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生产质量、施工质量控制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54MB
约42页
文档ID:574518684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生产质量、施工质量控制_第1页
1/42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与生产质量、施工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1、混凝土强度等级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采用设计规定\的强度等级 2、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参数 掌握设计文件中有关对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要求, 并参照《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选用 ⑴. 基本规定 ① C30 及以下的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 400kg/m3,C35~C40 混凝土不宜高于 450kg/m3, C50 及以上混凝土不宜高于500kg/m3 ②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中的矿物掺合料掺量不宜小于 20%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大于 30%时,混凝土水胶比不宜大于 0.45预应力混凝土以及处于冻融环境的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 30% ③ 选用多功能复合外加剂 ⑵. 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 2 量应符合表 1~表 3 规定 表 1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环境类别 环境作 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30 年) 最大 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最大 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最大 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碳化环境 T1 0.55 280 0.60 260 0.65 260 T2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T3 0.45 320 0.50 300 0.50 300 氯盐环境 L1 0.45 320 0.50 300 0.50 300 L2 0.40 340 0.45 320 0.45 320 L3 0.36 360 0.40 340 0.40 340 化学 侵蚀环境 H1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H2 0.45 320 0.50 300 0.50 300 H3 0.40 340 0.45 320 0.45 320 H4 0.36 360 0.40 340 0.40 340 冻融 破坏环境 D1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D2 0.45 320 0.50 300 0.50 300 D3 0.40 340 0.45 320 0.45 320 D4 0.36 360 0.40 340 0.40 340 磨蚀环境 M1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M2 0.45 320 0.50 300 0.50 300 M3 0.40 340 0.45 320 0.45 320 表 2 素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环境类别 环境作 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30 年) 最大 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最大 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最大 水胶比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碳化环境 T1、T2、T3 0.60 280 0.65 260 0.65 260 氯盐环境 L1、L2、L3 0.60 280 0.65 260 0.65 260 化学 侵蚀环境 H1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H2 ※ ※ 0.50 300 0.50 300 H3 ※ ※ ※ ※ ※ ※ H4 ※ ※ ※ ※ ※ ※ 冻融 破坏环境 D1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D2 ※ ※ 0.50 300 0.50 300 D3 ※ ※ ※ ※ ※ ※ D4 ※ ※ ※ ※ ※ ※ 磨蚀环境 M1 0.55 280 0.60 260 0.65 260 M2 0.50 300 0.55 280 0.60 260 M3 ※ ※ 0.50 300 0.50 300 注: “※”表示不宜采用素混凝土结构。

3 表 3 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胶凝材料的要求 环境作用等级 水泥品种 水泥熟料中的C3A 含量(%) 粉煤灰或磨细矿渣粉的掺量(%)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 H1 普通硅酸盐水泥 ≤8 ≥20 300 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5 — 300 H2 普通硅酸盐水泥 ≤8 ≥25 330 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5 ≥20 300 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 — 300 H3、H4 普通硅酸盐水泥 ≤6 ≥30 360 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5 ≥25 360 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3 ≥20 360 ⑶. 混凝土含气量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的含气量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混凝土含气量要求 环境条件 无抗冻要求混凝土 有抗冻要求混凝土 D1 D2、D3 D4 含气量 (%) ≥2.0 ≥4.0 ≥5.0 ≥5.5 ⑷. 混凝土电通量 q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的电通量应符合表5~表7的规定 表 5 混凝土的电通量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 30 年) 56d 电通量 (C) <C30 <2000 <2500 C30~C45 <1500 <2000 ≥C50 <1000 <1500 注:本表是对所有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当混凝土处于氯盐环境、化学侵蚀环境或冻融破坏环境时,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还应满足表 6、表 7 的规定 表 6 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的电通量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30 年) 环境作用等级 L1 L2、L3 L1 L2、L3 56d 电通量(C) <1000 <800 <1500 <1000 表 7 化学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的电通量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30 年) 环境作用等级 H1、H2 H3、H4 H1、H2 H3、H4 56d 电通量(C) <1200 <1000 <1500 <1000 4 ⑸. 混凝土的抗冻性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冻融破坏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抗冻性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 8 冻融破坏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冻性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30 年) 环境作用等级 D1、D2、D3、D4 D1、D2、D3、D4 D1、D2、D3、D4 抗冻等级(56d) ≥F300 ≥F250 ≥F200 ⑹. 混凝土中的碱含量 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无具体要求的, 当骨料的碱—硅酸反应砂浆棒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应符合表 9 的规定;当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在 0.20%~0.30%时,除了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符合表 9 的规定外,应在混凝土中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证明抑制有效 表 9 混凝土最大碱含量(kg/m3)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一(100 年) 二(60 年) 三(30 年) 环境条件 干燥环境 3.5 3.5 3.5 潮湿环境 3.0 3.0 3.5 含碱环境 ※ 3.0 3.0 注:① 带※号项目混凝土必须换用非碱活性骨料 ② 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及水的碱含量之和其中,矿物掺合料的碱含量以其所含可溶性碱计算粉煤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粉煤灰总碱量的 1/6,矿渣粉的可溶性碱量取矿渣粉总碱量的 1/2,硅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硅灰总碱量的 1/2 ③ 干燥环境是指不直接和水接触、空气平均相对湿度长期不大于 76%的环境;潮湿环境是指与水直接接触、干湿交替变化的环境、水下或与潮湿土壤接触以及空气平均相对湿度长期大于 75%的环境;含碱环境是指直接与海水、含碱工业废水、钾(钠)盐等接触的环境;干燥环境或潮湿环境与含碱环境交替变化时,均按含碱环境对待。

