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4KB
约4页
文档ID:487508960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_第1页
1/4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篇1  董鸿儒,男,1939年出生,退休前担任兴和县苏木山国有林场场长,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从1958年5月到退休前的42年间,董鸿儒从没有离开过自己所挚爱的造林绿化战线现在,苏木山森林面积达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形成壮阔的绿色海洋,是内蒙古最大的人工林场,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场,据专家估算,苏木山林场生态价值达36亿多元董鸿儒用辛劳的一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篇2  “从18岁到80岁,为了一个绿色的梦想,你筚路蓝缕,当起‘塞上愚公’,不信天,不认命,苏木山写就了你的传奇人生,种了一辈子树的你,就是一棵青山不老松,伟岸挺立,坚强不屈这是给“北疆楷模”董鸿儒的致敬词  “我就是种了一辈子的树,没有那么伟大!”董鸿儒的儿子董存战介绍,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确切说是一名种树人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价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董鸿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用责任担当扛起了绿化荒山这杆大旗。

  1958年,18岁的董鸿儒惜别新婚妻子,早晨背着行李出发,傍晚时爬到了挂在半山腰的护林站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一口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他当时的全部生活家当  “这是父亲第一次来苏木山,这一来,就是一辈子的守护董存战满怀崇敬之情道  从1958年5月到1960年5月,父亲和林场工人对苏木山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察,每天平均在苏木山行走50多里,两年共走了36500里,苏木山的山山岭岭和沟沟壑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篇3  1958年,他一个人进山种树,誓将荒山变森林但拼搏7年无果,而他并没有放弃直到1965年,他从河北围场县林场带回华北落叶松树种,在苏木山种“活”,从此苏木山披上了绿装 他42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种树如今,苏木山成为拥有20余万亩人工林和9.8万亩天然灌木林、常栖鸟类有100多种、森林覆盖率高达74.8%的绿色“长城”,源源不断为京津固风沙、输绿水、送清风 他,就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职工董鸿儒  苏木山(蒙古语意为箭山),雄踞晋蒙冀三省交界处,属阴山之尾,永定河上游长达27公里,宽约19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黄石涯高2335米,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峰”。

1956年,兴和县在此设立了护林站,先后派来多名护林员,皆因条件艰苦“逃”下了山 1958年春,19岁的董鸿儒背起行囊,从县城出发走向45公里外的苏木山谁也不知道,他是惜别新婚妻子,独自步行来苏木山种树的,这一“种”就是42年  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只见一盘冰凉的土炕和一个破旧的风箱,角落里,一个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门外,满目是贫瘠的山坡,连山脚下的那座村庄也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 “最初的几年,因为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树,走了不少弯路尝试过种杨树、桦树、杏树、榆树,都不成董鸿儒说 面对艰苦环境和屡战屡败的试种,董鸿儒没有退缩,心里只有一句话:“咱们农村娃娃还能怕吃苦?我相信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能干成一番事他决心要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后来干脆把家从县城搬到了苏木山上  1960年,苏木山林场正式成立,护林站成了林场,林场多了一个人——首任场长赵守礼接下来,赵守礼和董鸿儒发动周边农民参与种树大业,种树队伍逐渐扩大了,但是如何在苏木山上“种成树”仍在摸索中  直到1964年,董鸿儒偶然发现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落叶松,他眼前一亮,兴奋不已,但仍不敢贸然大面积种植。

第二年春季,董鸿儒听说和苏木山自然条件相似的河北围场县龙头山林场种成了华北落叶松,于是他和赵守礼星夜兼程赶到了龙头山林场学习种树,并带回80斤华北落叶松种子回到苏木山就开始育种、试种,到了秋季,发现成活率达85%以上,这让我们欣喜若狂董鸿儒回忆  “1967年4月,我们把10多斤重的湿树苗装进麻袋捆好,然后放在装有50多斤水的铁皮水箱上面,一起背上山董鸿儒说,每天背负近70斤重的树苗和水箱,爬30多度的陡坡(最远要爬到15里外),往返两三次,每个人的肩膀被绳索勒出了伤痕,渗出的鲜血浸透了衣衫,可是大家都不喊苦不叫累,眼里满是绿色希望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首批1万多亩落叶松扎根在苏木山上 到了秋天,看到一排排茁壮生长的松林把荒山染绿,董鸿儒激动地跳起来,向大山疾呼“苏木山活了,我们胜利了!”,两行滚烫的热泪无声地流过他那黝黑的脸颊…  紧接着,董鸿儒带领林场职工把苏木山划分成五个林区,每个林区由5至6名林场职工负责组织指导,发动周边乡村几千名干部群众开展了造林大会战到80年代末,苏木山已经全部披绿,露出“松涛草海”的俏模样塞上愚公”董鸿儒的名字不胫而走 1987年,董鸿儒被提拔为兴和县林业局副局长,他带领职工进一步提升了苏木山的森林覆盖率,因地制宜增加了十多个树种,还大面积培植灌木林和花草,使苏木山日渐成为游人如织的森林公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避暑度假。

1994年,董鸿儒当选兴和县政协副主席,但是他选择继续留在苏木山种树有人笑他傻,说他是“树痴”,但在董鸿儒看来,种树是一种坚守,一种信念,一种幸福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1999年退休后,董鸿儒在苏木山林场承包了一片林地,一面培育新树苗,一面传授种树经验,继续为“种好树”发挥余热 对董鸿儒而言,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他就像苏木山上的一棵不老松,记录着苏木山造林精神,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到植树造林大军中……  “塞上愚公”董鸿儒事迹简介篇4  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造林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绿色的宝库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我将会坚持以林为家,精心呵护好苏木山的一草一木  走进苏木山,很难想象,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秃岭1958年,18岁的董鸿儒刚参加工作担任护林员,就提出设立林场植树造林的建议到河北省考察后, 他背回80多斤华北落叶松,开始6年的反复试验试种1964年秋天,800亩华北落叶松试种成功,成活率达到90%以上苏木山大面积绿化种植就此开始双肩勒出血,手上磨出泡,董鸿儒没日没夜守着苗圃,最后把家安在了山上。

如今,苏木山从1个林区发展到5个林区,3000多万棵落叶松布满山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