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材料先秦史学的特征: 1、史学撰述体例的特征 先秦史学在撰述体例方面,历经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变化的过程,这与史学形成与发展所应具备的相关要素及相应条件密切相关文字形成之后,结绳刻画和口述传承被神话传说的追述形式所替代历法的逐步完善、史官的出现、政事的需要,渐次形成甲骨、金石、竹木等不同载体的政令档案汇编,进而形成早期的编年体史著随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和分工的细密、社会生活剧烈变动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史学撰述体例逐渐丰富多样,并驾齐驱,编年体渐趋完备,国别记言体形成,纪传体通史规模初具 2、史学记载内容的特征 随着文字的形成、史官及史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史学撰述体例自身的发展、史学主体意识的形成、史学功能认识的提升,促使并且推动史学记载的内容不断发生相应变化先秦史学记载的内容,呈现着记事内容从简到繁、单一到多重、简单到复杂、重神到重人、事件到观念、制度到思想、政事到社会人生的全貌的层递式的发展变动演进的特征 3、史学主体意识的特征 在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中,中国古代先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争取生存、发展和追逐利欲的纷争中,史学主体意识逐次呈现出从古到近、人数由少到多的自觉意识不断累积增强的发展变化趋势。
4、史学功能原则的特征 随着史学的发展完善,史官制度的发展完备及其职分职责的细密化,历史经验教训的累积,史学意识的自觉化的增进,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形势变动的需要,人们对史学功能原则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使之呈现出渐次加深及逐步形成共识的特征如史学借鉴功能的形成,疏通知远认识功能的形成 5、史家历史观念的特征 伴随着史学多重因素的发展变化,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历史典籍的渐次增加累积,史家认识的不断提高深化,史家的历史观念呈现出层出不穷、多家并存、互促互进、各领风骚的竞争不息的特征先秦史家的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依次或并行而形成天命史观、圣王史观、民本史观、复古史观、循环史观、变易史观等历史观念,不断推动影响着先秦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先秦史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促进并且推动了先秦史学从萌芽到规模初具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并对其后中国史学的发展演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史学特征: 1.开创了纪传体编史的先例 纪传体是秦汉史学的创造,司马迁是开创者他在《史记》中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放在全书之首,按年月次序编写帝王的历史,以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为主,同时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排列人物或事件;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主要是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这五个部分既有分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五种体例中,又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传体在《史记》的影响下,纪传体成为我国史学的最重要编写体例,其他正史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写的 2.厚今薄古的史学观念 秦汉人写时大多厚今薄古,与现实紧密联系在著史中,略古详今《史记》用一半以上的篇幅撰述当代史,班固的《汉书》,荀悦的《汉纪》以及官修的《东观汉记》都是以当代史为主,而且由当代人写当代史充分说明秦汉史学家著述为现实服务的观念 3.秦汉史学进入了新的时期 秦汉史学出现了繁荣的现象,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它的重要性也愈益明显因而编写历史书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出现了大部头的史学著作,如《史记》,《汉书》等巨著,而且这两部著作均为私人编写与此同时,统治者愈来愈重视史书的编写工作,特别是组织人力集体编写,如《东观汉记》等就是统治者组织学者进行编写的官修史书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另外,随着史学地位的提高,史书的列别比以前明显增多,在纪传体之外,还有编年体、杂史、起居注等形式 魏晋南北朝史学特征: 1、 史学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学科批评的展开 史学的多样化发展,集中体现在四点:第一,史书的数量宏富,体制不断创新,种类多样;第二,史书的作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而且既有汉族,又有少数名族,成分多样;第三,史书的领域一再拓展,专史门类多样;第四,史学评论的逐步深化,史评对象多样。
从主要评论史事,到转而以评论史家、史书为主,再到开始探讨历史学发展的历程 2、 史学的学科独立及其官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又一显著特征,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的学科独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目录的分类,二是学校教育与学术机构的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官化倾向更集中的体现,一是自曹魏起开始设置专职史官修史,二是北朝后期初步形成以宰臣监修国史的“史馆”制度 3、 史学上的门阀观念和民族意识之印记 当时的史学,从形式到内容,都烙上了门阀观念的印记:一是谱牒、谱学的盛行和“谱局因此而置”二是家史和别传的大量涌现三是正史的本纪和列传成了门阀士族的谱牒家史狭隘的民族意识是魏晋南北朝史书中的最普遍的表现史学成了他们为本族和本族政权争夺“正统”地位的工具同时,主张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的思想和坚持国家统一的观念,在魏晋南北朝史学中也有所发展 隋唐五代史学特征: 1、官方控制史学的程度加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承北齐之制,设立史馆,扩大编制,吸收一部分有才学的人为史官,以宰相监修,直接控制史书的修撰 2、更加重视史学的鉴戒作用 这一时期以魏征为代表的史学家,强调史学的鉴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事,否定天命;第二,重视民心向背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第三,注重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
总之,这一时期编撰的史书,主要把亡国之君的行为当成本朝皇帝“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值得取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 3、史书种类与体裁的多样化 史学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型、各种不同体裁的史书纷纷出现旧有的编年、纪传体史书无论记载内容,还是形式都得到了更加的完善,典志体、地理书、方志、史注、史评等新的史体也大量出现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杂史、故事、笔记,有价值的类书以及众多的佛道经典,文集数量明显增加 宋辽金元史学特征: 1、完备的修史制度 宋代修史制度趋向完备,不仅超过了前代,而且比明清严密辽金元设立了自己的修史机构,虽然没有宋朝完整,但也比较系统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历史元代翰林兼国史院,开明清翰林国史院的先河 2、会通的史学思想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治乱兴衰;南宋郑樵继承司马迁通史之风撰《通志》,并明确提出了“会通”的思想;宋末元初的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继杜佑《通典》后又一部典治体通史主通明变”成为当时的风气 3、史学的义理化倾向 一方面宋人学习《春秋》褒贬笔法,借以惩恶劝善以义理断史事,以史事证经义是义理史学的另一个内容。
