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经典名言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言学家 吕叔湘▲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特级教师 李吉林▲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语文教师虽然不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虽然不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感悟 ——佚名▲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
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特级教师 于 漪▲凡人有悟性、记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明末清初)陆世仪▲ 好课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 华东师大教授 叶 澜▲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佚名▲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语文就是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经典诗文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它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佚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 ——特级教师 朱敬本▲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语文教育家 刘国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 ——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是关键 ——语文教育家 王尚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劝诫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鉴别力 ——佚名▲中国太极拳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如大海,滔滔不绝;如腾云,有飘然之意境其实,万事万物是相通的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动静结合 ——佚名▲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 ——语言学家 吕叔湘▲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特级教师 于漪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英) 萧伯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能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课本看课本,多思考语文教学的大策略,从大处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收效会更大 —— 特级教师 沈大安教学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全国小语会会长 崔 峦理想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追求,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理想的课堂就是要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拥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拥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释放,拥有“精骛八极,神游四方”的思想流淌……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
我想说:钟爱教育,钟爱学生,理想的语文课堂就会降临于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揣着教育的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吧! 识字教学▲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文件▲多用右脑,多训练右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几百倍所以,希望你们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研究右脑有人说下个世纪的十年是右脑开发的十年哪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哪个国家就有活力而我们中国有先天的好处,因为我们用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脑但是我们没有自觉地用各种方法来开发右脑 ——前国务院副总理 李岚清▲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李连宁▲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前印度总理 尼赫鲁▲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就会大大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天津师大教授 田本娜 ▲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他说:“汉字是一个阿里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
的确,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走进汉字,也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可情可观可闻可触,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你们看——每一个汉字都布满了行走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呼吸它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富有生命活力!——文字学家 安子介▲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特级教师 于 漪▲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可以说,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认字的序列,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肯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答案的课题——语文课标组成员 陆志平▲ 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走进汉字,也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人那物可情可观可闻可触,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你们看——每一个汉字都布满了行走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呼吸它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富有生命活力! ——佚名▲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比较轻松。
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 崔峦▲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二要以身作则;三要加强写字的指导,包括写字、执笔姿势,良好的书写习惯”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 崔峦▲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在运用中巩固识字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 崔峦▲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
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斯霞阅读教学▲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语言学家 吕叔湘▲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