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岭南文化论文-菊坡学派与岭南史学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50KB
约6页
文档ID:36645515
岭南文化论文-菊坡学派与岭南史学_第1页
1/6

岭南文化论文-菊坡学派与岭南史学菊坡学派与岭南史学摘要]南宋学者和政治家崔与之创立的菊坡学派,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不仅在文学、思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大多曾经担任史官,对史学具有明确的 认识,表现出与宋代义理史学完全不同的求实致用特征,为岭南地区史学文化的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崔与之 菊坡学派 岭南史学崔与之(1158-1239 年),字正子,号菊坡,卒谥清献,广东增城人他既是南宋著 名的政治家,也是在文学、思想领域均有建树的学者,创建了菊坡学派,成为岭南地区主 持风会的一代名臣近 20 年来,学术界对于以上几方面内容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数 量的成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根据崔与之对史学的认识,以及在淮东、四川居官 和岭南赋闲三个时期培养史学人才的事迹,着重考察菊坡学派对南宋岭南史学文化的贡献 和影响 一 崔与之治学虽以诗赋闻名,但对经史之学同样具有良好的素养他自幼刻苦读书,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崔与之出生不久,遭丧父之痛,无依无靠,只得随母亲投靠外家他后 来记载说:“与之幼孤而贫,居于外邑稍长即受萝岗人钟遂和发蒙,俾与其子钟启初同 学钟遂和字克应,仕宦不显,官至宣议郎,被崔与之尊称为克应公、宣议公。

宋宁宗嘉 定十五年(1222 年),崔与之曾致书钟启初说:“念惟世伯,昔曾卵翼与之,训诲与之,恩同 父子钟启初字圣德,号玉岩,排行第四,被崔与之一生尊称为四兄宋理宗绍定元年 (1228 年),崔与之在给他作的墓志里说:“予少时,叨承宣议公提携训诲,俾与四兄同学同 游,皆在萝岗也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对崔与之的人生至关重要,不仅得到了知识的积 累,而且培养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后来在治学和为官方面都形成勤勉务实的作风 尽管少年崔与之在岭南发奋学习,然而宋代的岭南地区文化发展仍然相当落后,读书 人前途渺茫,缺少进身机遇崔与之遂毅然告别家乡,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 年)赴南宋 都城临安求学后来弟子李昴英见其在太学时的书稿,曾作跋语说:“吾州去在所四千里, 水浮陆驰,大约七十程士以补试,虽登名犹未脱韦布也故稍有事力者,犹劳且费之 惮而尼其行,寒士又可知矣公奋然间关独往,一试预选,随取高第平生勋业名节,实 贤关基之长短句有‘人世易老’之叹,必期三年成名而归书所云云,立志已卓然不凡 他在临安埋头读书,心无旁骛,“既中选,朝夕肄业,足迹未尝至廛市”绍熙四年(1193 年), 崔与之中进士乙科,成为岭南历史上第一位由太学及第的人,极大地刺激了家乡学子的求 学热情。

诚如元人王义山所云:“五羊之广,则为象犀珠玉之广,诗书礼乐之风未敦也姑 以近世言,丞相菊坡由上庠取科第,广之士自是而相励以学临安求学的经历,使崔与之 接触到许多硕学之儒,积累了丰厚的经史知识和学识素养明人刘履赞誉“其未仕也,以经 史文章,纲常制度,善恶得失明其学”,就是对崔与之的恰当评价因此,他对于史学具有 一定的自觉认识,已经具备人仕之后担任史官的条件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 年)十一月,朝廷任命崔与之为秘书少监次年正月,以秘书 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十二月,又升任秘书监,仍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 院检讨盲南宋秘书省被称为“著庭”,负有撰修史书之责,故秘书监、少监均为史官例 如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七月,诏秘书省国史日历所“凡日历事,长贰通与修纂”,于是 秘书监和少监成为撰修日历的史官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年)十月,朝廷诏“圣政文字,秘 书监、少同预编类”自此秘书省的长贰秘书监、秘书少监,成为编撰圣政记的史官崔与之对于秘书监、少监的职责是明确的,他在奏疏中说:“朝散郎、新除秘书少监崔某状 ……顾惟群玉之府,世之耆儒硕学,篷武其间者能几人?椎然不文,躐有此幸,非特一身 之宠,抑为五岭之光。

