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沟内和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电缆沟内和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 10kV 及以下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工程的塑料控制电缆、矿物绝缘电缆、交联取聚已烯绝缘电力电缆及聚氯已烯绝缘电力电缆敷设 2 施工准备 2.1 原材料要求 2.1.1 所有材料规格型号及电压等级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 2.1.2 每轴电缆上应标明电缆规格、型号、电压等级、长度及出厂日期,电缆轴应完好无损 2.1.3 电缆外观完好无损,铠装无锈蚀,无机械损伤,无明显皱褶和扭曲现象橡套、塑料电缆外皮及绝缘层无老化及裂纹 2.1.4 电缆的其它附属材料:电缆盖扳、电缆标示桩、电缆标示牌、油漆、酒精、汽油、硬酸脂、白布带、电缆头附件等均应符合要求 2.1.5 电缆出厂检验报告应符合标准 2.1.6 对电缆绝缘性能、导电性能和阻燃性能有疑义时,应按批抽样并送到有资质的试验室检测 2.2 主要机具 主要工具见下表 主要工具一览表 序号 机 具 名 称 单位 数 量用 途 1 电缆牵引端 个 1 牵引电缆时连接卷扬机和电缆首端的金具, 用于牵引重量较大的电缆2 牵引网套 个 1 牵引电缆时连接卷扬机和电缆首端的金具, 用于牵引重量较小的电缆3 防捻器 个 1 牵引电缆时消除钢丝绳及电缆的扭转应力 4 电缆滚轮 个 若干 敷设电缆时的电缆支架, 用于减小磨擦和保护电缆, 滚轮间距 1.5~3m5 电动滚轮 个 现场定敷设电缆时利用其磨擦力推动电缆的外护层,减小牵引力和侧压力 6 电缆盘千斤顶支架 个 2 敷设电缆时支撑电缆盘,以便电缆盘转动 7 电缆盘制动装置 个 1 用于制动电缆盘 8 管口保护喇叭 个 现场定钢管内敷设电缆时,在管口处保护电缆 9 卷扬机 台 1 敷设电缆时用于牵引电缆 10 吊链 个 2 敷设电缆时用于提升电缆 11 滑轮、钢丝绳、大麻绳 套 现场定敷设电缆时用于牵引电缆 12 绝缘摇表 个 1 遥测电缆绝缘 13 皮尺 个 5 测量电缆长度 14 钢据 个 3 手工锯割电缆 115 手锤 个 3 现场用 16 扳手 个 5 现场用 17 电气焊工具 套 1 制作支架等切割金属等 18 电工工具 套 1 现场用 19 无线电对讲机 套 4 敷设电缆时的通讯工具 20 手持扩音喇叭 个 2 组织敷设电缆用 2.3 作业条件 2.3.1 电缆安装前,土建工作应具备下列条件: 2.3.1.1 预留孔洞、预埋件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埋设牢固。
2.3.1.2 电缆沟、隧道、竖井及人孔等处的地坪及抹面工作结束 2.3.1.3 电缆层、电缆沟、隧道等处的施工临时设施、模扳及建筑废料等清理干净,施工用道路畅通,盖扳齐全 2.3.1.4 电缆线路敷设前,土建应完成的工作必须完成 2.3.1.5 电缆沟排水应畅通 2.3.2 设备安装应具备下列条件 2.3.2.1 电缆线路两端连接的电气设备及用电设备配电箱柜应安装完毕或已就位敷设电缆的通道无堵塞 2.3.2.2 电缆支架及电缆过管、保护管已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2.4 作业人员 主要施工人员:电工、起重工持证上岗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3.1.1 直埋电缆敷设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 直埋电缆敷设 铺砂盖砖 回填土 管口防水处理 挂标志牌 埋标桩 3.1.2 电缆沟内及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工艺流程: 电缆沿电缆沟及电缆竖井敷设 水平敷设 垂直敷设 挂标志牌 准备工作 23.2 操作工艺 3.2.1 电缆型号规格及长度与设计资料核对无误 3.2.2 敷设前,应对电缆进行外观检查及绝缘电阻试验1kV 以下电缆用 1kV 摇表摇测线间及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低于 10MΩ;6KV 及以上电缆应作耐压及泄露电流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必要时敷设前仍需用 2.5KV 摇表测量绝缘电阻是否合格 3.2.3 电缆线路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已经编制,并已审批,工程任务已下达 3.2.4 