5 ④ 处于含碱环境中的设计年限为 60 年、30 年的混凝土工程,在限制混凝土碱含量的同时,应对混凝土表面作防水、防碱涂层处理,否则应换用非碱活性骨料 3、原材料品质指标和检验批次控制要求 ⑴. 水泥 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混合材宜为矿渣或粉煤灰,有耐硫酸盐侵蚀要求的混凝土也可选用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或高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早强水泥水泥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0 的要求和规定 4、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控制 钢筋混凝土由水泥、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拌合用水引入的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 0.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含量的0.06% 6 表 10 水泥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 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 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 标 要求说明 1 比表面积 ≤350m2/kg(对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 √ 每厂家、每品种、每批号 检 查 供应 商 提 供的 质 量 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监 理 单 位均 全 部 检查 √ 下 列 情 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任 何 新选料源; ② 使 用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水泥达 3个 月 及 出厂日期达 3个 月 的 水泥 施 工 单 位试验检验; 监 理 单 位见 证 取 样检 测 或 平行检验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且连续进厂的散装水泥每 500t (袋装水泥每 200t) 为一批, 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一次; 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 10%或 20%,但至少一次 2 烧失量 ≯5.0% √ √ 3 游离 CaO 含量 ≤1.0% √ √ 4 MgO 含量 ≯5.0% √ √ 5 SO3含量 ≯3.5% √ √ 6 Cl-含量 钢筋混凝土不宜大于0.1%, 预应力混凝土≤0.06% √ √ 7 细 度 ( 80μ m方 孔 筛 筛 余 ) ≤10%(对普通硅酸盐水泥) √ √ √ 8 凝结时间 初凝不得早于 45min,终凝不得迟于 10h √ √ √ 9 安定性 用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 √ √ 10 强度 各龄期强度不得低于商品强度等级的规定值 √ √ √ 11 碱含量 ≤0.8% √ √ 12 熟料中的 C3A 含量 非氯盐环境不应超过8%, 氯盐环境下不应超过≯10% √ 13 助磨剂名称及掺量 不得超过水泥质量的 1% √ 14 石膏名称及掺量 GB/T5483中规定的G类或A类二级(含)以上的石膏或硬石膏 √ 15 混合材名称及掺量 6%~15% √ 7 ⑵. 粉煤灰 粉煤灰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1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1 粉煤灰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1 细度(%) C50 以下混凝土 (C50 及以上混凝土) ≤20 (12) √ 每品种、每料 源 检 查供 应 商 提供 的 质 量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监 理 单 位均 全 部 检查 √ 下列情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任何新选料源; ②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3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3个月的产品 施工单位试验检验; 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 120t为一批, 不足 120t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 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10%或 20%,但至少一次 2 Cl-含量(%) 不宜大于 0.02 √ √ 3 需水量比(%) C50 以下混凝土 (C50 及以上混凝土) ≤105 (100) √ √ √ 4 烧失量(%) C50 以下混凝土 (C50 及以上混凝土) ≤5.0 (3.0) √ √ √ 5 含水率(%) ≤1.0(对干排灰) √ √ 6 SO3含量(%) ≤3 √ √ 7 CaO 含量(%) ≤10(对于硫酸盐侵蚀环境) √ √ 8 碱含量(%) √ √ 8 ⑶. 硅灰 硅灰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2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2 硅灰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1 烧失量(%) ≤6 √ 每品种、 每料源检查供应商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均全部检查 √ 下列情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任何新选料源; ②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 3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3 个月的产品 施工单位试验检验; 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 同厂家、 同批号、 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120t 为一批,不足 120t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 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10%或 20%, 但至少一次 2 Cl-含量(%) 不宜大于 0.02 √ √ 3 SiO2含量(%) ≥85 √ √ 4 比表面积(m2/ kg) ≥18000 √ √ √ 5 需水量比(%) ≤125 √ √ √ 6 含水率(%) ≤3.0 √ √ 7 活性指数 (%)(28d) ≥85 √ √ √ 9 ⑷. 磨细矿渣粉 磨细矿渣粉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3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3 磨细矿渣粉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1 MgO 含量(%) ≤14 √ 每品种、每料 源 检 查供 应 商 提供 的 质 量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监 理 单 位均 全 部 检查 √ 下列情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任何新选料源; ②使用同厂家、同批号、 同品种的产品达3个月及出厂日期达3个月的产品 施工单位试验检验; 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 120t 为一批,不足 120t 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 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10%或 20%,但至少一次 2 SO3含量(%) ≤3 √ √ 3 烧失量(%) ≤3 √ √ √ 4 Cl-含量(%) 不宜大于 0.02 √ √ 5 比表面积(m2/ kg) 350~500 √ √ √ 6 需水量比(%) ≤100 √ √ √ 7 含水率(%) ≤1.0 √ √ 8 碱含量(%) √ √ 9 活性指数 (%)(28d) ≥95 √ √ 10 ⑸. 细骨料 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山砂,不得使用海砂。

细骨料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4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4 细骨料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 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 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 标 要求说明 1 细度模数 优先选用 3.0~2.3 √ 下 列 情 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任何新选料源; ② 连 续 使用同料源、同品种、 同规 格 的 细骨 料 达 一年 施 工 单 位试验检验; 监 理 单 位见 证 取 样检 测 或 平行检验 √ 连续进场的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每400m3 (或600t)为一批,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其中有机物含量每3月检验一次; 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 10%或 20%,但至少一次 2 吸水率 ≯2% √ 3 含泥量 C30 以下≤3.0%,C30~C45≤2.5%,C50 及以上≤2.0% √ √ 4 泥块含量 ≤0.5% √ √ 5 坚固性 硫酸钠溶液浸泡 5 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8% √ 6 云母含量 ≤0.5% √ √ 7 轻物质含量 ≤0.5% √ √ 8 有机物含量 用比色法试验颜色不深于标准色 √ √ 9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0.5% √ 10 Cl-含量 ≤0.02% √ 11 碱活性 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 0.10% √ 12 石粉含量 C30 以下≤10.0%(MB<1.40)或≤5.0%(MB≥1.40) ,C30~C45≤7.0%(MB<1.40)或≤3.0%(MB≥1.40) ,C50 及以上≤5.0%(MB<1.40)或≤2.0%(MB≥1.40) √ √ 13 压碎指标值 <25% √ √ 14 颗粒级配 满足级配要求 √ √ 11 ⑹. 粗骨料 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应采用两级或三级级配粗骨料。

