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工作简报工作简报 总第 7 期 2013 年 12 月 目 次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 2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 ..................................... 5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学术交流情况汇报 .............................. 6 2013 年度本所同仁出土文献研究论著要目 ................................. 8 2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卷)首发式在上海举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卷)首发式在上海举行 经过近四年的整理和编辑,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备受瞩目的重要典籍——《老子》,已于 2012 年 12 月出版2013 年 2 月 23 日,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 (《老子》卷)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多位专家学者作为嘉宾与会 首发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社长主持 首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赵昌平总编、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耿琴副部长和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随后朱凤瀚教授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保护和整理情况这批西汉竹书是 2009 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而从海外抢救回归的,共有竹简 3300多枚竹书内容全都属于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种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这批西汉竹书是继 20 世纪 70 年代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北大西汉竹书中的《老子》,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以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从地下出土的第四个简帛《老子》古本,几年来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卷整理者韩巍副教授介绍,西汉竹书《老子》的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竹书《老子》现存竹简 221 枚,5300 余字,其残缺部分仅 60 余字,是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
二、在竹书《老子》两枚竹简的背面写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篇题,这是《老子》书名在出土简帛中的首次发现,也印证了有关《老子》称“经”的文献记载 三、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结构,共分 77 章,与传世 81 章本《老子》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不少文句对《老子》一书的校勘很有帮助 五、书法优美,抄写精善,堪称汉代“善本” 总体看来,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处于“定型”阶段的完整而精善的《老子》古本,使我们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3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老子》卷)由前言、凡例、图版、释文与注释、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在编辑出版方面也颇有创新之处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上海出版协会理事长赵昌平编审指出, 本书与以前的同类简帛出版物相比,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本书的出版是作者方、出版方与印制方通力合作的成果在北大西汉竹书保护和整理工作的起始阶段, 出土文献研究所就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达成出版意向, 并由出版社联系知名印刷企业上海界龙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负责竹简彩色照片的拍摄和制版工作,从而保证了竹简在最佳保存状态下拍摄成高精度、高还原度的数码照片。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作者方、出版社以及印制方三方联动,按照作者意图完成图版的拼缀、复原、调色以及图书的设计、制版等工作,保证了出版质量和进度 二、图版内容非常丰富除原大和放大彩色图版外,还收入字迹模糊竹简的红外图版,而“简背划痕示意图”更是首次出现在简帛资料报告中竹木简背面用以标示编联次序的刻划痕迹和墨线是近年才被学术界认识的一项最新发现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和秦简牍的背面也普遍发现了划痕, 出土文献研究所经过反复研究, 决定采用测量和绘图相结合的方法,对简背划痕的状态予以完整记录和再现本书图版的最后部分,就是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的“简背划痕示意图”,使研究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竹书《老子》简背划痕的基本情况由于竹书《老子》保存相当完好,本书还附有简册照片的完整复原图拉页,让读者能一窥竹书《老子》全貌,极具学术研究和观赏价值 三、“附录”收入丰富的竹简数据、相关文献以及整理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附录”一《西汉竹书竹简一览表》,收录有全部竹简的长、宽、契口(编痕)位置以及简背划痕位置的测量数据,为了解竹书的物质形态提供了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附录”二《主要版本全文对照表》,收入西汉竹书《老子》及其他八种出土和传世《老子》版本的全文,为研究者省却不少翻检之劳。
“附录” 三、 四是整理者撰写的两篇研究论文, 对西汉竹书 《老子》 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和深入分析,并且对竹书简背划痕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四、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国家最高级别资助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汉竹书整理与研究”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成果,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出版资助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视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耿琴副部长代表学校领导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出版致以祝贺, 并表示学校和社科部将对出土文献研究所的工作给予更好的配合4 和支持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刘钊教授、陈剑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赵平安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吴振武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胡平生研究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曹锦炎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陈伟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哲学系王博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一致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并希望出土文献研究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继续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的方针,使《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成为简帛报告类出版物的典范。