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答:“白云一片去悠悠” ,暗示游子远去, “月徘徊” ,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 ,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 、 “拂还来” ,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 ,暗示情不变;“梦落花” ,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 ,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 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 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 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 伎→被吴三桂娶为妾→被刘宗敏掳获 →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 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 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 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2 吴三桂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赞赏他对爱情忠贞,有人谴责他断送了大明江山,还有人认为他的人生历程根本就是一个悲剧对这些,你有何看法?2 梳理全诗的叙事线索答:帝死-降清-初识-入宫-遭弃-相恋/为妾-(分别)-再遇-随军-(评 论) 《系辞》1 什么是《易》与《传》?答:, “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 ,即《连山》 、 《归藏》 、 《周易》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 《象》上下篇, 《文言》 、 《系辞》上下篇, 《说卦》 、 《杂卦》和《序卦》 。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 ,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2 如何理解《周易》中的“十翼”答:古人把彖》上下篇, 《象》上下篇, 《文言》 、 《系辞》上下篇, 《说卦》 、 《杂卦》和《序卦》等十篇传叫做“十翼” ,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3 简述《周易》的基本内容答:《周易》的整体内容包括“经” 、 “传” (即《易经》 、 《易传》 )两个部分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 结晶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 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 、对立与统 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 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 身的各种信息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 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 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徐文长传》1 袁宏道在这篇传记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处处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存在。
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 ,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 ;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 ;评 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 、 “超逸有致” 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 2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1)才能奇异 • (2)性情奇怪 • (3)遭际奇特 3 徐文长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你对此如何让看待?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 “不得志于有司” ,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 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 未有若先生者” ,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 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 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 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 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
《霍小玉传》1 论述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作者通过这出爱情悲剧的描写,最深刻、最尖锐、最无情地揭露了唐代门阀 制度的罪恶,为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提出了血泪控诉 2 试析霍小玉、李益的人物形象霍小玉:首先,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这就决定了她不会再有更好的命运 其次,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痴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小玉是有反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李益:首先,这无疑是一个负心人的形象 其次,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李生在长安待试拔萃时确有博求名妓, 玩弄女性的思想然而当他和霍小玉见面后,便被霍小玉的才貌品德所征服,故而 自始至终对她是怀有感情的,对自己的负心,感到羞愧,对同小玉的割舍也感到痛 苦他在个人意志和家长权威对立中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由重情到薄情、绝情, 绝情后仍复有情从他这个形象上,作者也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丑恶和封建礼教的3 本篇传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此传奇结构,有两条线索和三个层次李益是一条线索,小玉又是一 条线索,两条线索时分时合三个层次即定情、负心、死别这一切又是由许多 场景和细节组成的由于作者善于剪裁衔接,前后照应,全文就如行云流水,一 气呵成。
《货殖列传》1 如何理解司马迁用经济现象说明社会问题的思想观点2 结合现实,如何看待司马迁财富占有决定道德水平的观点应该一分为二 积极的一面,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重视社会经济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 反对人为干涉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财富占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 消极的一面,就每个具体的个体来看,个人的道德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除了财富占有之外,还有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教育水平、个人修养、家庭环 境、社会风气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道德水平不能搞单一论,过 分重视财富对人的道德的影响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 《预言》 何其芳 生平与著作 何其芳(1912—1977) ,四川省万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收集有《预言》 、 《画梦录》 、 《刻意集》等,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并因与李广田、卞之琳合出《汉园集》而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一、诗歌所表达的思绪和情怀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共分 6 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
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她的到来,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她的惆怅二、诗歌的主题 《预言》抒写了个人的思绪与情怀,一方面流露着抒情主人公辨别不清前行方向的怅惘,另一方面又暗示出企盼获得某种超现实力量伴行、引导的夙愿;但希望最终不愿驻足,与之擦肩而过,留下的只有无奈与空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上世纪 30 年代初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社会混乱、国家贫弱的真实心境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1、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2、意境朦胧恍惚、扑朔迷离,但是抽象的情思却具体可感 3、遣词用语细腻、缠绵 4、语言上,形式整齐一致,富于音乐性,全诗六节,每节六行每行的长短也落差不大六行大体押韵(第一、四、五、六节基本押相同的韵脚,二、三 节又改用了其他) ,属于半自由半格律诗体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 《手推车》 艾 青 一、思想内容 全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手推车的 “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第二部分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思想内容: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
作者通过它刻画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民族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二、 《手推车》的审美特征(艺术特征) 1、颜色、声响与线条的有机调配,是诗作最突出的艺术创造诗人本有的绘画根底赋予作品以白、灰、黄相间的色彩浸染,使文本具备了鲜明的画面感,再辅之车轮尖音的描摹、交错辙迹的刻画,令人获得了多种审美感受而贯穿其间的诗人独有的忧郁,更令人感到韵味的沉厚、绵长 2、语言方面,单片句子错落有致,上下两片之间则形成对应、对称,别显出一种整齐、和谐与工稳、凝练 三、为什么说艾青标志着我们民族有了自己成熟的诗人? 当时已完全站在先进阶级立场上的诗人,进一步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发掘创作宝藏,用自己的诗歌思索着民族的命运,传达着人民的心声在这篇作品里,诗人以飞扬的神思在作鸟瞰,北国严冬下的肃杀与阴冷、干涸与荒凉被尽收眼底 ;进而把生成的思绪汇聚在一架落后的却又是北方人民最常使用的运载工具手推车上,景象与物象随即融为一体,营造出诗歌厚重的思想内涵:这块肃杀、阴冷、干涸、荒凉的土地,何不是我们古老、贫穷祖国的缩影呢?手推车承载的则是存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悲戚——只有一个轮子的它所负太重了,以至于轮轴都发出刺耳的尖音,过后留下深深的碾痕! 《铸剑》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8 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18 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有小说集《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等等 一、黑色人(宴之敖者)的形象分析 (1)貌如其人:黑(夜的颜色、冷峻、庄重、死亡的颜色、复仇者的颜色) ,瘦得如铁,表现出坚定有力 (2)善于复仇: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二、复式主题结构(复仇、批判国民性) (1)艺术地再现折射了 20 世纪初期中国现实的世界,主要人物宴之敖者不仅具有现实人生的依据,更具有鲁迅的人格烙印和精神风范,表现了鲁迅的向害人者、害人社会的坚决复仇的思想 (2)状写出悲壮、崇高的复仇却终究被“庸众” 、 “看客”消解为无体现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国民性的批判的现代思想 三、对鲁迅复仇精神的理解 从现实背景来看, 《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非凡的文学才华,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