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白人工地震勘探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1MB
约16页
文档ID:459301541
太白人工地震勘探_第1页
1/16

word第一局部 人工地震目录一、前言 〔2〕二、工区概况 〔2〕三、野外工作方法原理 〔4〕四、资料处理与解释 〔7〕五、结论与建议 〔15〕六、教学实习心得 〔15〕一、 前言地震勘探实习目的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地震勘探的根本理论和根本技术,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熟悉野外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学习仪器操作技术,了解地震勘探常规数据处理流程,了解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步骤,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次实习,培养同学们严谨认真,团结合作,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为进一步学习地震勘探理论、参加生产实践、科研实践奠定必要的实践根底通过教学实习,培养实习者作为一名科学技术工作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诚实笃信,确保各项测绘成果的真实可靠;认真负责,严格遵守各种技术规和操作规程;爱护公物,确保各类仪器设备和工具的安全;以与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风尚等地震勘探实习的要求本次实习要求学生做到:1.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2.较熟练掌握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方法;3.根本掌握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方法;4.初步掌握并了解地震勘探解释方法与所解决的地质问题;5.掌握地震勘探报告编写方法地震勘探实习的任务与容本次工作任务属教学实习,是执行本科教学计划,由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下达的教学实习任务实习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方法的仪器操作、野外工作方法设计、数据采集、资料处理、报告编写等局部二、 实习区的根本概况地理气象概况我们此次是教学实习地点为长安大学位于眉县的太白山实习基地,道路宽阔,交通便利眉县隶属省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岭主峰太白山下,行政区域横跨渭河两岸,地形地貌由南而北依次为山区、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渭北平原区,总体呈现“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被誉为“关中明珠〞〔如图1-1〕。

西距市65公里,东距省会市120公里,东与周至县接壤,南和太白县毗邻,西连岐山县,北界扶风县地处东经107°39′~108°00′,北纬33°59′~34°19′位于省关中平原西部,南依岭,北临渭水,属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 眉县气候的经向差异、垂直差异极其悬殊,既有平原气候,川原气候,还有浅山丘陵气候,更有山地垂直气候带夏秋之前,多发生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雨量分布不均,系关中地区秋雨多发区之一地质概况省眉县地处华夏陆,汤峪镇的附近的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开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地质特征太白山是岭的主峰,它的历史和岭的发育史密切相关约在6亿年以前的震旦纪时,整个岭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这里地面拗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海底偶有零星火山喷发直到4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时期,地质构造运动频频发生,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普遍,这里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太白山之雏形—2.29亿午之间这正说明规模庞大的太白岩基,主要是在印支运动中由于酸性岩浆的大规模侵入而形成的。

地壳剧烈运动之间相比照拟平静的时期,太白山地区以缓慢的上升为主在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的低洼之处,水流会聚,形成河湖河湖中沉积的泥沙,逐渐形成页岩和各种砂岩特别是在加里东运动之后,绿色植物开始大开展,万木参天,密林成海,植物遗体在有些地方堆积起来,掩埋于泥土之下,逐渐变成煤层海西运动之后,逐渐进入爬行动物时代躯体庞大的恐龙类动物,有的在林木中追逐,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在空中飞翔整个自然界生气勃勃,再也不象从前那样寂寞了地表的长期外露,遭受剥蚀,使初露峥嵘的太白山逐渐被夷平到距今一亿年左右的中生代晚期,这里地势低矮,起伏不大,已呈现出准平原状态 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至七千万年之间发生的燕山运动中,太白山再度上升隆起,酸性岩浆再次侵入,使太白岩基的组成更加复杂化,太白山根本定形此后,地壳运动还导致了大断裂的产生,太白山成为夹在两条近东西向大断裂之间的活动地块这时,岭北侧大断层以北的渭河谷地向下断陷,此断层以南的太白山地块,南北却产生不均衡的抬升 继燕山运动之后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是太白山上升最强烈的时期当时,太白山块体以跳跃的方式急剧上升,北仰南俯更加明显,渭河谷地同时相对迅猛下降,其结果使山地脊线迫近北部,太白山地块北部翘起,形成极为险峻的高山。

太白山这种北坡陡峻,南坡较缓的不对称形态,正是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如图1-3〕从距今约7千万年开始的新生代以来,渭河谷地沉积物之厚度可达5000—6000米,太白山顶峰拔仙台已上升到海拔3767米这里,沉降和上升的总幅度已超过9000米上升、下降幅度之大,颇使人为之惊叹古近年来,通过地质钻探还发现,约在第四纪以来的3 00万年中,渭河谷地下降的最大幅度已超过3000米据有关文献记载,丈白山北面的眉县、周至、扶风、歧山、等地,从公元前1177年到现在的三千多年中,曾发生过大小地震51次目前,山地北麓的大断裂带上还分布着一些温泉这一切都明确:时至今日,太白山的这种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仍在继续着太白山顶部之所以至今还保存着中生代准平原的局部残面和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与太白山断块在新生代以来上升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是分不开的对于太白山来说,各类复杂多样的变质岩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主体却是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被称作太白岩基太白岩基由花岗岩组成,大体以拔仙台为中心,分布在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围拔仙台一带出露的主要是变质轻微的角闪石花岗岩;另外还有呈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而黑云母花岗岩在太白山也有较大面积的出露。