……擢贰道山,辞至三而未获赘员史局,俾共二以奚堪南宋一 代任秘书监和少监的官员,皆为饱学之士,极一时之妙选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 素养,无法叨居此任崔与之能够在一年时间之内由少监升任正监,充分表明在经史方面 具备优势,不但能够胜任,而且可以服众正如他在奏疏里所说:“窃惟汉以蓬山萃四方之 名流,唐以瀛州极一时之妙选,当世以为盛事,后人又为美谈逮我国朝,尤重兹选,自 非邃学异才,清修雅望,岂容滥厕其间!是以人才辈出,前后相望,实为他时峻用之储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 年),朝廷以崔与之权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他 上奏说:“续奉圣旨,崔与之升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同修撰……况史才自古为难,虽宿 学有词莫措兹圣经方袭六以为七,非陋儒可共二而兼三反复以思,凌兢而惧从崔与 之关于《汉书》的讲解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史官的职责认识非常明确他“为讲官时,说 《汉书》二节,是前人无此发明一云:汉文帝君臣不学即位初元,首以狱刑钱谷问周 勃,勃谢不知问平,平举大体以对惜乎,文帝不学,不能举周事以诘平周以冢宰通 三年而制国用,以八法而平邦国,非留意狱刑钱谷乎?以此诘平,知其无以借口矣二云: 周亚夫鞅鞅非少主臣,此是亚夫强项气习。

细柳之屯,去中都不远,闭营门以拒天子,谓 之警不虞则可,而尊君之礼则未至也景帝忌刻,宜其不能容孔子论为臣则曰:‘其行己 也恭,其事上也敬’亚夫不学,毋怪乎恭敬之事未之有闻”表面上是批评汉文帝君臣行 事不当,实际上是借古喻今,希望宋宁宗留心政事,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这种以史经世 的思想,在他给秘书省著作郎危稹写的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平生忧国心,一语三叹息 著庭史笔健,寒芒照东壁……时事棼如丝,宵衣尚顾北袖藏医国方,何以寿其脉这 既是对同僚史官的期望,又是对自己任史官的要求,认识非常深刻 二 崔与之蕴藉深厚的经史之学,为官以后树立了卓越的政声宋宁宗赞誉他“擅南海清淑 之气,续先儒正大之传”,给予高度评价故吏洪咨夔更明确地指出:“公以正大学问,发 为政事,所至声迹彰灼在岭南历史上,宋代以前能够和崔与之比肩者,只有唐代的韶州 曲江人张九龄明人评价崔与之说:“貌古而真,心古而纯秉国钧轴,为世伟人岭南间 气,无间中夏斯与曲江,齐名并驾宋代以后能够和崔与之齐名者,也只有明代世称白 沙先生的陈献章清代崔棪比较说:“白沙以讲学著,不以宦迹显公则以宦迹显,不以讲 学著然其宦迹,悉本实学而成可以说是对两人非常精到的评价。

崔与之引古论今,特 别强调培养人才对于治乱兴衰的作用:“国论参稽定,人材护养成古来同此恨,老去向谁 倾外任差遣年满赴阙,上朝面奏说:“臣自外来,但知外患未息之为可忧致身内地, 始知内治未立之为可虑盖内外之情不通,最为今日大患人才之进退,言路之通塞,国 势之安危系焉用人必亲其人,听言必行其言事之巨细,必有良规而后可以独运;事之 利害,必有真见而后可以独断愿于用人听言之际,一 付公论,诏大臣首清中书之务,力为外御之图廷接诸贤,参稽众论,凡大施设大经画, 合谋而参订之,以求至当之归晚年屡辞朝廷征召,不赴宰相之任宋理宗知不可强求, 乃下御札俾其言事崔与之又上疏说:“国家圣圣相承,惟用人听言为立国之本自任则用 人不广,自是则听言不专而用人听言之本,又皆归之清心寡欲因此,他每到一处都以 延揽人才为急,以致时人赞誉说:“崔丞相所至,幕府极天下选在崔与之网络的人才之 中,有各种才艺智谋之士,这里仅以培养的史学人才为例,说明他对南宋后期史学发展所 起的作用 (一)淮东幕府人才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 年),崔与之以金部员外郎、直宝谟阁“权发 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他曾经道及这段为官经历说:“嘉定甲戌正月,以金部郎分阃东淮。

