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2期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17 No. 2 2000年6月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June 2000论现象学方法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影响陶建文现象学是本世纪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是其创始人自现象学创始之日起就渐渐地形成了一场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哲学派别如存在主义、 哲学人类学,并超出哲学的范围延伸及心理学、 社会学、 文学理论但这场运动都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固有的内在的原则影响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在70年代形成了地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对于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国内学者论述很少,偶有提及也只是三言两语,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运用据R·J·Johnston编写的 《人文地理学辞典》 的 “现象学”词条的参考文献来看,(1)可知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对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已趋成型笔者写作此文只是根据自己对现象学方法的领会及对人文地理的理解作粗浅的论述,旨在对国内仍以实证主义为主导的人文地理学起一种纠偏作用。
本文重点论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舒茨的社会现象学,因为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西方现象学思潮的核心思想,而舒茨的社会学现象学是社会学中移植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典范一、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及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实质而言,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从纯粹自我出发,通过意识在内时间中构造世界 “纯粹自我” 是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经验的设定,在内在的意识范围内完全通过内知觉的自明性所把握的自我现象学中所说的现象指意识现象,意识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现象不断地显现出来,形成体验流但是我们发现意识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显现出来,每当意识内容显现的时候,意向行为和作为这个行为主体的 “我” 也同时显现出来当我们表述一个意义的时候,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对象因此意识构成世界时是积极的、 创造的,不存在固定框架的局限,也不受经验结论左右这样构造世界时,过去对现实的一切预先的假设前提和经验内容都可能有误,需要执行 “暂时中止判断”(也称 “悬置”)把前提性假设悬置起来,但这并不意味一味地排除在人们思想中已经形成的种种预设性前提,只是害怕它们妨碍人们对现象本质的真正认识,正如数学运算加括号一样,并不是排除括号里的东西,而是在研究具体现象时先把它放置一边,以便适时地再考察它们,看它们是否因为偏见而引出了错误的结果。
然后在暂时中止判断的基础上进行 “本质还原” 需要指出的是现象学的 “本质” 与 “现象” 是同一个意思,是可以直观到的,而没有更深或超越的意义本质还原经历三个步骤(2):变更多样性的创造性展现21 在持续的相叠合中的统一联系31 通过直观主动地确认差别之中的同一性人们获取本质的方法只能通过 “描述” 的方法胡塞尔认为只有描述才能克服种种偏见自然科学也讲描述的方法,但它是感性的直观,观察的是实在的对象,而现象学的直观是本质直观,观察的是纯粹意识现象另外,现象学的描述与形相 — — — 精确的科学(如数学)也不相同,虽然他们都是描述的任意想象的世界的本质,但前者是处处运用本质的直观,而后者只是在认识他们的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本质(如几何公里、 数学基本原理)时才运用本质直观,它们的一切其余的本质都是通过在此基础上的演绎推理引进的由上可见,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核心是 “暂时中止判断” 、“本质还原”,还有 “描述” 三者混为一体,互相关联后期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了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还有 “先验还原” 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几乎不能被作为一种有某种一般意义的方法来考察,故此不作论述但使用这种方法时,他批评了自然的思想态度。
他认为自然的思想态度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态度它的要点是:世界无非是实在的物体的总和他批评自然的思想态度在考察主体的时候,也用对待客体的方法对待主体这一批评对社会学家对实证主义方法进行反思时具有重要意义晚期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其对实证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和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著称于世,对社会学理论具有极重要的影响,胡塞尔对实证科学的批判并不是否弃之,而是认为实证主义科学观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概念实证主义主张把一切有关主体的问题都排除在科学研究的大门之外,只局限于纯粹的客观事实,而把有意义、 价值的问题予以弃斥,从而导致欧洲人性的危机胡塞尔主张把实证科学的世界还原到 “生活世界” 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我们所发明的一种特殊的、 几何的、 伽利略的称之为物理学的技术并不改变这个世界自然科学家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公式上,认为一旦建立起这样的公式,并按照这样的公式对自然现象作出的预言得到证实,那么他们的公式就得到证实,并且在这样的理想模型中所运用到的观念的对象就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胡塞尔认为,正如在真实的空间中不存在理念化了的几何的点、 线、 面一样,在物理的世界中也不真实地存在作为理想模型组成部分的原子、 电子等理念化了的存有对象。
如果说它们是存在的话,它们是被主体构成的在自然的数学化中,我们为生活世界量体裁了一件理念的衣服,而它掩盖了生活世界的本真意义(3)胡赛尔的这一评述深刻影响了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的对计量运动的反思及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二、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舒茨是本世界著名的理论社会学家,他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是现象学在社会学中应用的典范,一般称为应用现象学舒茨移植并改造了胡塞尔现象学的 “生活世界”,“暂时中止判断”,“自然态度” 等诸多方法与概念,为自己解决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深层问题奠定了现象学基础与胡塞尔一样,舒茨的意义理论中的意义是主观意义,在他看来,积极参与生活世界中之各种事件的人,通过其建立意义和解释意义的活动构造了这个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此外在无其他意义或者客观意义舒茨认为只有对外界加以悬置而只注意经过现象学还原的各种意识经验时,才能意识到意向性运作构成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就是理解和解释该意义的过程舒茨把目光转向人们在其中生活的这个生活世界及其各种意义结构,力图建立关于自然态度的现象学就自然态度而言,他受胡塞尔影响而认为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然态度下度过的,并不知道正是自己的意识才赋予了这个世界各种意义。