朱熹认为汉高祖、唐太宗虽然有大功业,也不值得肯定,因为他们的本心是出于利,而不是义到元代,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思想,理学化的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明清史学的特征: 1、历史著述的总结性趋势 唐甄的《潜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总结性著作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与《宋论》是历史评述的总结性成果章学诚是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杰出史学家《校雠通义》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总结性著作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最为完整的学术史专著《大明会典》、《大清会典》、“六通”是典章制度史集大成之作,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两部类书以及空前的大丛书《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则是目录学的总结性成果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均为体大思精的历史地理学杰作 2、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 明清史家大都是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史方法,追求史事之真实王世贞治史求真务实的精神,开这一时代史学考证风气之先河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清代考据学的先驱乾嘉学者严密的考证方法,实事求是的学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值得提倡 3、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 大凡明清史家,往往是博通百家的学者,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而且关注天文、地理、水利、医药、士农工商等应用学科,表现出宽广的文化视野。
明清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展,还表现在通俗史学的繁荣纲鉴类史书、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历史纪实、蒙学乡塾读本等普及类历史读物,盛极一时明清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层,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历史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4、具有启蒙色彩的史学思想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层社会的变化,也曲折地反映到史学领域,兴起了反理学、“六经皆史”与经世致用三股史学思潮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1.刘知几在《史通》中明确指出,史家治史不仅仅是劝善惩恶,而必须将史学作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重视史学的功用,强调史学与政治的联系,这种理论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2.刘知几以前的史学家多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今不如昔”、“是古非今”等,刘知几对此大加批评,他认为成败与天命无关,今未必不如昔,只不过历史在发展社会发展必然出现新特点,这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这在当时是进步的历史观 3.刘知几史学思想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考察中国封建史学发展过程时,从理论上论证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他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有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选择、组织史料的能力和书写记事的技巧;所谓史学,是指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史料知识;所谓史识,是指过人的见识,即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刘知几认为一位史学家要搞好历史,“三长”缺一不可,而其中史才、史学又离不开史识其二,他主张直笔著史刘知几从历史记载的真实出发,大声疾呼“直书”、“实录”,揭发和斥责对历史进行歪曲的现象并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史学发展中提倡直书的传统,明确地将“直书”作为编纂史书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加以论证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1、 经世致用论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了深刻阐发他认为,研究历史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坚持详近略远的原则,注重研究当代史;还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特点,使研究符合时代需要,以持世救偏;要敢于开风气之先,千万不可为世风所囿 2、 六经皆史论 章学诚认为六经是古代切合时事、服务于时事的历史著作,“六经皆史”的“史”,既具有“历史资料”的含义,用以矫正宋学空谈义理的弊病,同时,又具有经世之史的内容,以反抗乾嘉考据学派闭口不谈义理的流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为史料搜集、历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 史义论 史义论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中心,最终把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推向最高峰。
史义是相当于史事、史文而言,指的就是历史理论和观点章学诚主张只有具备史义的著作,才称得上是“成一家之言”的著作,否则只是史料汇编 4、 史德论 章学诚在总结唐代刘知几才、学、识三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史家更重要的素质是具备史德史德的内容不只是据实直书、书法不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如实反映客观历史,能以理性制约情感 5、 史书编纂论 章学诚提出要创立新史体,以改造旧书籍新史体由本纪、因事命篇的纪事本末、图表三部分组成,纲举目张、图文并茂 主张编写通史 将史籍按内容和功能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扩大了史料收集的范围 文人不能修史文人修史讲求文字技巧,往往影响史书记事的真实 野史:野史是与正史相对应的史学门类,由私家撰述而成,既包括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典志等体裁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