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提纲】陆游是宋代大诗人,其散文创作的成就历来为其诗名所掩本文对其《入蜀记》进行 研究 ,指出此书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游记,它不仅涉及许多精丽的写景小品,并且对沿途的风土人情作了生动的论述全书还记录了作者的人生经历,融入了浓厚的身世之感,有些片断富有诗意本文还对此书与陆游同步所作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对其诗文之关系作了 分析 核心词】 陆游 《入蜀记》 游记 风土人情 诗文关系陆游的《入蜀记》是宋代出名的一部笔记,后人对它的注重重要集中于其史地考订方面的成就,例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评价它说:“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论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非她家行记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的确,《入蜀记》在考订 历史 、地理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除了《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的十五六则以外,尚有不少颇有学术考订性质的段落,堪称精确 ① 然而我觉得《入蜀记》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也许比其史地考订更为重要,它正是以这两方面的成就而跻身于宋代笔记佳作之林的一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终,四十五岁的陆游接到朝报,以左奉议郎为通判夔州军州事由于陆游其时正在山阴养病,故而没有立即赴任次年闰五月,她才启程前去夔州。
本次入蜀之旅始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终于是年十月二十七日她在本次旅途中除了写作诗歌以外,还按日作记 ② ,成《入蜀记》六卷对于这部游记性质的笔记,陆游本人是相称看重的,曾叮嘱其子将《入蜀记》编入文集:“如《入蜀记》、《牡丹谱》、乐府词本当别行,而异时或至散失,宜用庐陵所刊欧阳公集例,附于集后 ③ 果然,《入蜀记》不仅成了陆游的散文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并且成了宋代笔记体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后人非常注重陆游在巴蜀的生活经历对其诗歌成就的 影响 ,却很少结识到巴蜀之游对陆游散文创作的巨大作用陆游曾说:“古乐府有《东武吟》,鲍明远辈所作,皆名千载盖其山川气俗,有以感发人意,故骚人墨客得以驰骋上下,与荆州、邯郸、巴东三峡之类,森然并传,至于今不泯也 ④《入蜀记》就是在自浙东至于巴东的数千里“山川气俗”的感发下写成的一部杰作,它与作者安坐在家乡书斋里所写的散文作品有着不同的 艺术 风貌作为游记作品,《入蜀记》一方面关注的是沿途所见的山川风物陆游此行的路线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先沿着运河从山阴到临安,再经嘉兴、苏州、常州,到镇江后进入长江第二段路程全是在长江中行进的,沿路过过的重要地点有建康府(今南京)、太平州(今当涂)、芜湖、池州(今贵池)、江州(今九江)、黄州、鄂州(今武汉)、岳州(今岳阳)、江陵府(今沙市)、夷陵(今宜昌)、秭归、夔州等。
由于第一段路程中的地点都是陆游曾多次通过的,其山川风景是她非常熟悉的,因此不很能引起她的写作爱好《入蜀记》中仅用局限性一卷的篇幅来写第一段路程,当因此故第二段路程却在陆游面前展开了一幅全新的江山画卷,除了镇江一带的江山算是故地重游以外,其他的地点都是初次经历并且自镇江开始溯江而上,两岸的奇丽风光接连不断且变化无穷,镇江的金山、焦山可算是渐入佳境的起点《入蜀记》中泼墨如水地进行大笔濡染的写景即始于镇江,多半是出于这个因素与一般仅注重写景的游记散文不同,《入蜀记》对沿途山川的描写是多角度的,举凡地貌特性、地理沿革、郡国利病、名胜古迹、地方物产等各个方面,都被映入了作者的眼帘,并且娓娓道来,富于文学意味试各举一例:(十月)八日,五鼓尽,解船过下牢关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 (卷六)七月一日,黎明,离瓜洲便风挂帆,晚至真州,泊鉴远亭州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杨溥有淮南,徐温自金陵来,觐溥于白沙,因改曰“迎銮镇”或谓周世宗征淮南时诸将尝于此迎谒,非也。
国朝乾德中升为建安军,祥符中……建军曰真州 (卷二)(七月)七日……同登石头,西望宣化渡及历阳诸山,真形胜之地若异时定都建康,则石当头仍为关要或觉得今都城徙而南,石头虽守无益,盖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横贯城中六朝立栅断航之类,缓急不可复施然大江天险,都城临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岂必依淮为固耶? (卷二) (八月)五日,郡集于庾楼楼正对庐山之双剑峰,北临大江,气象雄丽,自京口以西,登览之地多矣,无出庾楼右者楼不甚高,而觉江山烟云,皆在几席间,真绝景也 (卷三)(九月)十一日……又有水禽双浮江中,色白类鹅而大,楚人谓之天鹅飞骞绝高,有弋得者,味甚美,或曰即鹄也 (卷五)第一则写船过下牢关后所见之景下牢关位于夷陵之西,从此溯江西上,即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西陵峡陆游从江汉平原行来,陡然看到那遮天蔽日的崇山峻岭,而长江即从山阙中奔泻而来,不免产生惊愕之感此段文字虽然甚为简洁,但是在对千奇百怪的山峰形状之描写中透露出作者对 自然 伟力的赞叹膜拜之情,所谓“崩欲压者”、“危欲坠者”等等,都用拟人化的写法,正是对自然伟力的传神写照在这种伟力面前,人的渺小无力是不言而喻的故而这一则在字面上虽然仅有写景而无抒情,事实上作者的赞叹之情即渗入在写景之中,这正是古文高手的不凡体现。
