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发展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一杯水 + 一块糖 = ?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活动与探究一:微粒的特征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知识迁移应用——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A组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B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C组实验: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D组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知识迁移应用——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提出问题: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延伸性研究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1、 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2 原子的的结构知识目标:知识储备点:原子的构成; 能力培养点:通过活动与探究,对原子的结构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初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感体验点:通过电教手段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2、相对质量的计算;3、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居于原子中央)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过程与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公式的推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二、 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 公式表达式:Ar(原子)=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2Ar(H)+Ar(O)=2×1+16=18例:计算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例:计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写过计算过程)练习: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种金属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哪种金属,所含原子个数最小的是哪种金属?教学反思:课题2 元 素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元素;2.元素符号;3.元素周期表简介能力培养点:通过启发式教育,对获得的知识加以引用,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情感体验点:认识元素周期表,组织好与本课有关的活动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元素符号的书写教学方法: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投影 表格一 原子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原子1011氢原子1112氢原子1213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下表)氢 原 子结论异同交流讨论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