包 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W.詹姆斯的观点:,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詹姆斯的自我研究引申出很多值得讨论的话题比如:弗洛伊德从潜意识研究的自我,比如行为主义从儿童的认知来研究自我米德的符号交往理论,也可以从詹姆士那里引申出来,当然更直接的继承者是库利米德指出,我们每个人行动时,内心都分为主我和宾我,主我控制行动,宾我暗示调整,纠正一个人的不恰当行为库利更直接地说,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镜像中学会的比如你要传递一个微笑的表情,让人愉悦的表情,你小时候怎么知道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会让人产生怎么样的反应于是你就看别人对你的表情的反应,如果别人接受了,那么说明你对了,就像照镜子一样慢慢地,你通过这样的镜像自我学会社会交往,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一般 自我概念,一般社会 自我概念,,,,,,,,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同学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教师 学校社会 自我概念,,,,兄弟姐妹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父母 家庭社会 自我概念,,2、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反馈(他人的评价),(2)反射性评价(他人的态度),(3)根据自己的行为推断(外在表现、内在感受),(4)社会比较(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向下比较,与动机有关),(一)自我概念,(一)自我概念,3、自我概念的作用,——影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人们有一种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概念(证明自己是自己认为的那种人)。

大多数人倾向于进入能允许他按照与自我观念一致的方式行动的社会环境例如: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就可能给希望工程捐款这是一个真实的自我2)人们有一种自我表现的动机,即为了获得权力、赞许等而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动机大多数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管这个印象是不是真实的自我,毕竟好印象对恋爱的成功、找到如意的工作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虽然有时人们会从事自我表达性行为,有时会从事自我表现性行为,但两者之中会有一种稳定的偏好,至于偏好哪一种要依靠自我监控水平决定4、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2)自我描述问卷,请大家准备好!,现在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自我和谐量表,自我和谐量表,下面是一些个人对自己看法的陈述,填答时,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想法,在相应的数字上划“√”(数字即代表分值)以代表该句话与您现在对自己的看法相符合的程度,每个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答案是没有对错的,您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1—完全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完全符合,我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我对自己的看法有些矛盾 有时我会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表现不满意每当遇到困难,我总是首先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我很难恰当表达我对别人的情感反应我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并不要求别人也与我一样我一旦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就不会再改变我经常对自己的行为不满意尽管有使得做一些不愿意的事,但我基本上是按自己意愿办事的一件事好是好,不好是不好,没有什么可含糊的如果我在某件事上不顺利,我就往往会怀疑自的能力我至少有几个知心朋友,,12. 我觉得我所做得很多事情都是不该做的 13. 不论别人怎么说,我的观点决不改变 14. 别人常常会误解我对他们的好意 15. 很多情况下我不得不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16. 我朋友中有些是与我截然不同的人,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关系 17. 与朋友交往过多容易暴露自己的隐私 18. 我很了解自己对周围人的情感 19. 我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与我的要求相距太远 20. 我很少去想自己所作的事是否应该 21. 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自己解决 22. 我很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3. 我很能自如的表达我所要表达的意思 24.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我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 25. 我很少考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6. 把心里话告诉别人不仅得不到帮助,还可能招致麻烦 27. 在遇到问题时,我总觉得别人都离我很远 28. 我觉得很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29. 我很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 30. 如果我发现自己某些方面表现不佳,总希望尽快弥补 31. 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很难与他们沟通 32. 我认为能力再强的人也可能遇上难题 33. 我经常感到自己是孤独无援的 34. 一旦遇到麻烦,无论怎样做的都无济于事 35. 我总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感受,计分及结果解释: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1、4、7、10、12、14、15、17、19、21、23、27、28、29、31、33共16项,最高80分,分数越高越表明不和谐,更多的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

自我的灵活性: 2、3、5、8、11、16、18、22、24、30、32、35,共12项,最高60分,分数越高灵活性越高,可以预示自我概念的不稳定性自我的刻板性: 6、9、13、20、25、26、34 ,共7项,最高35分,分数越高,自我的刻板性越强,可以反映自我的偏执性和僵化二)自尊,1、自尊的概念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自信及期望受到他人、集体、社会尊重与爱护的心理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的表现:1、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2、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在心理学上,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自尊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真正受人欢迎、受人拥戴的人是用不着自尊的,因为 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视了,所以“粉丝”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起“粉丝”,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甚至是“自卑”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