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学官和教师的名称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名称有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 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 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 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 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 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 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 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 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 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 教二、 中国古代生员的名称【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 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 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 廩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 各类监生廩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廩生,廩生可获官府廩米津贴廩生有廩 米,增生无,故增生地位次于廩生,附生又次之,【例生】例生或饷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 生员资格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 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 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禀生、庠生、贡生这二种基本上都是国家养着的三、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庠序xiang xu,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1、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2、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3、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两种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为主,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学习内容小学以书、数为主小学以文字训诂 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 名5、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6、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 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7、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 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 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8、 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 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 南郑州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 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四、 中国古代学生的别称【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弟子[【门人】【门生】【门下】门,意为师门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宋•欧阳修《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 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论语•雍也》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礼记•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门弟子:指学生、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洵川间其门 下士数十百人”明唐顺之《送邹东郭掌南院》诗:“此去谈经门下客,几人相对坐春风门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
学生的一些别称也冠以“徒”字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侣”、“徒人”、“生徒”、“学徒”、“艺徒”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论谈,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传于其人,而千里负 笈者,亦不绝于道桃李:比喻栽培的学生和所荐举的人才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等高足、上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据说汉代将马分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 “高足”就是上等快马,又名“上足”人们遂将“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对别人 学生的敬称小子】“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可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论语•阳货》:“小 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其 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仁弟:“仁弟”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与爱护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学子们在前辈、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自 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同舍生、同砚席、同笔砚、同学、同窗、同门、同席、同门生、同门友、书友、学友、砚 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
如《古诗十九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题”同舍生”,舍意为学舍《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 寄此感群离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 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 【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中国古代教育名人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二程” (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 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 朝鲜、越南等国清初,颜元弟子遍天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清代戴震批判 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去“私”解“弊”,救人之偏失。
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进 步教育家的楷模孔丘 孟轲 荀况 董仲舒 程颢 程颐 朱熹 颜元 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