粗骨料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5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5 粗骨料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1 颗粒级配 应采用两级或多级级配 √ 下 列 情 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任何新选料源; ② 连 续 使用同料源、同品种、 同规 格 的 粗骨 料 达 一年 施 工 单 位试验检验; 监 理 单 位见 证 取 样检 测 或 平行检验 √ 连续进场的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粗骨料每400m3(或600t)为一批,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10%或 20%,但至少一次 2 吸水率 <2%(干湿交替或冻融环境条件下<1%) √ 3 含泥量 C50 以下≤1.0%,C50 及以上≤0.5% √ √ 4 泥块含量 ≤0.25% √ √ 5 坚固性 硫酸钠溶液浸泡 5 次循环质量损失率:混凝土结构≤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5% √ 6 紧密空隙率 <40% √ 7 针片状颗粒含量 C50 以下≤10%,C50 及以上≤8% √ √ 8 有机物含量 (碎卵石) 用比色法试验,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 √ 9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0.5% √ 10 Cl-含量 ≤0.02% √ 11 碱活性 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 0.10% √ 12 岩石抗压强度 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 1.5 √ 13 压碎指标值 C30 以下碎石≤16(沉积岩) 、20(变质岩) 、30(火成岩) ,碎卵石≤16; C30及以上碎石≤10(沉积岩) 、12(变质岩) 、13(火成岩) ,碎卵石≤12。

√ √ 12 ⑺. 外加剂 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质量稳定、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产品当将不同功能的多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适应性宜选用多功能复合外加剂外加剂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6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6 外加剂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1 水泥净浆流动度 (㎜) ≥240 √ 每品种、每厂 家 检 查供 应 商 提供 的 质 量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监 理 单 位均 全 部 检查 √ 下 列 情 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任何新选料源; ② 使 用 同厂家、 同批号、 同品种的产品达6个 月 及 出厂日期达6个 月 的 产品 施 工 单 位试验检验; 监 理 单 位见 证 取 样检 测 或 平行检验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 50t 为一批,不足 50t 时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样试验一次;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检测的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样试验次数的10%或 20%,但至少一次 2 Na2SO4含量(%) ≤10.0 √ √ 3 含气量 用于配制非抗冻混凝土 (抗冻混凝土) 时≥3.0(4.5) √ √ √ 4 坍落度保留值 (用于泵送混凝土时) (㎜) 30min≥180;60min≥150 √ √ 5 常压泌水率比(%) ≤20 √ √ √ 6 压力泌水率比(用于泵送混凝土时) (%) ≤90 √ √ 7 抗压强度比(%) 3d≥130 √ √ √ 8 7d≥125 √ √ √ 9 28d≥120 √ √ √ 10 Cl-含量 ≤0.2 √ √ 11 相对耐久性指标(%,200次) ≥80 √ √ 12 对钢筋锈蚀作用 无锈蚀 √ √ 13 收缩率比(%) ≤135 √ √ √ 14 碱 含 量 ( Na2O +0.658K2O) (%) ≤10.0 √ √ 15 减水率(%) ≥20 √ √ 16 匀质性 √ √ 17 凝结时间差 ≥20 √ √ √ 13 ⑻. 拌和水 拌和用水可采用饮用水;不得采用海水。

当采用其他来源的水时,水的质量品质指标及检验批次控制应符合表 17 的要求和规定 表 17 拌和水品质指标技术要求及检验批次控制规定 序号 技 术 要 求 检 验 规 定 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新选料源检验 过 程 检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供应商应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施工单位提供指标 要求说明 1 pH值 >4.5 √ 下 列 情 况之一时,检验一次: ① 新 水源; ② 同 一 水源 的 水 使用达一年 施 工 单 位试验检验; 监 理 单 位见 证 取 样检 测 或 平行检验 √ 同一水源的涨水季节检验一次 施工单位试验检验;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2 不溶物含量 (mg/L) 预应力混凝土<2000,钢筋混凝土<2000,素混凝土<5000 √ √ 3 可溶物含量 (mg/L) 预应力混凝土<2000,钢筋混凝土<5000,素混凝土<10000 √ √ 4 氯化物含量(以 Cl-计)(mg/L) 预应力混凝土<500,钢筋混凝土<1000,素混凝土<3500 √ √ 5 硫酸盐含量(以 SO42-计) (mg/L) 预应力混凝土<600,钢筋混凝土<2000,素混凝土<2700 √ √ 6 碱含量(以当量 Na2O)(mg/L) 预应力混凝土<1500,钢筋混凝土<1500,素混凝土<1500 √ √ 7 凝结时间 用拌和水和蒸溜水进行水泥净浆试验所得的水泥初凝时间差及终凝时间差均不得大于 30min,初、终凝时间尚应符合有关水泥国家标准规定 √ 8 抗压强度比 用拌和水拌制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28d强度不得低于用蒸溜水拌制的对应砂浆或混凝土抗压强度的90% √ 14 4、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要求 包括结构尺寸、钢筋疏密程度、混凝土拌和物输送方法等,据以确定粗骨料最大粒径和选择适宜的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