敷设电缆施工机具及施工用料已准备好,支架已经搭设完毕,并且符合安全要求 3.2.5 临时联络指挥系统的设置: 3.2.5.1 线路较短或室外的电缆敷设,可用无线电对讲机联络,手持扩音喇叭指挥 3.2.5.2 多层建筑内的电缆敷设,可用无线电对讲机定向联络,简易作为全线联络,手持扩音喇叭指挥 3.2.6 施工人员组织:敷设电缆即要统一指挥又要分工明确,通常电缆盘的管理为一组,土方的挖掘为一组,卷扬机牵引(人力拉引)为一组,电缆接头为一组,测绘为一组,由于电缆线较长,敷设时各小组用对讲机相互联系 3.2.7 冬期电缆敷设,温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时,应将电缆提前加温 3.2.8 电缆的搬运及支架架设: 3.2.8.1 电缆短时间搬运,一般采用滚动电缆轴的方法滚动时按电缆轴上箭头指示方向滚动,如无箭头时,可按电缆缠绕方向滚动,以免电缆松动 3.2.8.2 电缆支架的架设的地点应选好,以敷设方便为准,一般应在电缆起始点附近为宜架设时应注意电缆头的转动方向,电缆引出方应在电缆轴的上方。
3.2.9 直埋电缆敷设 电缆直埋敷设是沿已选定的路线挖掘沟道,然后把电缆埋在地下沟道内因电缆直埋在地下,不需要其它设施,故施工简单、造价低、电缆散热好一般在电缆根数较少,敷设距离较长时多用此法 3.2.9.1 电缆的埋设要求 (1) 电缆的线路路径上有可能使电缆受到机械损伤,化学作用、振动、热影响、虫鼠等的危害地段,应采取保护措施 (2) 电缆的埋深应符合下列要求:电缆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0.7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 1m,只有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埋浅些,但应采取保护措施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如加套管) 3(3)电缆之间、电缆与其它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的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3.2(2)的规定 (4)电缆与铁路、公路、城市街道、厂区道路时平行或交叉时,应敷设在坚固的保护管内管顶距障碍物不小于 1m,管的两端伸出道路路基边 2m,伸出排水沟 0.5m (5)直埋电缆的上下方需铺不小于 100mm 厚的软土或沙层,并盖于混凝土保护板或砖,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 50mm 3.2.9.2 电缆敷设 (1) 清理沟内杂物,在沟底铺上 100mm 厚的软土或沙层,准备敷设电缆。
(2) 电缆敷设可用人力拉引或机械牵引,当电缆较重时,宜采用机械牵引,当电缆较轻时,宜采用人力拉引 (3) 电缆机械牵引:常用慢速卷扬机直接牵引如图 3.2-1 所示,一般牵引速度为 5~6m/min在牵引过程中应注意滑轮是否翻倒, 张力是否适当 特别应注意电缆引口或电缆经弯曲后电缆的外形和外护层有无刮伤或压偏等不正常现象,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制动;2—电缆盘;3—电缆:4—滚轮监视人;5—牵引头监视人;6—防捻器;7—滚轮监视人;8—张力计;9—卷扬机;10—锚碇装置 图 3.2-1 电缆机械牵引示意图 (4) 人工拉引电缆 :电缆的人工拉引一般是人力拉引、滚轮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施工人员较低多,特别注意的是人力分布要均匀合理,负荷适当,并要统一指挥电缆展放中,在电缆两侧须有协助推盘及负责刹盘滚动的人员为避免电缆受拖拉损伤,可把电缆放在滚轮上,拉引电缆的速度要均匀 (5) 电缆敷设时,应注意电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及电缆本身的要求 (6) 电缆放在地沟时,边敷设边检查电缆是否受伤放电缆的长度不能控制得太紧,电缆的两端、中间接头、电缆井内、电缆过管处、垂直位差处均应留有适当的余度,并作波浪状摆放。
