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一、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
这种集约农业最显着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1. 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 中国传统农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就在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很早就选择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世界上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还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此外,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着了大量的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三、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1. 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2. 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土地兼并早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3. 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大地产的重要原因四、试述中国传统社会租佃制度及其演变过程(P35)五、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阶段: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不住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1、 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稠密的2、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3、 官府手工业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没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到明清时期,机关官府收购工业纵向发展,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4、 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六、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 与历史上整个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商业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 商业活动现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一直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3、 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精英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为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的地位提升4、在农村,商品交换开始只是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短距离,产销直接见面的余缺调剂,主要商品通过商品远销于农村的只是少数,后来才有较多的种类商品销往农村市场5、商业也开始时一般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七、 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1、专卖制度而由政府垄断, 或有政府特所谓专卖制度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许的商人经营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个政策专卖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可能在抑制没落的奴隶主和豪强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方面发挥过某种积极作用但这种垄断经营一般来说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由于专卖商品的运销为政府和专商独占,无竞争之虞,他们利用特权,在向生产者收购时任意压价,大秤强买。
运输到销售区就高价卖随着社会进步,专卖制度的问题日益严重,普通民众和私营工商业者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私煮私铸的现象无法禁绝总之专卖制度是用一种行政的方法管理经济的行为,很难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2、均输平准法( 1) 均输法规定吧郡国应缴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的正常市价,折为一定数量的、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军输官就行了军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2平准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评抑物价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政府的平准机构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反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过分低廉,就由平准机构收买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平准与均输一是管理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共同对粮食等商品的市场价格起干预作用。
八、 试述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中央集权王朝的传统政策古代社会,商人一直受到压迫,商业在这种政策下曲折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央集权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九、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是需要依赖财政收入来维持其统治机器的运转,财政收入由财务和劳务构成,在传统农业社会,财务主要来自土地,劳务主要提供这是农民,专制国家为了获得赋税和力设则加强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1、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作为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便形成了人丁为本的财政收入制度按人丁征收赋役的财政原则,反映了专制国家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劳动者人身来控制社会资源的制度取向2、由于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闹农民里考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
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以地产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格局基本保持不变总之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以此为基础,为了维护统治着经济与政治,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政治状况高度关联,财政制度中对劳动者的人身的控制多于对土地的控制,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人头税对于土地税,以控制人丁为主,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设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十、中国古代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P71)十一、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古代货币制度特点1、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货币制度秦统一全国后,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但黄金一般制作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并不作为流通手段,因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铜钱,因此,流通手段专用铜钱2、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钱帛兼用制度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同前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ren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3、宋至明初的钱钞共存制度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同时铜钱则为辅币。
4、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制度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南美等地的白银大量输入,道明中期以后,白银排挤了纸币,并取代了铜钱而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从未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一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向西方看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1、 中国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能集中于一体( 1)中国古代虽然长期以铜钱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但铜钱不是唯一的,也不能说铜钱是主币,在铜币之外还有长期存在的其他重要的货币形态,其货币形态是多样的 2)货币职能集于一体,货币职能主要有三: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由于货币型态多样,这几种职能并没有集中于一体2、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显着的地域性中国自固疆域辽阔,各地情况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