⑴. 粗骨料最大粒径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 3/4配制强度等级 C50 及以上预应力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 25 ㎜ ⑵.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可参考表 18 选用 表 18 混凝土坍落度选用参考表 结构混凝土类型或输送方法 坍落度(㎜) 无配筋或配筋稀疏的结构混凝土(基础、墩台、隧道衬砌、挡土墙等) 30~50 普通配筋率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柱等) 50~70 配筋较密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墙、梁、柱等) 70~90 配筋特密结构不便捣实的钢筋混凝土 100~140 湿喷混凝土 80~130 水下浇筑混凝土 200±20 泵送混凝土 180±20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1、确定初步理论配合比设计参数 ⑴. 配制强度 配制强度 fcu,o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fcu,k和施工单位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按国家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中有关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计算公式确定: fcu,o≥fcu,k+1.645σ 15 当施工单位无近期同一品种混凝土的资料时,混凝土强度标 准差σ值可按表 19 取用。

表 19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值 混凝土强度 σ值(MPa) 等级 生产单位 <C20 C20~C40 >C40 预制混凝土构件厂 3.0 4.0 5.0 现场混凝土集中搅拌站 3.5 4.5 5.5 但应注意,在进行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其配制强度应较普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提高 10%~20%:即 fcu,o≥(fcu,k+1.645σ)×(1.10~1.20) ; 水泥用量不宜小于 350kg/m3;当掺用外加剂、掺合料时,水泥用量可减少,但不得小于 350kg/m3 ⑵. 水胶比 W0/J ① 按国家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 中有关混凝土的水灰比计算公式计算: W0/J=W/C=αa·γc·fce,g/(fcu,o+αa·αb·γc·fce,g) 式中 W/C——水灰比; αa、αb——回归系数采用碎石时分别取 0.46、0.07;采用卵石时分别取 0.48、0.33; γc——统计系数,按经验可取 1.07; 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② 按耐久性设计要求确定 当按计算所得水胶比值大于按耐久性设计要求确定的水胶比值时,取按耐久性设计要求确定的水胶比值。

16 ⑶. 用水量 W0 ① 可参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按表 20 选取 ② 通过试验据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黏聚性和泌水 性确定 表 20 塑性混凝土用水量参考表(kg/m3) 拌和物稠度 卵石最大粒径(㎜) 碎石最大粒径(㎜) 项目 指标 10 20 25 31.5 40 16 20 25 31.5 40 坍落度(㎜) 10~30 190 170 170 160 150 200 185 185 175 165 35~50 200 180 180 170 160 210 195 195 185 175 55~70 210 190 190 180 170 220 205 205 195 185 75~90 215 195 195 185 175 230 215 215 205 195 注:① 表中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 5~10kg;采用粗砂时,则可减少 5~10kg ② 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③ 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用水量,可按表中坍落度 90 ㎜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 ㎜用水量增加 5 ㎏,计 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用水量。

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wa=mw0(1-β) 式中 m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 mw0—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 β—外加剂的减水率(%)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⑷. 砂率 SP ① 可参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按表 21 选用 表 21 混凝土砂率选用参考表(%) 粗骨料品种规格 水灰比 卵石最大粒径(㎜) 碎石最大粒径(㎜) 10 20 25 40 16 20 25 40 0.40 27~32 26~31 25~30 24~29 31~36 30~35 29~34 28~33 0.50 31~36 30~35 29~34 28~33 33~38 32~37 31~36 30~35 0.60 34~39 33~38 32~37 31~36 36~41 35~40 34~39 33~38 0.70 37~42 36~41 35~40 34~39 39~44 38~43 37~42 36~41 抗渗、泵送混凝土 35~45 湿喷混凝土 45~60 17 ② 通过试验据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黏聚性和泌水 性确定。

⑸. 每立方米混凝土假定重量 mcp 每立方米混凝土假定重量,其值可在 2350~2450kg/m3内选定一般均采用 2450kg/m3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时,所用骨料均以干燥状态骨料 为基准(所谓干燥状态骨料系指含水率小于 0.5%的细骨料或含水率小于 0.2%的粗骨料) , 所用细骨料均以过 10 ㎜圆孔筛的细骨料为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步骤和方法可参照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执行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举例 1、设计已知条件 某特大桥钻孔桩混凝土,设计年限为 100 年,环境作用等级为 H4,设计强度等级为 C30混凝土施工采用集中搅拌、搅拌运输车运输和水下浇筑混凝土用原材料为:P.O42.5 级水泥;碎石采用 5~16 ㎜与 16~31.5 ㎜两级级配按 1: 4 掺配, 其级配、空隙率、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等均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规定;中砂(河砂) ,其级配、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等均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规定;Ⅰ级粉煤灰;聚羧酸多功能外加剂,掺量按胶凝材料质量的 0.80%计,其含固量 WJJHGUL为 20%。

试为该特大桥钻孔桩混凝土进行 18 配合比设计 2、设计计算步骤 ⑴. 确定试配强度 fcu,0 参考表 19 取标准差σ值为 4.5MPa,并据《铁路混凝土 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中 “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其配制强度应较普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提高 10%~20%” 的规定,确定试配强度为: fcu,0=(fcu,k+1.645σ)×1.15 =(30+1.645×4.5)×1.15 =43.0(MPa) ⑵. 确定水胶比 W0/J ① 据已知条件计算,水胶比为: W0/J=αa·γc·fce,g/(fcu,o+αa·αb·γc·fce,g) =0.46×1.07×42.5÷(43.0+0.46×0.07×1.07×42.5) =0.47 ② 据耐久性设计要求, 并参考表 1 化学环境 H4 允许最大水胶比为 0.36 故确定水胶比值取 0.36 ⑶. 选定用水量 W0 结合所用粗骨料最大粒径(31.5 ㎜)和水下浇筑混凝土 坍落度要求 (200±20 ㎜) 及外加剂的基本减水性能规定 (减水率≥20%) ,参考表 20 选定用水量 W0为 160kg/m3 19 ⑷. 计算胶凝材料用量 J J= W0÷W0/J =160÷0.36 =444(kg/m3) 所得胶凝材料用量 J=444(kg/m3) ,看似超出 C30 混凝 土规定的最大胶凝材料用量 400kg/m3限值,但由于受水下混凝土配制强度和耐久性要求限制,实际强度已达 C35 以上,故胶凝材料用量可按 450(kg/m3)控制。

