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设置探究任务开始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58KB
约5页
文档ID:217188677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设置探究任务开始_第1页
1/5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设置探究任务开始 欧树林【摘要】 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教学目标,探讨探究任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重要性,以及探讨探究任务的“广度”、“精度”、“梯度”关键词】 探究任务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G633.6 A 1992-7711(2018)05-043-010新课改以来,探究性学习成为了教师探讨的最多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过多的环节,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有很多的不可预见性,处理得不当往往会导致教学任务环节无法完成,严重的还会导致课堂混乱,使“高效课堂”变成“低效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要合理掌握好时间,要掌握好学生的探究流程那么怎样才能把控好探究的流程呢?根据教学的实践以及对教学点观察与思考,本人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设置好探究的任务探究任务主宰着全体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方式和效果,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应注意一下几个方向一、探究任务必须与学习目标吻合探究任务决定了探究活动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价值从知识层面讲,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必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而探究式教学的环节多,耗时长,因此,只有把探究任务与课标要求的重点、难点有机结合,探究任务要科学、可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其途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所以,探究任务要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探究任务需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任务的设计决定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所设计的探究任务的不同,对学生产生的驱动作用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必然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所以,探究任务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学中要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助于提高探究任务驱动性例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给学生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每个小组分别领两件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模型,如汽车模型,水壶,篮球,螺母等,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我们通过全方位观察,可以清晰了解物体的形状,但是当我们要把物体的形状通过平面图形展现出来时,无法全方位都展现,如何才能够用最少的方位把物体形状的有效信息展现出来呢?请讨论完之后上讲台展示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不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驱动力收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效果。

此外,采用小组竞争法、辩论赛、趣味性的游戏、教师有激励性的评价等,对提高探究任务的驱动性是行之有效的三、探究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精度”探究任务决定了探究活动在思维培养方面的价值广度”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进行而“精度”决定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高效性例如,在“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前一章我们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请您谈谈学习函数后的想法从教学目标看,教师的意图是希望用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用函数的观点去研究数学问题,使问题具有足够的“广度”但是,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出乎意料有的学生回答:函数很抽象、很难理解;有的回答:函数模型的应用很广泛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没有猜对老师的意图但毋庸置疑,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让学生谈谈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为什么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的初衷呢?因为问题过于宽泛,教师的表述不准确,造成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的理解偏离了学习目标因此,任何探究任务都要用文字准确地表述,这不仅是对探究任务外在形式的要求,更蕴含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成为探究任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四、探究任务应“分层”而“有效”具有适当的梯度探究任务决定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人数比例。

在探究性学习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亲身实践和感悟,以自己的方式将新知识建构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学以致用探究任务的设计要符合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设问,争取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成绩好的学生能“吃饱”,也让成绩差的学生能“吃到”,使更多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性學习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两个任务任务1:观察校园周围的物体,列举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事例任务2: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框架模型以及让学生课前剪好的直角三角形纸板演示:在正方体的棱与面中,存在哪些线面垂直关系?如果连上正方体的面的对角线,又存在哪些线面垂直关系?请把直角三角形沿着斜边上的高线翻折成90,观察翻折后的图形中存在哪些线面垂直关系让学生根据演示,归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任务1中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观察找到相应的例子,由易到难,为任务2做好铺垫,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适合层次中下的学生任务2中的两个问题要通过抽象思维,细致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才能得到结论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适合层次高的学生。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探究任务的设计水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探究任务的优劣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探究任务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具有适当的“广度”、“精度”、“梯度”才能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