第三则写作者在建康府登临石头城的情景,重点在于论述将建康作为抗金重镇乃至作为南宋首都的理由在宋、金对峙的形势下,陆游历来反对建都于临安,而主张迁都建康乃至关中,由于那样退可以恃关山险阻以抵御金兵,进可以号召中原,在时机合适时北上收复失土隆兴元年(1163),陆游曾上书朝廷,建议迁都建康:“某闻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而她都者……何哉?天造地设,山川形势有不可易者也 ⑤ 如今她来到建康其地,实地考察了建康的门户——石头城的形势,更加坚定了迁都建康的想法她甚至想到了一旦战火燃烧到建康,宋军应如何防守的 问题 这则文字既及地理,又是政论,言之有物,正气凛然,是掷地有声的好文章其他三则对所经地方的地理沿革、名胜古迹和特殊物产作了生动的描写,也都富于文学意味固然,就文学性而言,《入蜀记》最值得注重的是它的写景虽然作者并未着意把本书写成纯正的山水游记,但是全书中优美的写景片断在在皆是,这些片断常常只是寥寥数语,却画龙点睛式地呈现了长江沿岸的壮丽风光例如:“(七月)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 (卷二) “(七月)十六日……城壕皆植荷花是夜月白如昼,影入溪中,摇荡如玉塔。
始知东坡‘玉塔卧微澜’之句为妙也 (卷二) “(七月)二十二日,过大江,入丁家洲夹,复行大江自离当涂,风日清美,波平如席白云青嶂,远相映带终日如行图画,殊忘道途之劳也 (卷三) 至于那些篇幅较长的片断,则俨然就是一篇完整的游记佳作,例如: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卷三)这一则写从船上眺望江上孤峰的情景在长江接近鄱阳湖口的江面上,有好几座孤岛,其中以小孤、大孤最为出名此则写小孤及烽火矶、澎浪矶以及无名的一块独石这些江上孤峰都是陡然耸起于江面上的,其共同特点是独立孤耸,但是陆游对它们的这个共性的描写却绝不雷同,烽火矶是“突兀”,无名独石是“杰然特起”,小孤山是“巉然孤起”,文字也与所写对象同样的变化多姿。
此外,烽火矶的特点是石色晶莹并多洞穴,无名独石的特点是藤蔓萦络,而小孤山的特点则是高耸入云,真可谓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如此简洁的一段文字,却把几座山峰写得各具面目,各显精神,虽然独立成篇,也是一篇精妙的山水游记而这样的段落在《入蜀记》中至少有二三十段,可见陆游在写景方面的高超手段可以说,虽然《入蜀记》的文学成就仅仅体现于写景,它也足以与唐宋古文名家的同类作品媲美然而事实上《入蜀记》的文学成就绝不仅止于写景,其中对历史的思考、对民生的描摹等部分同样具有深永的文学意味二从运河到长江,陆游入蜀所经历的都是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地方多少英雄人物曾在那里叱咤风云,多少骚人墨客曾在那里挥毫泼墨尽管风吹雨打,浪淘沙沉,但是历史文化的印痕早已与江山风月融为一体,使自然的美景蒙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陆游精于史学,对前代的史实了然于心当她亲临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或目睹前代英杰的遗迹时,固然会情不自禁地发思古之幽情她在路经武昌时作诗云:“西游到处堪流涕,抚枕悲歌兴未穷 ⑥ 引起这种激情的固然不是江山风月而是历史遗迹,于是《入蜀记》中波及历史的内容非常丰富,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入蜀记》中波及历史而又富于文学意味的内容重要有如下三类:缅怀历史人物、评说历史事件、考证历史事实。
现各举一例:(八月)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觉得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亭名见苏公及张文潜集中坡西竹林,古氏故物,号南坡,今已残伐无几,地亦不在古氏矣出城五里,至安国寺,亦苏公所尝寓兵火之余,无复遗迹惟绕寺茂林啼鸟,似犹有当时气象也 (卷三) (七月)十一日……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来宾云:“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矶即南唐樊若冰献策作浮梁渡王师处初,若冰不得志于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习知不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
予按隋炀帝征辽,盖尝用此策渡辽水……然隋终不能平高丽,国朝遂下南唐者,实天意也,若冰何力之有!方若冰之北走也,江南皆知其献南征之策……然若冰所凿石窍及石浮图皆不毁,王师卒用以系浮梁则李氏君臣之暗且怠,亦可知矣! (卷二)(八月)五日,郡集于庾楼楼正对庐山之双剑峰,北临大江,气象雄丽自京口以西,登览之地多矣,无出庾楼右者楼不甚高,而觉江山烟云皆在几席间,真绝景也庾亮尝为江、荆、豫州刺史,其实则治武昌若武昌南楼名庾楼,犹有理今江州治所,在晋特柴桑县之湓口关耳,此楼附会甚明然白乐天诗固已云“浔阳欲到思无穷,庾亮楼南湓口东”,则承误亦已久矣张芸叟《南迁录》云:“庾亮镇浔阳,经始此楼其误尤甚 (卷三)对于苏轼,陆游历来怀有最高的敬意,这不仅仅是由于苏轼的杰出文学成就,也是由于苏轼崇高的人格精神陆游曾称誉苏轼说:“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气愤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 ⑦ 她在入蜀途中对苏轼的流风遗韵极为留意,仅在《入蜀记》中提及苏轼的就有十二处之多,上引第一则就是其中之一黄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也是苏轼的文学事业初次大放异彩的地方,她的别号“东坡居士”就得名于黄州的一处地名而今陆游亲临当年苏轼啸傲风月的地方,怎能不思潮澎湃呢?“东坡”、“雪堂”,自是当年苏轼的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