⑸. 确定粉煤灰用量 F 根据耐久性条件规定,按表 3 确定粉煤灰掺量为 30%,故 F=0.30J =0.30×444 =133(kg/m3) ⑹. 计算水泥用量 C C= J-F =444-133 =311(kg/m3) ⑺. 砂率 SP 因水下混凝土系自密性混凝土,需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和 自密性,故参考表 21 选定砂率 SP为 44% ⑻. 计算砂用量 S 混凝土假定重量 mCP取 2450kg/m3故 20 S=(mCP-W0-J-0.008J·WJJHGUL) ·SP =(2450-160-444-0.008×444×0.20)×0.44 =812(kg/m3) ⑼. 计算石子总用量 G、小石子用量 G小和大石子用量 G大 G= G小+G大 G =mCP-W0-J-0.008J·WJJHGUL-S =2450-160-444-0.008×444×0.20-812 =1033(kg/m3) G小=0.20 G =0.20×1033 =207(kg/m3) G大= G-G小 =1033-207 =826(kg/m3) ⑽. 计算外加剂用量 WJJ、外加剂中的含水量 WJJHSL和混凝土实际加水量 W ① 外加剂用量 WJJ: WJJ =0.008J =0.008×444 =3.55(kg/m3) ② 外加剂中含水 WJJHSL: WJJHSL =WJJ-0.008J·WJJHGUL 21 =3.55-0.008×444×0.20 =2.84(kg/m3) ③ 混凝土实际加水量 W: W =W0-WJJHSL =160-2.84 =157(kg/m3) ⑾. 计算初步理论配合比 初步理论配合比为: 水泥 : 砂 : 小石 : 大石 :粉煤灰 :外加剂 :水 = C/C : S/C : G小/C :G大/C : F/C : WJJ/C :W/C =311/311 :812/311 :207/311:826/311:133/311:3.55/311:157/311 = 1 : 2.61 : 0.67 : 2.66 : 0.428 : 0.0114 :0.505 3、试配调整 ⑴. 试配用料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 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不小于 15L;当采用机械搅拌时,其搅拌量不应小于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 1/4。

⑵. 试配调整方法 ① 当坍落度稍偏大时,若砂率适中,则可保持砂率不变, 坍落度每偏大 20 ㎜可同时增加粗细骨料 1%;若砂率偏大,坍落度每偏大 20 ㎜可单独增加粗细骨料 1%的粗骨料;若砂率偏小, 坍落度每偏大 20 ㎜可单独增加粗细骨料 1%的 22 细骨料 ② 当坍落度偏大且呈现泌水离析时,应考虑减少混凝土单方用水量或降低外加剂掺量 ③ 当坍落度稍偏小时,则可保持水胶比不变,坍落度每偏小20㎜可按将每L混凝土增加5g水计算, 同时增加水、胶凝材料和外加剂 ④ 当坍落度偏小且呈现无扩散度时,应考虑增加混凝土单方用水量或适当加大外加剂掺量 ⑶. 试配测试项目 试拌所得混凝土拌和物, 应测试其泌水率、 初始坍落度、含气量与单位重; 停放 40min 后再测试混凝土坍落度保留值与含气量保留值 4、理论配合比确定与验证 ⑴. 验证条件 ① 试拌所得混凝土拌和物的泌水率、初始坍落度、初始含气量、 停放 40min 后的坍落度保留值与含气量保留值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② 经试配调整后的混凝土配合比的最小水胶比、胶凝材料最大用量、 矿物掺合料掺量限值等耐久性保证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 理论配合比确定试验过程,必须有监理旁站见证;理论配合比确定后必须报监理中心试验室进行验证。

23 ⑵. 理论配合比起用报批条件 ① 应具备混凝土拌和物的初始坍落度、初始含气量、停放 40min 后的坍落度保留值与含气量保留值 ② 应具备混凝土配合比所用各项材料的合格报验单 ③ 应成型有抗裂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冻性、耐磨性、抗渗性、电通量试件,并具备混凝土配合比 7d 抗压强度值、至少 14d 电通量测值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记录、混凝土配合比碱含量计算值与混凝土配合比氯离子含量计算值 a) 混凝土配合比碱含量计算公式 ZJHL(㎏)=C·CJHL+F·FJHL/6+K·KJHL/2+WJJ·WJJJHL+W·WJHL b) 混凝土配合比氯离子含量计算公式 ZLHL(%) = [C· CLHL+S· SLHL+G· GLHL+F· FLHL+K· KLHL+WJJ·WJJLHL+W·WLHL]÷J 式中 ZJHL—为混凝土的总碱含量(㎏) ; ZLHL—为 混 凝土 中 氯离子 总 含 量占 胶 凝材 料 百分 数 (%) C、CJHL、CLHL—分别为 混 凝 土 中水 泥 用量 (㎏) 、水泥碱含量( %) 、 水泥 氯 离子 含 量( %) ; S、 SLHL—分别为混 凝土 中 砂 用量 (㎏) 、 砂 氯 离 子 含 量 (%) ; G、 GLHL—分 别 为 混 凝 土 中 石 子 用 量 ( ㎏ ) 、 石 子 氯 离 子 含 量 ( %) ; F、FJHL、FLHL—分别为 混 凝 土 中粉 煤灰 用量 (㎏) 、粉煤灰碱 24 含量(%) 、粉 煤 灰氯 离子 含 量 (%) ; K、KJHL、KLHL—分别为混凝土中磨细矿渣粉用量(㎏) 、磨细矿 渣 粉 碱 含 量 ( %) 、 磨 细 矿 渣 粉 氯 离 子 含 量 ( %) ; WJJ、WJJJHL、WJJLHL—分别为混 凝 土中 外加 剂 用 量 (㎏) 、外加剂碱含 量 ( %) 、 外 加 剂 氯 离 子 含 量 ( %) ; W、WJHL、WLHL—分别为 混 凝 土 中外 加 水用量 (㎏) 、外加水碱含 量 ( mmg/L) 、 外 加 水 氯 离 子 含 量 ( mmg/L) 。