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在整理编纂中实行各卷编撰者的个人负责制,但每卷书稿付印前,均由出土文献研究所主持召集相关专家进行多次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各卷编撰者在听取大家意见并作出修订后定稿这部大型资料集计划分为七卷,自 2012 年底开始陆续出版,卷次大致按照《汉书·艺文志》“六略”的顺序来编排: 第一卷:《苍颉篇》; 第二卷:《老子》; 第三卷:《周驯》、《赵正书》、子书丛残; 第四卷:《妄稽》、《反淫》; 第五卷:数术类文献五种,即《荆决》、《六博》、《雨书》、《揕舆》、《节》; 第六卷:日书类文献三种,即《日书》、《日忌》、《日约》; 第七卷:医方 目前,竹书各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正在按计划分头进行,除已出版的第二卷《老子》外,第一卷《苍颉篇》和第三卷《周驯》、《赵正书》等文献也已形成初稿,将力争在近期问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书影 竹书《老子》简册局部 5 “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3 年 10 月 25 日至 26 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办的“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召开。
来自中国大陆及美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 28 位学者出席会议,宣读论文 24 篇,讨论的问题涉及北大藏西汉竹书《老子》的学术价值、《老子》文本的演变过程和规律、新出简帛文献对于道家思想研究的意义等方面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的问世,使《老子》版本形成了完整的演变序列,让思想史研究更为密切地与文本研究相结合,推动《老子》 研究由单纯文献校勘向文本形态研究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简帛文献的发现,道家思想的研究必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会学者合影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 北京大学藏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系列秦简牍系列整理整理与与研究研究成果成果在《在《简帛简帛》》 (第八(第八辑)辑)发表发表 2013 年 10 月,出土文献研究所以《北大秦简的编联与初读》和《隐书》等为题,在《简帛》集刊(第八辑)发表了一组整理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北京大学藏秦简牍近期的整理与与研究情况作了介绍具体篇目和作者如下: 6 朱凤瀚: 《北大秦简〈公子从军〉的编联与初读》 李零: 《隐书》 辛德勇: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 何晋: 《浅议简册制度中的“序连”》 韩巍: 《北大秦简〈算书〉土地面积类算题初识》 陈侃理: 《秦简牍复生故事与移风易俗》 田天: 《北大秦简〈袚除〉初识》 这批成果充分体现了出土文献研究所整合我校文科各院系与兄弟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
成果发表之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简帛》集刊(第八辑)封面及北大藏秦简牍系列论文目录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学术交流情况汇报学术交流情况汇报 “文字、写本与思想”“文字、写本与思想”————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坊之一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坊之一 2013 年 6 月 13 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办的“文字、写本与思想”学术工作坊在中古史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工作坊以出土简帛古书中的文字、文本和思想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分为两个单元上午的第一单元由三场主题报告组成第一场报告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艺术史系助理教授来国龙先生主讲,题目是《说楚简中的“兔”字——兼谈楚方言与雅言的接触与影响》 来教授指出, 根据出土简牍材料可以证明, 现在念 “兔” 的上古读音应该是楚国的方言;中原雅言“兔”的读音应与“逸”的读音相同战国楚地“兔”有方言与雅言的对读,可以解释中山王铭文和楚文字中的特殊用7 字现 象他推测,楚文字中的这一现象跟楚文化的兴起有关第二场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先刚副教授,他以《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 》讨论了古希腊哲学家中 的“述而不作”现象与口传学说,让通过简帛文献研究中国先秦思想史的同行时有会心,颇受启发,拓宽了中西比较的视野。
第三场由美国阿肯色大学助理教授蔡亮博士主讲她以《巫蛊之祸与第一个儒家帝国的兴起》为题,通过汉武帝时期和随后的昭帝、宣帝、元帝时期高级官员出身身份的数据统计和比较,认为汉武帝后期 的巫蛊之祸导致大批担任高官的军功贵族后裔被杀,导致儒生阶层在官僚群体中迅速崛起,成为其后三公九卿的主体,从而促成了第一个儒家帝国的兴起 下午的第二单元,围绕七个简短的报告,进行了形式更为自由的学术研讨上、 下半场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锐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院副 研究员林志鹏先生主持林志鹏(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型》首句试解) 、来国龙(马王堆太一祝图考) 、李锐(近出竹简《老子》 、 《傅说之命》与古书形成问题) 、蔡亮 (西方简帛研究动态) 以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副教授郭永秉 (从文字学角度谈清华简的一些文本可能具有的历史渊源) 、天津中药大学讲师苏晓威( 《文子》与《淮南子》关系再认识)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马楠( 《说文》引《诗》 《书》考)等,分别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究和所关注的问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罗小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王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田天、 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游逸飞也参与了讨 论。
本次活动是北京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