正当金虏弃巢南奔之时,人不愿往,以君命不敢辞,首尾五年而不得代 这 5 年崔与之在淮东守边御敌,政绩颇多他所赏识的人才之中,最有名的当推刘克庄和 洪咨夔 刘克庄字潜夫福建莆田人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 年),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 官、实录院检讨官次年召对,赐同进士出身淳裙十年(1250 年),除秘书监他深感崔 与之知遇之恩,撰文说:“昔掾仪真,公为扬帅白事玉帐,一见赏异每云近岁,人物稀 疏吾得二士,子华潜夫刘克庄 25 年后游涧蒲,又回忆说:“余顷为仪真郡督邮,白事 维扬崔公锐欲罗致,属先受制置使李公之辟,崔公始聘洪公舜俞入幕虽然刘克庄先被 江淮制置使李珏聘为幕僚,未应帅府之召,但他始终感激崔与之对他的奖掖和提携 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临安府于潜入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 年)傅行简榜进士出身, 治诗赋嘉定十七年(1224 年),除秘书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 年),以中书舍人兼同修 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据史书记载:“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边事纤悉为尽力可见 洪咨夔深得崔与之倚重,相知甚厚后来崔与之以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 仍举荐洪咨夔为从官史载:“与之帅成都,请于帝,授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

洪咨 夔在给崔与之的信中说:“捧砚从游,久缀门人之列:分弓庀役,就充幕吏之员天巧其逢, 人荣所托窃以小范之帅环庆,举张方平;大苏之牧中山,进李端叔两公辟士之盛事, 百世知人之美谈不图晚生,亲见前辈抚启”他做崔与之幕僚的时间很长,自谓“不图一 日之逢,遂有终身之托,拔从食客,列在属僚”元代牟(山献)盛赞两人交游之好,指出: “宋嘉定中,清献崔公以次对帅蜀,其后遂制置西事宾客从者文忠洪公,实颛笺翰崔公 清规重德,洪公雄文直道,参会一时,蜀人纪之,以为殆过石湖、放翁也……宾主相为 终始盖如此!”可见崔与之在淮东培养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四川幕府人才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 年)四月至嘉定十七年(1224 年)三月,崔 与之先后任成都知府、兼本路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他在四川为官的 5 年之 中,培养和举荐的人才比淮东更多宋人曹彦约说:“曩时崔正子尚书入蜀,下询西事 ……崔尚书相信最笃,问蜀中知名士,不免随所见闻录报,往往皆被荐拔,多经召用另 据崔氏家集记载:“公身藩翰,而心王室,务荐贤以报国在蜀擢拔尤多,若游似、洪咨夔、 魏了翁、李庭芝、家大酉、陈韦华、刘克庄、李鼎、程公许、黎伯登、李性传、王辰应、 王溟、魏文翁、高稼、丁焴、家抑、张裨、度正、王子申、程德隆、郭正孙、苏植、黄申、 高泰叔、李鐊,各以道德、文学、功名,表表于世。

上述人才之中,尤以培养史学人才成 就卓著 游似字景仁,号克斋,顺庆府南充人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 年)蒋重珍榜进士出身, 治《春秋》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 年),除秘书丞端平三年(1236 年),以礼部侍郎兼同 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嘉熙四年(1240 年),以参知政事权监修国史淳祐五年(1245 年),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提举实录院、提举编修国朝会要宋代的实录院、国史院、编修国朝 会要所等修史机构的提举官,例为宰执加官,然而宋代的提举官负有实际修史责任,定期 赴秘书省道山堂与史官讨论体例,解决问题,决不是仅仅挂名领取俸禄而已 魏了翁字华甫,邛州蒲江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年)曾从龙榜进士及第,治诗赋 开禧元年(1205 年),除秘书省正字次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嘉定十五年(1222 年),以兵 部员外郎、吏部郎中、太常少卿等官,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嘉定十七年 (1224 年),除秘书监、起居舍人,仍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宋理宗端平二年 (1235 年),权礼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吴泳字叔永,潼川府中江人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 年)郑自诚榜同进士出身,治诗赋。

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 年),除秘书郎五年,除秘书丞六年,除秘书省著作郎端平二 年(1235 年),任秘书少监他与崔与之关系非常密切,多有书信往来崔与之到四川为官后,其务实作风深受吴泳敬佩,于是通书自荐说:“某生长东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