⑶. 理论配合比起用报批程序 先由施工单位试验室整理出报批报告,由室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监理试验主任审签, 再报监理中心试验室主任进行验证签审,最后报送监理分站站长签字审定 四、有耐久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生产质量与施工质量控制 1、 一般规定 铁路混凝土工程应以自动化搅拌站集中拌和法方式进行施工混凝土集中搅拌站投产前,应制订完备的质量管理制度、生产控制工艺好环境保护方案,主要工种操作人员应有上岗证书,搅拌、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设置应符合要求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后,方可投产 2、 搅拌站混凝土生产质量岗位职责 ⑴、材料员岗位职责 ① 搅拌站材料员应按《铁路客运专线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规定的验收批次要求,负责将每日进站 25 的各项材料数量按物资管理要求建立物资管理台帐,并将每日进站的各项材料数量于当日及时通报给搅拌站试验员,以便试验员按验收批次要求掌握抽样时机 ② 搅拌站材料员负责对水泥逐车、对高性能外加剂逐次逐批进行取样, 并连同出厂材质证书交搅拌站试验员进行水泥净浆流动度交叉验收检验候检验结果出来后,及时会同搅拌站试验员对相应母体材料做出验收放行与否决定和对验收合格材料进行检验合格状态标识。

③ 对经试验验收不合格的原材料,搅拌站材料员有权拒收,有权谢绝任何通融放行 ④ 搅拌站材料员不履行原材料进场质量验收职责造成经济损失时, 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搅拌站材料员忠于职守,季度或年度内未出任何差错者应予以奖励 ⑵、试验员岗位职责 ① 搅拌站试验员负责将搅拌站材料员每日通报的进站各项材料数量登入《原材料进场质量验收台帐》 (附表 1) ,严格按《铁路客运专线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规定的验收批次要求及时取样送试验室委托检验负责接收为加强对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控制所增加的由材料员抽取的水泥或外加剂样品,及时进行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和填写《水泥进场质量验收试验台帐》 (附表 2)与《外加剂进场质量验收试验台帐》 (附表 3) ,并据检验结果及时会同搅拌站材料员对相应母体材料做出验收放行与否决定和对验收 26 合格材料进行检验合格状态标识 ② 搅拌站试验员负责经常留置足够的(200kg/次×2 次/月)经检验合格的水泥和足够的(5kg/月)经检验合格的外加剂,用于交叉检验新进的外加剂和水泥负责及时检验和通报检验结果遇水泥净浆流动度不合格时允许复试:对外加剂可即时复试,对水泥可停放一天后复试,经复试合格者仍可判为合格。

对经复试仍不合格者拒绝进场卸货 ③ 搅拌站试验员在搅拌站进行混凝土搅拌生产前,负责组织取现场具有代表性砂石料实测砂、 石含水率及砂中含石量然后据实测砂、石含水率及砂中含石量按《混凝土施工配料通知单》 (附表 4)将理论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并负责组织取现场材料按施工配合比进行试拌和验证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扩散度、黏聚性等性能状况,当施工配合比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状况与理论配合比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状况一致时,再将《混凝土施工配料通知单》报经试验室技术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交由搅拌站微机操作员实施生产 微机操作员录入《混凝土施工配料通知单》数据时,搅拌站试验员应旁站核对, 并参与搅拌站正式开盘时的首盘混凝土拌和物性能鉴定 ④ 搅拌站试验员负责按《铁路客运专线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规定组织对混凝土拌和物进行坍落度、含气量抽测和混凝土检查试件制作、编号、拆模、养护 27 和委托试验, 并负责填写好 《混凝土检查试件制作台帐》 (附表 5) ⑤ 搅拌站试验员有权视生产中的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任何人不得阻拦 ⑥ 搅拌站试验员不履行职责造成经济损失者,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对忠于职守,季度或年度内未出任何差错者应予以重奖。

⑶、铲车上料司机岗位职责 ① 负责按搅拌站试验员指定料堆及时、准确、对仓号上料 ② 随时关注砂、石含水率和砂中含石量变化情况,及时与生产值班员和搅拌站试验员沟通, 以便搅拌站试验员据息检测和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⑷、微机操作员岗位职责 ① 负责按《混凝土施工配料通知单》及时准确将各项材料数据输入,并接受搅拌站试验员旁站核对 ② 负责按搅拌程序准确操作,随时观察、关注监视器实况和计量系统计量准确度, 发现问题及时与生产值班员和搅拌站试验员沟通,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⑸、生产值班员岗位职责 ① 负责混凝土搅拌生产现场人员、装运机械调动 ② 负责收集各岗位反馈意见,及时与搅拌站试验员协 28 调、分析原因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⑹、司磅员岗位职责 ① 负责原材料进出站车辆准确计量验收,登记好各项原材料日进站台帐 ② 负责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出进站准确计量验收,登记好各工号使用混凝土等级方量台帐 ⑺、搅拌车司机岗位职责: ① 负责安全、迅捷、准确地将混凝土运送到浇筑地点 ② 在搅拌运输车装运混凝土前,负责对搅拌运输车进行认真检查, 搅拌筒内壁必须清理干净, 其内不得存有积水每天装运混凝土工作结束后或卸料空筒时间超过 30min 时必须清洗搅拌筒。

