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一)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闻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視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国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国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
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別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滲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変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
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
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材料二: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材料三:“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
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4.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 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C. 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D. 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6.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 “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B. “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C. “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D. “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7. 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8~9题。
鼠疫(节选)① 【法】加缪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