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运用“补充材料” 深化文本解读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KB
约4页
文档ID:10639454
运用“补充材料” 深化文本解读_第1页
1/4

1运用“补充材料” 深化文本解读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 朱绍永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1-7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一方面补充与作品相关的“ 材料” ,如作家经历、时代背景、 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让学生了解,可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背景性知识;另一方面文本表达的理趣、思想、意象、意境等,有些是无法直接言传或不易言传的,必须运用补充材料去开启述说, 辅助印 证,从而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 为 形象;再者, “补充材料”还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领域,扩大知识视野,增加语文积累因此,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成 为语文课堂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对此,笔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让学生成为“补充”的主体 从“对话”教学观来看, “材料补充”的主体应当有两个:教师与学生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总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阅读、吸纳 ,“补充” 的主体基本上是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 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 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进行“补充主体”的转换,即教师可以“ 补充”,更 应该鼓励学生“ 补充”实践证 明,让学生“补充”比老师补充效果更好例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柳宗元写作该文的背景资料,并制作成 PPT,上 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 PPT补充阅读材料的 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 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 过查阅资料和展示“补充材料”,学生既加深了对柳文抒发的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之情所产生根源的认识,还摸索出搜集材料的路径,学会了如何取舍材料学生扮演“ 接受”的角色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补充的机会尽量让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补充 ”平台,鼓励学生大胆“ 补充”,让 他们通过补充与文本相关的材料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阅读的目的在于内化教材,重建教材涉浅水者得 鱼虾,涉深水者得蛟 龙”,学生探究越深刻,越广泛,那么,2涉猎者所得到的也才能越丰厚,越广博如 辛弃疾的《鹧鸪天· 壮 岁 旌旗 拥 万 夫 》,全 词正文 55 字所容纳的是词人生命中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学生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深切地理解文本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时,我问:“‘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句中,作者写了他的什么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句中,作者写了他的什么事情?”通过让学生说出诗句中的具体故事,结合故事理解诗句的丰富蕴涵,这样,学生就能较为深切地体悟作者的英雄气概和一腔热血而无处报国的忧愤之情。

二、准确把握“补充”的时机 1、导入新课的补充接受美学认为, “读者在 阅读文本前拥有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期待视野),即阅读前拥有的生活体验、文化传统、 审美经验及能力等诸方面;阅读是在读者期待视野和文本召唤结构的互动中完成的;期待视野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心理基础”[1]用于导入新课的“补充材料 ”,要能 够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激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就像在宴会开始,首先端上一道精美的菜肴,能激起人的食欲冲动一样好的补充导入材料,必然是简洁而又兴味十足的我教学《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首先在屏幕出示如下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 堂前”“萦萦 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陶渊明)“ 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 送浣花村” 杜甫)“我惜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苏轼)在学生阅读这些诗句后,我 说:“其实种树是一门学问,它不 仅可以绿化环境,造福人类, 还能 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想启迪”这一“ 补充” ,既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又揭示了文本的述理特点,为学生解 读文本作了铺垫2、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补充在引导学生理解、品赏文章的过程中,要抓住教材重点、美点,进行必要的补充,以辅助理解文本,拓展课堂时空,开掘新的视域,推进讨论,深化品味与感悟。

我教学《雨巷》一诗时, 为了让 学生理解文本中“丁香”所寄托的美丽、高洁而又愁怨等复杂的情感,采用“ 师生共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古今诗人写“丁香”诗句在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我在屏幕显示丁香花的几种色彩图片,接着让学生配上诗句学生争相为图片配诗,如“ 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等等通过欣赏3图片、配诗,学生 发现,在古代,丁香不只是“ 物语”,更是“ 情语”,其背后凝结着的是美丽的愁怨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为什么“ 我”等的不是牡丹一样国色天香的姑娘,而是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而较准确的理解了“丁香” 所寄托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3、课文教学结束时的补充此处的“补充”,多用来升华情感,延伸思考,引发回味我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结尾时,用屏幕出示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此文,在气壮山河的氛围中结束教学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梁先生的豪迈气概和喷发般的激情虽然课堂教学结束了,但因为有这一“补充”,学生 对梁任公的 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充分感受到他的崇高与赤诚,把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了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注重提高“补充”实效1、“补充材料”要与教学“ 要点”相契合要精心构思,善用补充,补的内容适当,补的时机恰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补充材料”应与课文密切相关,符合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过程(主线)融为一体,不能是两张皮,水是水油是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 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补充的材料,要能对准学生的心弦,找到结合点、触及点和渴求点,才能使他们拨动心弦、扩充视野,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2、补充的材料要有典型性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沃尔佩认为,文学的典型性“必须将其理解为 某种激发美感的、具体的或独特的东西因而,典型性可以通过一种一般与专门特征的联合体,而非一般与普通特征的联合体予以表达 ”[2]美学把典型性作为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阅读教学中所选择的“ 补充材料” 也必须具有典型性,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培根的《论厄运》是一篇哲理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语言抽象,学生要透彻理解其深沉的哲思难度较大我在引导学生理解“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等句 时, 补充了古代司马迁、当代张 海迪具象化的战胜苦难、4取得成就的典型故事,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此类警句的内涵并感悟其所倡扬的面对厄运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

3、要防止拓展过度要精选“补充材料”,慎用“补充材料”,所补充的“材料” 不仅要与课文密切相关 ,而且 “量”要适当,如果繁杂、过多,就会干扰、弱化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3] “补充材料 ”精当,才能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激活、唤醒、生成、升华 的催化剂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激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 材料”的研读,有所悟,有所得,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 、内化文本所潜隐的情感、理趣、美感,实现语文素养的生成和精神建构注:[1] 曹明海, 陈秀春: 《语文教育文化学》,山 东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 242 页[2] 王柯平、田 时纲译, [意]德拉·沃尔佩著: 《趣味批判》,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版,第 105 页[1]吴式 颖: 《外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版,第 258页作者:朱绍永,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052788685316 邮编 22390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