从渭河谷地南望,太白山呈阶梯状节节升高,真有“直入青云势未休〞之势再由拔仙台向南俯视,山势却呈较缓的阶梯状逐级下降山地的不对称,导致水系发育的不对称发源于太白山北坡的渭河支流象汤峪河、霸王河、石头河等,多短而陡;而发源于太白山南坡的汉江支流如褒河、湑水河却长而缓眉县营头附近是渭河平原与太白山的分界处,营头与其以北的狭窄地带属渭河平原的南缘,在地貌上被称作分割状山前黄土塬从北坡登山,多以营头为起点再考虑到太白山北坡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里有必要先将分割状山前黄土塬作一介绍分割状山前黄土塬,塬面高程多在海拔8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太白山北麓,是渭河平原南缘的一小段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古称八百里川,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如图1-3〕分割状山前黄土塬,由一道道黄土长梁与梁间河谷川道组成,这些黄土长梁形似叉开的手指,由南向北延伸黄工塬的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黄土层组成分割状山前黄土塬的这些黄土长梁,自西向东,大体并列,其外表呈波状向北倾斜,这是由于石头河、霸王河等出山水流的长期侵蚀切割而形成的这些河流源短坡陡,水流急湍,暴涨暴落每当山洪暴发,洪水奔腾怒吼,横冲直闯,水中巨石翻滚,东碰西撞,常常崩岸毁堤,造成水灾,同时还将大小砾石堆满河床。

据多年观测,石头河在斜峪关处的最大流量可达1050立方米/秒,是该处最小流量的1050倍所以,石头河、霸王河等河流冲刷力之强,搬运力之大确是十分惊人的环境概况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坐落在省市眉县汤峪镇,紧邻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景区〕,距校本部130公里,1998年8月利用交通部专项资金建设的公路学科勘测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太白山实习基地为我校公路、桥梁、建工、地质、国土资源和旅游等专业学生在山区选线、定线与路线测设、地质地形勘测和旅游服务等提供了实地训练的场所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总面积212亩,其中平地55亩,山地157亩综合楼现有教师公寓30间〔标准间〕,学生公寓〔三人间〕与学生宿舍56间,并设有四个不同规模大小的多媒体会议室,以与容纳150人学生教室;接待中心现有高层次客房16间,并设有30人的会议室太白山实习基地同时设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KTV等健身休闲活动场所,现已建成园林式的校区,在满足教学实习的同时,还可以承办校会议与教工疗养,并适当对社会开放探区比拟平缓,这次我们所选择测线尽量远离公路,附近干扰较小,无工厂,河流,但是由于探区正在整改,地表浅层一般是比拟虚的土壤,所以在实习时浅层构造不好区分。

三、 数据采集、仪器与工作方法原理仪器设备、震源与参数选择本次浅层人工地震勘探采的地震仪主要性能与技术参数选择如下:仪器型号:GEOPEN-SE2432E数字地震仪通 道 数:48道产 地:中国低截频率:无〔Hz〕高截频率:无〔Hz〕检 波 器:SN4-28型数字检波器检波器自然频率:28Hz记录格式:CSP采集道数:24道道 距:25m炮 间 距: 2m覆盖次数:12次覆盖偏 移 距:18~30m震 源:24磅铁锤,垂直叠加1-3次测量工作本次采用皮尺和测绳测量,地面布置木桩〔用筷子代替〕,各测线桩号按地面距离以米(m)为单位进展编号施工概况外业数据采用于2012年6月21日开始布设测线位置,6月23日完成全部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本次正式施工前,先进展试验工作,以了解测区的有效波、干扰波情况,从而确定最优观测系统和仪器工作参数本次我们组为第一个先开始的勘探地震勘探折射波勘探采用2道距,单支曲线解释处理方法;反射波勘探采用3道距,50m-96m偏移距,6次覆盖本次外业共获得记录折射31炮,反射两条测线共126炮,测线总长度486m详见表1表1 地震勘探工作量统计表测线序号炮数测线长度〔m〕道间距〔m〕勘探方法ZS10311141-2折射FS10641893反射FS20621833反射实习过程中我们组分为三个小组〔一般为单位〕:线组、仪器组和炮组。

线组负责布线,仪器组负责操作仪器,炮组负责锤击小组间使用对讲机进展联系和交流组员在两组间轮流负责,以熟悉工作中的每一流程实际测量过程中车辆较少,在有大型车辆经过工区时一般暂停施工,防止其产生的干扰工区附近建筑物较多,回声现象严重,资料处理时应对这一现象加以考虑测线布置测线大体为南北向布设,位于长安大学太白山校区对面的田地里,测线小号在北,起止桩号为499-286,第1道检波器在南,第12道在北,采用反射波观测系统,按“排列为前,大号放炮〞的方式由南向北施工测线道间距3m,偏移距50m-96m,测线FS10长189m,正式炮共敲击60炮,测线观测系统如图1所示,图2为原始记录代表图1 测线NS10观测系统示意图图2 测线NS10野外原始记录代表〔AGC窗口长度100ms〕测线NS20位置描述如下:测线FS20平行FS10,大约向东30m,观测系统与FS10类似四、资料处理与解释〔一〕反射波法数据处理本次地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