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官清衙净留丹青 宋代的米芾和现代的吴昌硕,两位文坛巨子,两位艺术大师,人们大都知道他们在文坛上的艺术造诣,可是,很少有人知晓,他们两人还是两位清官廉吏 上个世纪的1983年至1984年,我曾在苏北的涟水县工作过两年,此间,涟水的一方地域文化和地域风情,使我深受感染,甚至为之震撼,至今不能忘记,因为,它已使我终身受用 在涟水两年,最使我牢记于心的有两件事:一是涟水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好传统、好民风涟水学子,贫而好学,手不释卷,终身不已〞的美誉传承至今,难怪涟水古往今来就是一方人才辈出之地;二是涟水百姓心中自古以来就有“一杆秤〞,以此来称出涟水官府里的“几任衙台清正〞涟水县城珍藏的米公亭和昌硕井,就是特别宝贵的人文遗迹,就是涟水百姓“心中有杆秤〞特别生动、特别真实的历史见证 宋代的米芾和现代的吴昌硕两位文坛巨子、艺术大师,人们大都知道他们在文坛上的艺术造诣,可是,很少有人知晓,他们两人还是两位清官廉吏至今尚遗存在涟水的“米公亭〞和“昌硕井〞,就是在悄悄地印证着米芾、吴昌硕任职涟水时的清廉形象,就是世代流传在涟水民间的口碑和心碑。
米公亭,在涟水西苑岛旁,亭边就是当年米芾离任涟水时涤墨示廉的一汪水塘,后来人们怀着崇敬而又思念的心情,称之“米公洗墨池〞该池近百平米,池水如流淌的墨玉,池中绽放的荷花婀娜娉婷,片片荷叶犹如张张宣纸涟水县的父老乡亲正是以池作砚,以荷作纸,为米芾书写了清官之“清〞,廉吏之“廉〞洗墨池畔的米公亭里,屹立着一方长三米宽一米的石碑,碑上的文字历史地、真实地记载了这位清官的事迹: “宋朝书画家米芾,字元章,襄阳人,官礼部员外郎,元�年间知涟水军二年,清廉惠政,任满行归,临池洗墨,囊素萧然,来去清白,遗迹犹存,时人谓之‘墨池飞雾’,念其品高,建亭立碑志之〞 涟水的“昌硕井〞,同样是一位清官的遗存,同样是对一位廉吏的见证晚清艺术大师吴昌硕曾任涟水县令,他为文文正,为官官清,身为官员,不擅敷衍,不作应酬,得闲之时便沉缅于金石书画他以凛然浩气,守为官之清正他为公余求得耳目清静,沏茶得盅好水,便在院中挖井一眼,以为借此就可闭门谢客,远离腐俗,当个好官,做个清官事实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简洁、那么天真,恰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非但没有求得所谓的“耳目清静〞,相反招来了龌龊诋诟,使得吴昌硕大失所望,心灰意冷,时仅一月,他便毅然弃官而去。
临走前,他深情地留下了两枚有关涟水的印章:一枚“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一枚“一月安东令〞,将自己的心情、心境,浓缩于方寸之中,让世人评说,让历史作证这两枚印章,现珍藏在浙江杭州的西泠印社 米公亭、昌硕井,是米芾、吴昌硕两位艺术大师在不同时期留在同一个地方――涟水县的宝贵的历史遗存历史记载了他们在不同时期,曾经迈着相同步伐,由文坛走进官场,在官场中,又同样用自己的清廉形象书写了“为官官正〞米芾和吴昌硕,都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坚守着自己的清白人生,都是以清廉之心、洁白之行,倾心于不用笔墨、不见笔墨的无形胜有形的“书画〞,书写出了“官清衙净〞的传世“墨宝〞,绘出了“官清衙净〞的历史“画卷〞这种独特而宝贵的“墨宝〞和“画卷〞,留在了涟水,其实也是留给了历史,留给了后人古往今来,一代一代的涟水人,四面八方的外地人,来到涟水,来到米公亭和昌硕井旁,都能受到两位清官廉吏形象和事迹的感染文正而又官清,正是米芾、吴昌硕的双面人生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