3.2.9.3 电缆铺砂盖砖 ⑴ 电缆敷设完毕,应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部门共同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4⑵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再在电缆上面覆盖 100mm 的砂或软土,然后盖上保护板,板与板连接紧密,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 50mm,使用电缆盖板时,盖板应指向受电方向 3.2.9.4 回填土 回填土前,应清理积水,进行一次隐蔽工程检验,合格后,应酬回及时回填写土,并进行分层夯实 3.2.9.5 埋标志桩 电缆回填土后,作好电缆记录,并应在电缆拐弯、接头、交叉、进出建筑物等处设置明显方位标桩,直线段每隔 100m 设标志桩,标志桩可以采用 C15 钢筋混凝土制作,并且标有“下有电缆”字样标志桩露出地面以 15cm 为宜 3.2.9.6 直埋电缆进出建筑物处,进入室内的电缆管口低于室外地面者,对其电缆管口按设计要求或相应标准做防水处理 3.2.10 电缆沟内及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 3.2.10.1 电缆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在电缆沟内及竖井敷设前,土建专业已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电缆沟及电缆支架的施工,电缆敷设在沟内壁的角钢支架上,电缆支架间平行距离不小于 100mm,垂直距离为 150~200mm,电缆支架最下层距沟底的距离不小于 50~100mm。
(2) 电缆在竖井内敷设,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最上层至竖井顶部或楼板的距离不小于 150~200mm;电缆支架最下层至地面的距离不小于 50~100mm (3) 支加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时,焊缝饱满;用膨胀螺栓固定时,迁选用螺栓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齐全支架应横平竖直 3.2.10.2 电缆牵引可用人力或机械牵引,见直埋方式 3.2.10.3 电缆敷设 (1) 电缆敷设前,应验收电缆沟及电缆竖井,电缆沟的尺寸及电缆支架单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电缆沟内应清洁干燥,应有适量的积水坑 (2) 电缆在支架上敷设时,应按电压等级排列,高压在上面,低压在下面,控制电缆在最下面如两侧装设电缆支架,则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应分别安装在沟的两侧 (3) 在支架上敷设电缆时,其水平间距不得小于下列数值: 1) 电缆在支架敷设时,电力电缆间距为 35mm,但不小于电缆外径尺寸;不同等级电力电缆间及其与控制电缆间的最小净距为 100mm;控制电缆间的不作规定 2) 电缆支架间的距离应按设计规定施工,当设计无规定时,电缆间平行距离不小于 100mm,垂直距离5为 150~200mm 3) 电缆在支架上敷设,拐弯处的最小半径应符合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的规定。
3.2.10.4 电缆固定 (1) 垂直电缆敷设或大于 45℃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固定 (2) 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固定用的夹具和支架,不形成闭合铁磁回路 (3) 电缆排列整齐,少交叉;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持点间距不大于下表的规定 电缆支持点间距 敷 设 方 式 电 缆 种 类 水 平(mm) 垂 直(mm) 全 塑 性 400 1000 电 力 电 缆 除全塑性外的电缆 800 1500 控 制 电 缆 800 1000 (4)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与管道的最小净距,符合下表的规定,且敷设在易燃易爆气体管道的下方 电缆与管道的最小净距离 管道类别 平行净距(mm) 交叉净距(mm) 一般工艺管道 400 300 易燃易爆气体管道 500 500 有保温层 500 300 热力管道 无保温层 1000 500 3.2.10.5 防火措施 敷设电缆的电缆沟和竖井,按设计要求的位置,作好防火阻隔 3.2.10.6 挂标志牌 (1)标志牌规格应一致,并有防腐性能,挂装应牢固 (2)标志牌上应注明电缆编号、规格、型号、电压等级及起始位置 (3)沿电缆桥支架敷设的电缆在其两端、拐弯外、交叉处应挂标志牌,直线段应适当增设标志牌。
4 质量标准 4.1 主控项目 4.1.1 电缆的耐压试验结果泄露电流和绝缘电阻必须符合施工规范规定 检查方法:检查试验记录 4.1.2 电缆敷设严禁有绞拧、铠装压扁、护层断裂和表面严重划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