③ 在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途中,负责以 4r/min 转速搅动;当搅拌车运输混凝土到达浇筑地点时,应高速旋转20s~30s 后再将混凝土拌和物卸入混凝土受料斗(车)内 ④ 混凝土运送到浇筑地点后,负责关注、收集混凝土 拌和物入模坍落度和和易性情况, 并及时向生产值班员和搅拌站试验员反馈 3、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 ⑴. 原材料进厂质量验收控制 ① 水泥 a)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水 29 泥达 3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3 个月的水泥,应检验比表面积、烧失量、游离 CaO 含量、MgO 含量、SO3含量、Cl-含量、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碱含量一次 b)生产中,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且连续进场的散装水泥每 500t(袋装水泥每200t)为一批,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批计每批抽样试验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一次 ② 粉煤灰 a)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粉煤灰达 3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3 个月的粉煤灰,应检验细度、烧失量、含水率、需水量比、SO3含量、CaO 含量、碱含量、Cl-含量一次 b)生产中,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粉煤灰每 120t 为一批,不足 120t 时也按一批计。

每批抽样试验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一次 ③ 磨细矿渣粉 a)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磨细矿渣粉达3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3 个月的磨细矿渣粉, 应检验比表面积、烧失量、MgO 含量、SO3含量、Cl-含量、含水率、需水量比、碱含量、活性指数一次 b)生产中,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磨细矿渣粉每 120t 为一批,不足 120t 时也按一批计每批 30 抽样试验比表面积、烧失量、需水量比一次 ④ 硅灰 a)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硅灰达 3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3 个月的硅灰, 应检验烧失量、 Cl-含量、SiO2含量、比表面积、需水量比、含水率、活性指数一次 b)生产中,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硅灰每 30t 为一批,不足 30t 时也按一批计每批抽样试验烧失量、比表面积、需水量比、活性指数一次 ⑤ 细骨料 a)任何新选料源或连续使用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达一年时,检验细度模数、吸水率、含水率、含泥量、泥块含量、坚固性、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有机物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Cl-含量、碱活性、石粉含量、压碎指标一次 b)生产中,连续进厂的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每 400m3(或 600t)为一批,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批计,每批抽样试验细度模数、含水率、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石粉含量、压碎指标一次。

有机物含量每 3 各月检验一次 ⑥ 粗骨料 a)任何新选料源或连续使用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 31 的粗骨料达一年时, 检验颗粒级配、 岩石抗压强度、 吸水率、紧密空隙率、 压碎指标、 坚固性、 针片状颗粒含量、 含泥量、泥块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Cl-含量、有机物含量(碎卵石) 、碱活性一次 b)生产中,连续进厂的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粗骨料每 400m3(或 600t)为一批,不足上述数量时也按一批计,每批抽样试验颗粒级配、压碎指标、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一次 ⑦ 外加剂 a)任何新选货源或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 6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 6 个月的产品,应检验匀质性、水泥净浆流动度、Na2SO4 含量、Cl-含量、碱含量、减水率、坍落度保留值、常压泌水率比、压力泌水率比、含气量、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对钢筋的锈蚀作用、耐久性指数、收缩率比一次 b)生产中,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 50t 为一批,不足 50t 时也按一批计每批抽样试验减水率、常压泌水率比、含气量、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一次 ⑧ 拌和用水 a)新水源或同一水源的水使用达仪年,检验 pH 值、不溶物含量、 可溶物含量、 氯化物含量、 硫酸盐含量、 碱含量、 32 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比一次。

b)生产中,同一水源的涨水季节检验 pH 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氯化物含量、硫酸盐含量、碱含量一次 ⑵.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换算 ① 混凝土搅拌生产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和砂中含石量,并据以换算施工配合比 ② 生产中,应根据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坍落度与和易性) 和环境条件 (日晒刮风下雨) 等测定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a)当发现混凝土坍落度明显增大时,在计量系统计量准确的前提下,应是砂石含水率增大所引起,此时可按坍落度每增大 20 ㎜减水约 5 ㎏的经验,同时增加 5 ㎏湿砂和减少 5 ㎏水以降低坍落度 b)当发现混凝土坍落度明显降低时,在计量系统计量准确的前提下,应是砂石含水率降低所引起,此时可按坍落度每降低 20 ㎜增水约 5 ㎏的经验,同时减少 5 ㎏湿砂和增加 5 ㎏水以提高坍落度 c)当发现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明显变坏时,在计量系统计量准确的前提下, 应是砂中含石率或粗骨料级配发生了明显变化所至,此时应实测砂的含石率和粗骨料的实际级配,再通过计算使粗骨料的大小两种粒级搭配合理,将粗骨料的级配调整到适宜范围内, 并据砂的实际含石率调整湿砂 33 和小石子用量,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

⑶. 混凝土生产中的检验项目及检验批次控制 ① 坍落度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 应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进行测定,测定值应符合理论配合比的要求,偏差不宜大于±20㎜每拌制 50m3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 1 次 ② 含气量 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含气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每拌制50m3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 1 次 ③ 检查试件 a) 每拌制 100 盘且不超过 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b)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c)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具体留置组数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 4、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⑴. 坍落度 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入模前, 应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进行测定,测定值应符合浇筑工艺要求每拌制 50m3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 1 次 ⑵. 含气量 34 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含气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每拌制 50m3混凝土或每工作班测试不应少于 1 次 ⑶. 混凝土入模温度 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 5℃;夏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气温且不宜超过 30℃。

每工作班至少测温 3 次,并填写测温记录 ⑷. 检查试件 ① 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 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②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 100 盘 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③ 现浇混凝土的每一结构部位,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④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试件,具体留置组数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 ⑤ 当设计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要求时,其弹性模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其在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的标准条件养护 28d 弹性模量试件不得少于一组 ⑥ 当设计对混凝土抗渗等级有要求时,其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抗渗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每 5000m3同配合比、同施工工艺的混凝土应至少制作抗渗检查试件一组(6 个) ,不足 5000m3时也应制作抗渗检查试件一组,隧道衬砌每 200m 应至少制作抗渗检查试件一 35 组 ⑸ 同条件养护试件 ① 桥梁每墩台、每孔(片)梁和隧道每 200m 衬砌应按不同强度等级制作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检验各不少于一次 ② 当设计对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要求时,其弹性模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其在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的随构件同条件养护的终张拉/放张弹性模量试件不得少于一组。