然而与胡塞尔对自然态度进行悬置不同,舒茨并不视自然态度为研究的障碍相反,自然态度是舒茨的基本论题之一,他分析了在自然态度下一般人是怎样把一切对社会现实的疑问悬置起来,从而令社会现实产生现实性的关于社会个体如何在生活世界中具体解决主体际理解问题,舒茨在论述主体自身构造和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又通过对 “视角互易性”,特别是 “生动的同时性” 的论述,具体阐述了意义的主体际理解问题简而言之,舒茨的现象学方法论包括自我变换,即站在他人的角度,借助想象看世界;以及合作性面对面交流与探索4)三、 现象学方法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据R1J1Johnston编辑的 《人文地理学辞典》 介绍(5),人文地理学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借鉴主要在于70年代对把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的实证主义地理学的批判,对现象学方法的借鉴主要来自于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11 对实证主义地理学的批判60年代是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兴盛的时代一方面,二战后,经济建设和规划给地理学提出了众多的任务,而传统的区域地理学在解决新的城市、 区域和环境规划问题时显得科学基础和工作方法软弱无力另一方面,地理学也努力追求自己的科学地位,力求如物理、 化学一样追求普遍性理论。
地理学开始对传统地理学进行发难,以美国的地理学者夏弗为其先锋,他说地球表面现象排列的空间形态规律是可以找到的,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也是可以找到的地理学家们开始热衷于寻找自己的先验模型,如人文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 信息扩散理论、 引力模型等等开创了地理学的假设 — 演绎的公理化方法,建立起系统的空间科学理论多元数理统计、 运筹学、 模糊数学、 灰色系统大量运用来整理地理资料,开创了地理学中的计量方法到了七十年代,地理学者开始对这场在地理学思想史上的 “计量革命” 感到不满一方面原因是使用的那些过于完美的理想模型与实际复杂的人文现象难以谋合,复杂的数学公式难以进行语义学的56第2期 陶建文:论现象学方法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还原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本世纪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地理学者普遍认为由于过分强调逻辑实证主义的实证原则,排斥那些暂时不可能从经验上证实的事物的研究,漠视地理学家个人在认识地理现象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认识过程还原为简单呆板的机械程序,把人文地理学中的主体的人当作同自然现象客体一样来对待因此七十年代西方的实证主义地理学走向衰落,开始了与之相抗衡的人本主义地理学。
21 人文地理学中现象学方法70年代,人文地理学家通过对把地理学作为一种纯粹空间科学的批判,依据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方法来构筑自己的现象学方法论文化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等作了一系列努力在 “生活世界” 的水平上解释社会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在更深的、 超越的层次上来揭示把传统经验理论及抽象的空间理论悬置起来强调从具体的场所出发研究人类的行为,在研究人类行为空间及其类型时重视个人行为价值、 个人地理物象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在研究地理物象过程中不把它看成单纯的环境刺激,强调行为过程个人知觉,认知能力可以修改与创造地理物象要求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时,通过与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位置互易来理解行为者的意向,由此构造空间的意义结构具体说来,运用现象学方法时有五个步骤:11 悬置一切理论及已有的经验21 通过介入观察,访问等手段去获取行动者真实的意向性意识31 依靠研究者的 “自由想象”,变更第二步所得的内容,并按某种要求进行分类;41 不停地对 “分类” 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现时研究同类或相关的课题进行比较,以便得以证实51 将研究所得与原先所悬置的内容对照分析,以便发现差异,去伪存真,形成最终结论。
现以时间地理学中现象学方法的渗透为例加以说明时间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行为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人的身体在时空中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计量研究来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组织提供依据渗透现象学方法之后,作如下改进:11 通过上文的五个步骤理解人们对地点的主观构成21 把现象的意向性的构成与现实联系起来加以考察31 试图依据 “地点芭蕾”(时间地理学中的人的行为的时空棱柱 — — — 作者注)建立一种综合的生活世界的地理学,旨在联系上面两步以展示一个地点并非是故意的然而还是充满意义的反映,并且在此同时不同的经验流作有规律的、 整体的运动(6)这样以获取现象学意义上的智能图及意义空间,展示出真实的人类活动空间不可否认,在地理学中运用现象学方法时常打破现象学的固有原则,但地理学者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是揭示真实世界图景的有效途径虽然有的地理学家批判它不可能把握外在的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唯心的地理学,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证方法的运用形成一种张力,可以修正实证主义方法偏狭的视野注释:(1) (5) (6) R·J·Johnston ,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1981. Great Britain , 252 - 254。
2)张庆熊著:《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现象学》,第7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州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7—1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4)霍桂桓著:《舒茨社会学理论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载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1995年版第364 - 37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青岛,266071)66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