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检察院党课讲稿心怀法治信仰在检察岗位上履职尽责

Mr****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11KB
约24页
文档ID:289872780
2022年检察院党课讲稿心怀法治信仰在检察岗位上履职尽责_第1页
1/24

检察院党课讲稿范文:心怀法治信仰在检察岗位上履职尽责同志们: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内生的传统文明进程受挫中断,开始了艰难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程期间,我们向西方学习,但学得很辛苦,学生总是被老师打后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走上了一条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转型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腾飞,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逐渐迈入了一个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从革命建国的“站起来”、经济富国的“富起来”再到新时代的走向文明强国的“强起来”,这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文明强国的维度很广,而法治则正是现代化文明强国的核心价值和主要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下面,我就“心怀法治信仰,在检察岗位上履职尽责”这个题目,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大家做个交流一、什么是法治?我们常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才是法治?我谈三点看法: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等思想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法治”柏拉图最早对法律的权威性和法治的必要性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必须具有权威,不能处在从属地位,否则“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在他看来,人类必须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遵守,否则人类同兽类相比就没有什么二样进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治同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在欧洲得到迅速传播,法治理论更加系统、完整康德提出建立“法治国”,认为国家是由许多人以法律为依据的联合在他看来,法治的中心问题就是守法,所有人都必须要毫无例外地遵守法律卢梭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法治理论他认为,法律是来自人民的公意,是立法者制定出来的,而非自然正义的产物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法治理论他总结出了人类社会的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就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他强调,只有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权力才不至于被滥用因此,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19世纪末,英国法学家阿尔伯特・戴雪从三个方面首次比较全面地阐释了“法治”概念的内涵:一是法治与专横权力的影响相对,二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宪法的最高地位他的这一阐释长时期一直被奉为经典法治理论并不是由西方国家独创和倡导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春秋时期法家代表的管仲,就曾提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己”的思想,主张“缘法而治”唐朝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罗隆基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什么是法治》一文,指出:“法治的真义是政府守法,是政府的一举一动以法为准则,不凭执政者意气上的成见为准则这里己经包含“以法治国”“法治政府”的意思了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权大于法的局面,是一种人为控制的法制和封建帝王统治相结合的一种制度但是随着人类历史前行,文明不断进步,这种制度的弊端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严重的阻碍着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后来人们发现,相比喜怒无常的皇帝、尔虞我诈的权术、朝令夕改的政令,法治更加稳定和理性,也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确定感和幸福感于是,法治开始进入了人类文明,并逐渐攻城掠地,最终在中国取得了对人治的全面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开启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202x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基本方略与基本方式的提出,不仅把法治上升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权威高度,而且在中国甚至人类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史上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到如今,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法治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并发挥出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明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切健康、积极、进步的优秀成果文明是标识人类的进步程度和状态,而一个国家的法律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考察文明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奴隶制度的文明还是封建制度的文明都是与专制相伴,说到底其实并不民主,也不公正纵览古今中外,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核心要素都是“法治”因为法治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是规范文明秩序的根本手段它以高度的强制性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是高度市场化和高度社会化条件下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文明法治的大趋势首先,法治保护了人民利益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的法治精神,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规则和刚性保障一方面,法治给人民带来了平安据统计,202x年我国中命案发生率为每10万人0.62起有比较才有鉴别,202x年,美国的这个数据是4.88,法国是1.58,瑞士是0.69,德国是0.85;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北欧国家中,丹麦是0.99,芬兰是0.91,瑞典是1.15中国0.62的成绩,世界排名第17位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之一。

202x年,美国民意调查公司盖洛普在142个国家和地区采访14.8万名15岁以上公民,基于居民自身的安全感,发布《全球法律与秩序报告》,中国获得88分,居民安全感排名全球第十,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法治给予我们的安全自信另一方面,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除了人身的自由和安全,中国人能放心去“打拼”,还因为财产安全有保障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202x年期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16倍,超过8.5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大多数家庭都经历了一场财富革命202x年中国公民出境游1.55亿人次,全世界都有中国人“买买买”的身影;全国已有14个城市、近1.45亿人达到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北京和香港,均进入亚洲经济体量最大城市的前四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群众逐步进入小康生活,是与法治的坚强保障分不开的其次,法治是社会治理秩序价值的忠实守护者与法律永相伴随的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在常态化的社会运行过程中,法治为公权力的行使限定了边界,为个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本规则,为正常的市场活动提供了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给社会提供了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所有的社会主体都在法治规则既定的模式下,有序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

《孟子》中说道:“有恒产者有恒心关键就在一个“恒”字,指的是一种稳定、安定、确定的状态只有在一个确定的状态下,人们才能规划人生、安排生活、发展事业如果干事与不干事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或者“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努力付出了但收获却不是自己的,甚至连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那人们就不会努力,聪明才智不会充分涌流,文明也不会得到进步,社会就更不会有所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也就更无从谈起了而法治,正是解决这类问题良药,它给社会带来了固定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稳定秩序,人们能够在秩序内充分展现自我,真正放下心来去奋斗拼搏曾有人这么描述幸福:“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而身处法治社会的我们不难发现,法治带给人们的,首先就是一种关于安全感和确定感的幸福因为法治将幸福与责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责任就是指追求个人幸福必须以不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幸福为前提它通过公开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明确人们追求的幸福行动范围和实现方式,让每个人在规则的指引下“从心所欲”追求幸福但又“不逾矩”在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全、让生活可以预知的同时,法治也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它让食品药品更安全放心、让各类考试更加公开透明、让破坏规则和影响秩序的人都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法治关于保障人民幸福所作出的承诺。

最后,法治为社会矛盾纠纷提供化解方式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社会的进步,民众诉求日益多元化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形成了社会多元主体的多利益格局,这也使得社会主体之间矛盾纠纷易现,为社会治理增加了压力法治为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一系列的纠纷解决的方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为多元主体多利益格局下的社会主体利益冲突提供了平衡规则和化解方式,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矛盾疏解的窗口,让社会回归有序202x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唯有依靠法治才能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尤其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省检察机关要协调各方力量资源解决当前检察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每一次文明的崛起,其背后都有法治力量的推动治理一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成为拥有响当当世界话语权的大国,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而法律正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历朝兴衰就是法治的兴衰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徒木立信让“法”的思想深入人心,自此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汉高祖刘邦令萧何变法,制定《汉律》九章,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国家从此变得强大;唐太宗李世民命房玄龄重修法典,订唐律《贞观律》,自此开创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贞观之治;明朝张居正,以“一条鞭法”治天下,使明朝出现“中兴之象”,间接将明朝的灭亡推迟了两百多年而北宋的王安石,虽励精图治,其变法运动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初衷,但颁布的法律却与民争利,最终变法失败,加速了北宋的覆灭以史为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在告诫我们,立法要善于立良法,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

全面依法治国以来,我国通过坚持“立破并举”,在出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雷厉风行地废除了不合时宜的旧法,使国家法治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再放眼西方各国,美国1787年颁布了《联邦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防止专制独裁,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的稳定;英国1215年颁布了《大宪章》,将国王和贵族之间一直以来既约定俗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