唐南生 二零零六年八月 於函谷关 36 附表 1: 原材料进场质量验收台帐 材料名称 材料产地 材料规格 生产厂家 序 号 进料日期 材质单 编 号 进料数量 是否构成验 收 批 验 收 批 委托编号 委托送样日 期 代表数量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使用部位 备 注 37 附表 2: 水泥进场质量验收试验台帐 序 号 进场日期 水泥批号 进料数量 (t) 抽样数量(kg) 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记录 验收结论 水泥(g) 外加剂(g) 水(g) 流动度(㎜) 38 附表 3: 外加剂进场质量验收试验台帐 序 号 进场日期 外加剂批号 进料数量 (t) 抽样数量(kg) 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记录 验收结论 水泥(g) 外加剂(g) 水(g) 流动度(㎜) 39 附表 4: 混凝土施工配料通知单 施工班组 通知日期 通知单号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 施工日期 设计强度等级 配合比报告编号 允许坍落度(㎜) 允许维勃稠度(S) — (1) 理论配合比 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合料:外加剂:水=1: : : : : (2) 粗、细骨料含水率试验结果 项 目 材 料 名 称 烘干前湿料质量(g) 烘干后干料质量(g) 含水率(%) ① ② ③=(①-②)÷② 细 骨 料 粗 骨 料 (3) 细骨料含石率试验结果 项 目 材 料 名 称 过 10 ㎜筛前干料质量(g) 过 10 ㎜筛筛余干料质量(g) 含石率(%) ① ② ③=②÷(①-②) 细 骨 料 (4) 施工配料计算 材 料 名 称 项 目 水泥 C 细骨料 S 粗骨料 G 掺合料 F 外加剂WJJ 水 W 产地规格 报告编号 理论配合比 ① 1 理论配合比用料(㎏/m3) ② 细骨料含石率(%) ③ — — — — — 细骨料含石量(㎏) ④ S④=S②×S③ — — — — — 含石配比调整用料 (㎏/m3) ⑤ S⑤=S②+S④;G⑤=G②-S④ 粗、细骨料含水率 (%) ⑥ — — — — 粗、 细骨料含水量 (㎏) ⑦ S⑦=S⑤×S⑥;G⑦=G⑤×G⑥ — — — — 施工实际用料(㎏/m3) ⑧ S⑧=S⑤+S⑦;G⑧=G⑤+G⑦; W⑧=W⑤-S⑦-G⑦ 施工配合比 ⑨ ⑨=⑧÷C⑧ 1 附注: 试验 试验室技术负责人 领取人 ……………………………………………………………………………………………………………………………………………………………………………………………………… 混凝土施工配料通知单 施工班组 通知日期 通知单号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 施工日期 设计强度等级 配合比报告编号 允许坍落度(㎜) 允许维勃稠度(S) (1) 理论配合比 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合料:外加剂:水=1: : : : : (2) 粗、细骨料含水率试验结果 项 目 材 料 名 称 烘干前湿料质量(g) 烘干后干料质量(g) 含水率(%) ① ② ③=(①-②)÷② 细 骨 料 粗 骨 料 (3) 细骨料含石率试验结果 项 目 材 料 名 称 过 10 ㎜筛前干料质量(g) 过10㎜筛筛余干料质量 (g) 含石率(%) ① ② ③=②÷(①-②) 细 骨 料 (4) 施工配料计算 材 料 名 称 项 目 水泥 C 细骨料 S 粗骨料 G 掺合料 F 外加剂WJJ 水 W 产地规格 报告编号 理论配合比 ① 1 理论配合比用料(㎏/m3) ② 细骨料含石率(%) ③ — — — — — 细骨料含石量(㎏) ④ S④=S②×S③ — — — — — 含石配比调整用料 (㎏/m3) ⑤ S⑤=S②+S④;G⑤=G②-S④ 粗、 细骨料含水率 (%) ⑥ — — — — 粗、 细骨料含水量 (㎏) ⑦ S⑦=S⑤×S⑥;G⑦=G⑤×G⑥ — — — — 施工实际用料(㎏/m3) ⑧ S⑧=S⑤+S⑦;G⑧=G⑤+G⑦; W⑧=W⑤-S⑦-G⑦ 施工配合比 ⑨ ⑨=⑧÷C⑧ 1 附注: 试验 试验室技术负责人 领取人 40 附表 5: 混凝土检查试件制作台帐 序 号 生产日期 工程名称 使用部位 强度等级 配比编号 配料单号 供货数量 试件编号 制件组数 值班人 备 注 41 附录 6 各种材料试验数据处理及计算精度要求 一、水泥 1、水泥细度检验 以负压筛法为准,试验结果应采用试验筛修正系数方法修正的计算结果,结果计算至 0.1%;修正系数计算至 0.01,修正系数 C 超出 0.80~1.20 的试验筛不能用作水泥细度检验。

2、水泥密度测定 结果计算到小数第三位,且取整数到 0.01g/cm3,试验结果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 g/cm3 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 ,按拌和用水量与水泥用量的百分比计,精度为 0.1% 4、水泥凝结时间测定 当试针沉至距底板 4 ㎜±1 ㎜时, 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 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当试针沉入试体 0.5 ㎜时, 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5、水泥安定性测定 42 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 、 (C)准确到 0.5 ㎜ 6、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 水泥胶砂流动度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最大扩散直径及与其垂直的直径,计算平均值,取整数,用㎜为单位表示 7、水泥胶砂强度检验 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记录、计算精确至 0.1MPa 抗压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

如六个测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的±10%的,则此结果作废单个及平均抗压强度值均计算精确至 0.1MPa。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