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妙,如画的风景久已熟识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赛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思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查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解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识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赛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赛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狠,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当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当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由于“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白“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刺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颜色的光明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衬托而加强了颜色的鲜亮性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衬托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擅长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媚如画而异色相衬托的手法,明显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好像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衬托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颜色鲜亮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根底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衬托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方,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
不仅颜色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白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衬托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分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降临,这些水也不行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尽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美“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思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其次首和第三首 其次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终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最宠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假如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俯视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其次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开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地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很多传奇,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颜色:传奇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地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地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观察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风光,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模糊的美的境地形成鲜亮的对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喜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很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
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肯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当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如同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不是尽情声色的人,他观赏的是吴娃的歌舞,盼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日,希冀那些美妙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很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仆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受的各种情境,体验仆人公今昔南北所呈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肯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顾,脉络贯穿,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谋篇布局的超群艺术技巧。
赏析二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需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风光,写得生气盎然,颜色明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赛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气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闹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大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颜色鲜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假如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说明“江南好”,那么其次、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奇《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奇,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
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终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出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漂亮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奇妙的诗笔,简洁地勾画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风光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异,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